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为啥不受业务部门待见
2016-10-18卢娟
卢娟
很多HR对自身的处境并不乐观:民营企业HR抱怨老板不重视,大中型企业HR感叹变化太快,国有企业HR怕企业里“套路”太多。虽说不同类型企业的HR在工作上各有特殊之处,但有一点比较相似,那就是HR往往不受业务部门待见,这令HR们时常感觉“宝宝心里苦”。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HR不受待见的深层原因,各位同仁有则改之,无则共勉。
HR五宗“罪”
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不受业务部门待见,固然有部分业务部门居功自傲、不愿意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但作为HR,我们需要从自身去找原因,分析一下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哪些服务没跟上。
不懂业务瞎搀和
不熟悉业务,这恐怕是众多HR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遇到的首要难题。在大多数中小企业里,HR尤其是经理以下的HR其实对公司的业务了解并不深,他们通常更关注绩效结果,以数字论英雄,惯于以自己的理论和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事,主观地认为是业务部门不够努力,或者是培训不到位等原因所致,单纯对人员发展、考核导向等方面做出调整。如此自以为是的做法必然与业务部门“谈不拢”。
手执大棒胡乱挥
HR通常是企业制度规范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某些制度严苛的企业里,说HR是“执法者”甚至也不为过。在一些中小企业里,不专业的HR一旦手握此等“大权”,动辄就启动惩罚机制“清理门户”,有的仅仅因为员工在背后议论公司就欲开除员工,还有的总想方设法清退处于三期的女员工,更多的则是在解除劳动关系时绞尽脑汁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样的HR,能不让人心寒么!
不为员工谋利益
作为HR,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营造一种平衡的局面,不能过分地偏袒一方。虽然管理层会要求各部门节约运营成本,但HR一定要清楚哪些成本可以节省,哪些费用不能缩减。以远低于法定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员工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但不为员工缴纳公积金或者长期以最低标准缴纳公积金,那就是HR的失职了。员工的福利要靠HR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和积极争取,HR也有必要向管理层说明,福利不是简单的成本支出,而是提高企业向心力、营造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不为员工谋利益的HR,必然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可。
探人隐私人品差
由于岗位的特殊性,HR往往能获知一些“内幕”消息,比如某某是供应商的亲戚啦,公司给了某某特殊补贴,等等。HR对此本应守口如瓶,偏偏就有极个别HR,借着自己上通下达的方便,怀着娱乐八卦的心去一探究竟,口耳相传。HR一旦在这种事情上搬弄是非,职业操守也就无从谈起了。
自身专业水平低
很多HR是从行政、营销等岗位转行来的,未接受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甚至短期培训,专业知识匮乏,工作只能跟着感觉走。社保如何开户、最低工资基数、解除合同补偿……这些都是HR必会的基础知识,但仍有很多HR欠缺专业、系统的知识储备,遇到突发事件,专业素养顿时捉襟见肘。
打铁还须自身硬
仔细想来,上述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HR身上。作为HR的一员,笔者深感其中的不易。同时也意识到,HR想要得到员工的支持,获得企业管理层的认可,要做的还有很多。
熟悉公司业务。不仅仅是知道业务的表面信息,更得了解业务运作的关键环节。唯有如此,才能和业务部门站在同一层面对话,才能够确保人力资源工作“接地气”;才能保证我们所提供的培训服务、人才培养措施、激励方式真正是业务部门想要的。目前很多企业正在开展的HRBP岗位设置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尝试,有条件的情况下,HR可以每个月利用半天时间直接到业务部门去办公,近距离观察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
坚持大局观念。HR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部门主义”的泥淖,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位员工,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HR要竭力配合公司各部门的工作,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在公司内营造良好的协作氛围,引导各部门打破部门壁垒,共同对公司的整体利益负责,各尽所能地做好部门工作,并为其他部门的工作提供及时帮助。
加强部门沟通。尤其是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HR要到业务一线深入调研,了解一线管理者和员工的真实想法,充分吸纳合理化建议;在制度出台后,要为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认真解读,引导员工依规执行;在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务必保持谨慎的态度,按照相关劳动法规的要求,与工会、员工代表认真沟通,严格履行民主程序。
提升对内服务意识。HR要善于进行内部营销,比如:以问答的形式编制员工自助服务手册,把员工日常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与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相关的各类问题罗列出来,方便员工日常办事;对于公司为员工所提供的特殊服务(比如年度特别奖励、公司组织的亲子活动等)要在员工中广泛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企业微博、企业内刊等方式进行传播,提高员工的认知度,增强员工对HR的认可度。
加强业务学习主动性。HR要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技能。要向各行各业的HR精英学习,了解和吸收不同企业的有效做法,结合公司实际进行调整应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提高HR服务的有效性,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责编/张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