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与现实路径

2016-10-18向颖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弘扬立德树人培育

向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立德”与“树人”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力量和民族文化有了新的、丰富的内涵,并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于传统的民族精神,又创新了当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一、当代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对峙与融合,同时,也带来了道德的断裂与虚无,使人面临深刻的精神危机,人与社会陷入另一种陷阱:民族精神缺失与民族道德危机”。青少年民族精神生态环境面临新的境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批判与建设、冲突与挑战并存。

(一)多元文化冲突: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不清

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融合与大冲击。“多元文化”带来了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课题组针对中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56份,回收率为85.3%。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与采访。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更加倾向“物质享受”,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部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崇尚“个性”,把玩各种“酷”和“时尚”,挑战既成规范和约束,逃学、吸烟、酗酒甚至自杀等,有的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在调查表项:“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偶像或者‘伟人”,89.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有”;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正在崇拜的人:日韩和港台“明星”明显多于大陆的“明星”(三者的比例分别为68.8%、24.2%、7%),“伟人”最少,仅占2.3%。多数青少年把“偶像崇拜”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剧青少年民族精神意识的淡化,一些低俗、暴力、恐怖、色情的东西蔓延于网络中,将灰色文化与消极情感混杂在一起,使得原有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价值共识逐渐淡化,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中学生民族精神缺失。

(二)等价交换法则: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

“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有两个相反的方向: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市场经济进程中“等价交换”“物质至上”“效用最大”等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原则,迅速渗入到青少年生活的各个领域。另外,社会贫富差、就业难、看病难、贪污腐败等事件的不断曝光等,使一些青少年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思想上出现疑虑、困惑,甚至对国家、民族的信任度下降。

市场经济的“物质至上”深刻地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价值目标的不断重构,最直接的体现是“利益最大化”和“等价交换”,经济领域的法则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行为。在调查中,表项:“发现营业员多找了钱”、“遇见跌倒老人扶不扶”时调查发现:75.5%的人不会退还多找的钱,14.1%的学生认为营业员发现并要求退还时才还;78.2%的学生表示对跌倒的老人不应搀扶(98.5%认为怕讹),12.4%的学生表示有证人或监控时搀扶,仅9.4%的学生表示愿意搀扶。当被问及“什么是幸福”时,68%的选择“高收入、高物质基础”,24%的选择“健康美满的家庭”,8%选择“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当调查表项:“你认为‘成功者最主要的标志是?”回答者中拥有较高的职位和地位,即‘官高权重”的学生比例占到了49%;拥有可观的收入占37%;婚姻家庭美满幸福的占7%;回答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的学识的占5%;回答具有受人尊重的崇高人格品质的占2%。这一调查结果客观反映的是当代青少年社会主流价值观,因为家长、社会都是以“物”和“权”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大多青少年比较关注个人的利益获得,由此助长了青少年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导致国家、民族价值削弱。

(三)路径受阻: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失真

学校、家庭、社会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重要的三个途径,但目前三者相互抵触、不相协同……导致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了混乱,削弱了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一些初、高中学校的德育生态处在一个以“分数”为中心的“控制和规训之中”,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分数标准件”。这种“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情操的历练。初、高中的思想品德课虽然是很有渗透教育价值的课程,但教师践行的是“说教方式”,采取武断、强制和灌输手段,学生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不能对民族精神进行正确的理解、渗透和内化。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社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大舞台。然而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使得大多数的家庭变了模样,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社会越发走向媚俗、浮躁、功利,一切“向钱看”,道德弘扬与培育被“经济优先”取代。

二、当代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而是要靠宣传、弘扬、培育,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弘扬和青少年民族精神的自信、自觉、自立、自强尤为重要。

(一)以优秀民族文化为载体,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自信”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体,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是实现青少年民族精神自信的前提。一方面,要利用全球化,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和充实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宝库;另一方面要坚守、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警惕和抵制西方文化糟粕、腐朽思想的渗透和破坏,建立文化自信。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城市精神、公民道德紧密结合,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着眼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和自信。

要牢牢把握传统民族优秀道德这个核心。勤劳智慧的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爱国忧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诚实守信等,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其永恒的价值。为此,德育工作者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为内容和核心来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以传统美德、优秀榜样、典型人物的力量激励人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体现时代性,富予创造性和生命力。

(二)形成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自觉”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需要民族文化的滋润和支持,丢掉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就丧失了根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此,学校要把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形成弘扬、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民族精神培育走向“自觉”。应以德育培育为依托,采取多样化、富于吸引力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行为习惯,并形成“自觉”。如:围绕民族精神召开“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爱国主义宣传”、“国防教育”等活动,在活动中为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感悟能力。利用法定节日或重大事件弘扬促进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不断自觉,例如:以北京申奥、上海申博、载人航天、抗震救灾等重大国家事件为契机,又如:以“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鲜活载体和良好时机,具有重大意义和广泛影响。

(三)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机制,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自立”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实践中学校应把民族精神培育渗透和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强调和注重参与性、体验性;坚持和创新升降国旗制度、新生军训制度、爱国教育制度等让学生理性地了解民族精神;充分利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其次,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要把家庭教育和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结合起来,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家庭的滋养”中以“潜默移化”方式注入学生的心灵,在其心灵深处埋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同时,社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课堂。要形成全社会关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格局,将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的结合,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凝聚起和谐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四)依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自强”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为此要利用好思品政治德课这个主渠道,在教学各环节中潜默移化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知耻近乎勇,人格不可辱”、“自强自立,优良意志品质”、“民族精神,民族魂”等都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精神、诚信意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都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要挖掘课外资源,通过建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树立献身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理想。要遵循知识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弘扬、培育和创新为脉络,不断丰富、拓展思品课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夯实思想品德课民族精神培育的阵地基础。

事实证明,民族精神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基础教育“新常态”下,我们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内化,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弘扬立德树人培育
弘扬爱国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