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生的枷锁》中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性向问题

2016-10-18李雪林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毛姆

李雪林

摘 要:威廉·萨姆赛特·毛姆(1874~1965)是19世纪到20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冷静的叙事风格和传奇的生活经历都让他备受关注。小说《人生的枷锁》是其代表作之一,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主人公菲利普与作者本人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尝试通过小说中的三个女性形象,来探究毛姆的性向问题。

关键词:毛姆;人生的枷锁;性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一.书中三位女性角色

1.威尔金森

威尔金森是菲利普一名亲戚的女儿,年长菲利普二十岁。成熟妩媚的威尔金森对菲利普而言魅力非凡,菲利普与其发生了关系并一度陷入情网不能自拔。

2.米尔德里德

米尔德里德是伦敦一家小店的服务员,她“拜金、虚荣、庸俗又肤浅,长相平平,待人冷淡”[1]。菲利普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她,但她却只把菲利普当成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工具。她两度背叛了菲利普,又在被人抛弃无力营生的时候投靠菲利普。

3.萨拉

萨拉是菲利普在医院实习时遇到的一位病人的女儿。她既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又有一种母亲的端庄贤惠[2],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

二.书中女性角色和现实的交叉与投射

1.恋母情结的延续

威尔金森是菲利普的第一个爱人,菲利普对她,一方面是本能的情欲驱使,另一方面又是在试图寻得母爱。也因此,一方面,由于在爱人身上寻找母爱的不实际的期望很自然地落空让他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他对混杂着爱人与母亲形象的对象产生强烈情欲感到深深的羞愧。失望与羞愧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萨拉则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圣母形象,她结合了新女性追求的自由和独立以及传统女性才有的贤惠温柔。她不在意菲利普的跛足,坚定无私地爱着菲利普,在菲利普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给他安抚与鼓励。最终,这个充满了母性光辉的女人将菲利普从情欲的漩涡中拉了出来。

现实中的毛姆感情生活十分坎坷。1916年,毛姆与莎莉·威尔肯结婚,在灾难般的十年婚姻生活后二人终于分道扬镳。毛姆渴望在女性身上看到母性,但这期待却在妻子身上落空了。彼时正是第一、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之间的过渡期,肤浅刻意的女权主义高涨,而母性由此旁落,毛姆对此非常反感。他曾说:“这个时代的妇女一般既无她母亲的优点,也无她女儿的优点。她是一个解放了的奴隶,可是不了解自由的条件。她不再是家庭妇女,但还未成为一个好伴侣……”[3]。威尔金森即是这个时代普通女性的代表,而萨拉则是一个完美幻象。

2.同性情感的变形与投射

米尔德里德冷漠虚荣又卑鄙自私,是个无药可救的堕落女人。菲利普一方面鄙夷这个女人,另一方面又深深被她吸引不能自拔。乍看之下,无论是米尔德尔的这个角色本身,还是菲利普对她矛盾的感情都让人困惑。

其实,结合毛姆现实中的同性伴侣,将米尔德里德看作一个男性,这个让人很难共情的角色就变得可以理解了。米尔德里德身上有强烈的男性特征,她“身体干瘦,面部没有多少温柔的表情”,她对菲利普的真情所表现出的冷酷自私,她对自己的孩子只想着摆脱累赘,这一切都没有一丁点女性特质。现实中毛姆与他的私人助手吉拉德·哈克斯顿的伴侣关系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英国政府因为道德风化问题拒绝吉拉德入境。迫于政治舆论的压力,毛姆不得不带着吉拉德侨居海外,直至客死他乡。米尔德里德这个形象,正可以看作是吉拉德的变形与投射,而菲利普对她那种矛盾的感情也变得很好理解:现实中的毛姆,一方面无法回避自身对同性的情欲,另一方面由于禁忌他又不能真正正视。这种矛盾投射在这个变形后的女性角色身上,就变成了一种掺杂着憎恶的欲罢不能。

三.毛姆的性向形成及其原因

毛姆的父亲是驻法大使常年在外,母亲优雅贤淑对最小的孩子毛姆倍加疼爱,而因为口吃自卑的毛姆也十分依赖母亲。但在八岁上下,双亲相继去世。毛姆在回忆自己童年时说道“我的童年生活是很不幸的……我母亲去世至今已有50年,但在我心中留下的创伤仍未痊愈”。

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儿童期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亲长产生特殊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着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感。儿童最终抑制这种性冲动,并对同性亲长产生认同之时,这一时期便宣告结束。如果期间由于创伤此过程未能顺利完成,那么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性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性心理异常[4]。一方面,母亲的早逝和童年早期父亲的缺失让他没有能够将恋母情结发展成熟,导致他此后的生活中,总在爱情中寻找母亲的影子,而不能对女性产生真正的爱情。这种不成熟的爱情诉求以及他个性上的敏感自卑,导致了他在婚恋上的失败,而婚恋上的打击更加深了毛姆对女性的偏见和拒斥。另一方面,他的童年早期缺失了父亲这一性别角色榜样帮他建立男性形象,而父的早逝又剥夺了其建立正常的性别认同的机会,因此导致其男性自我认本来同就不完全。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子在青春期及其后,会试图寻找一个未能在父亲身上找到的“男性力量”的人作为伴侣。

这一切,最终导致了毛姆矛盾的性向问题,也间接促成了《人生的枷锁》中这三位个性鲜明深受喜爱的女性角色。

参考文献:

[1]张柏然,张增健,倪俊.《人生的枷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蔡淑红,李健莉,高文宴.《人生的枷锁》的女性主义解读——三个女性形象剖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萨默塞特·毛姆,刘文荣译.《毛姆读书随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汪新建,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2.4.

猜你喜欢

毛姆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毛姆:一棵随波飘摇的海草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自问自答1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毛姆的沙龙
丑角的原型
我的毛姆叔叔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