《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领作用的重新审视
2016-10-18朱兴国
朱兴国
衡水中学副校长康新江老师在他的报告《高效课堂与激情教育》中多次提到要重视课程标准。他的观点引发笔者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再次解读和审视。课程标准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指南针。为了进一步做好高中教育改革工作,积极推行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成为了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重新认识和解读《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功能
1.对教师教学方法给予引导
课程标准为教师在进行高中教学时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进行了明确的指引、导向。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标准保留了教师的自主选择权,仅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建议而已。
2.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已经改变,教师必须从单一关注某项科目向全科转变;必须从重视学生学习成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必须对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加重视;必须从学生的应试能力向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向转变。必须从被动学习向学生主动学习方向转变。必须从关注学生社会性质向重视学生个体性质转变。必须从灌输式教育向主动探究式教育方向转变。
(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1.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发展意识
为了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高中学科涉及的领域相对广泛。其中各模块之间的设置有效地强化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的时候得到了可靠的平台。
2.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
在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首先,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其次,要做好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但是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合作、竞争、自主学习。
3.评价方式实现多样化发展
课程标准的课程评价环节重视的是学生本身的发展,对学生质性评价更加重视。课程评价削弱了终结性评价功能与筛选性评价功能,并使评价成为了师生交流的工具,让课程评价逐渐地融入到课程教育中,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为增加实施空间要推行弹性指导
课程标准给教师实施课程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主动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积极寻找课程资源,实现多样化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增加教师在课程标准推广中的作用。
(三)推行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对传统教学大纲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方法、价值观等更加重视。这些改变最终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是通过推广课程标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解放,实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品德同行的培养目标,让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变化。二是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理解性更强。通过结果性及体验性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展现,利用结果性目标的中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状况以及体验性目标中学生对过程、方法等的描述进行实现。三是通过运用更加直白、容易理解与操作的词汇进行课程教学,提高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让教师更加容易操作,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二、《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模式。宏观角度就是说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微观角度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惯性与正确的终身学习观念。
二是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点: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互动的效果;收集合适的学习资料,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资料、时间、空间的基础保障;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与意义。
三是重视课程标准在高考备考中的作用。要明白新高考不再是对知识点的单纯考查,而是在挖掘学生的新素养和新潜力。要把课标读厚,把教材读薄;落实课程标准就是备考;渗透学科思想意识;复习备考计划应以能力至上为重点。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教育是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高考自然就是在选拔社会所需要的人。
四是每所学校的教学智囊机构都应该重新审视、研究和解读课程标准。总结所有学科的共性就会找到教育教学和新高考的方向,要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每个学科更应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找到学科的方向和本质,用以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样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可以激励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学生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
(作者单位:甘肃庆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