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醒龙《蟠虺》中的隐喻、反讽艺术

2016-10-18孟美妤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反讽隐喻

孟美妤

摘 要:长篇小说《蟠虺》在出版以来就被认为是刘醒龙的转型之作,这本书也的确与刘醒龙之前的长篇小说如《圣天门口》、《天行者》等,无论是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在主题上,作者首次将视角对准了精英知识分子群体,深入探讨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种种利益与诱惑面前,如何坚守本心,坚守正直人格的现实问题。在叙事技巧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主要分析《蟠虺》中的隐喻和反讽艺术。

关键词:蟠虺;隐喻;反讽;曾侯乙尊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一、隐喻

霍克斯在《隐喻》一书中认为,隐喻是特殊的语言学传送程序,通过这个程序,一个对象的某些方面就被传送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这样就可以使第二个对象被说成第一个。小说以“蟠虺”命名,蟠虺是曾侯乙尊盘上的一圈纹饰,这些“若龙若蛇的微小青铜构件,互为依偎,争相缠绕”,繁复纷杂地穿插在一起。蟠虺纹饰隐喻着小说精密复杂的结构关系,小说中多条线索、多个人物、多重心思,构成了如蟠虺一般细密复杂的关系网,围绕着曾侯乙尊盘展开了保护与争夺的行动。曾本之、马跃之、郝文章等楚学院的学者们一心想要寻找并保护曾侯乙尊盘的真器,而与之对立的郑雄、老省长等官员勾结在一起企图复制、盗取真器,另有老三口、华姐这些仿制、贩卖青铜重器的江湖儿女参与事件中,三派人物各怀心思,冲突不断,使故事格外扑朔迷离。

蟠虺外观上又似龙、又似蛇,正如曾本之所说“对蟠虺的看法,有人说是小龙,有人却要说成是蛇、龙蛇虽然同属同科,却非同类”,龙与蛇分别代表了小说中的两类人。龙隐喻了曾本之、马跃之、郝嘉、郝文章等一批坚持学术至上信念、坚守君子品格的学者。曾本之拒绝权利地位的诱惑,老省长为了复制曾侯乙尊盘,请他去作已经有三千万经费支撑的青铜重器学会会长,他也不为所动;并且他在暮年敢于否定凝结自己多年心血的理论,坚定求真求实的学术信念,在他身上体现着坦荡高贵的君子之风。而蛇则隐喻了以郑雄、老省长为代表的一群被权势地位冲昏头脑,放弃良知、放弃责任的人们。郑雄把学术当成自己升官的筹码,作为曾本之的学生,他明知老师的理论是错误的,但为了不动摇自己的地位,多年来一直违背自己的本心去支持曾本知的理论,并排挤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他伙同老省长等人妄图盗取曾侯乙尊盘,将代表祥瑞的尊盘送给某个能让他们平步青云的大官,完全抛弃自己身为学者、官员的责任,沉沦于世俗功利的泥沼中。这两类人虽然同属知识分子群体,但因为目标不同,理想不同,行事准则不同,他们互不认同,不相为谋。曾本之等人将郑雄这一群人复制、窃取曾侯乙尊盘的行为视为歪门邪道,郑雄认为曾本之宁可放弃院士头衔,也要寻找、保护真正的曾侯乙尊盘是不知变通,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非要搞复杂。坚守本心与随波逐流,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曾侯乙尊盘气质神秘庄重,构造精巧绝伦,滴血后更会出现祥瑞的紫气,“在所有已发现的青铜重器中是至高无上的”,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作者也多次强调,青铜重器只能与君子为伴,它高贵的品格和一身正气被作者赋予了能够辨别君子小人、选择与谁为伍的灵性,尊盘最终沉入江中,而不愿落入心术不正者之手。曾侯乙尊盘的正气高洁也就隐喻了当代君子正直高贵的精神品格和不随波逐流于利欲熏心世界的精神坚守,更具体说,尊盘象征着专心于学术真理、“不识时务”的“圣贤”。小说中这一场寻找真正的曾侯乙尊盘的艰难历程,其实也是以曾本之、马跃之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追寻真实纯粹的自我、追求学术研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战胜对学术之外事物的欲望和偏执、回归学者本心的心路历程。更是作者在呼吁人们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核,放下对权势、地位、金钱这些不实之物的极力追求,而去寻找生活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小说中表面上找的是曾侯乙尊盘,实际上是在寻找坚守青铜重器的品格与气质的人们;表面上是在辨器物真伪,实际上是在思辨人心真伪。

与正气威严的曾侯乙尊盘相对比的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句骂人的词语:鼻屎。当年楚学院的教授郝嘉从六楼跳下,口中高喊着这两个字,从那以后,这两个字便成为楚学院最出名、最常用的骂人话语,郑雄等人多次受到这样的指责。随着剧情的发展,小说中如沙璐、漆局长等人都学会了这句话,甚至将其奉为骂人的经典。鼻屎象征了那些为了一己私利,放弃自己的职责与本心,做着见不得人勾当的官员、学者们,称他们为鼻屎反映了作者对他们种种行径的极端不耻。而另一个讽刺这类人的词语“伪娘”也不仅代表现在流行的意义,更暗指这群人的虚伪面孔。就像马跃之在批评郑雄时说的“自打当上副厅长,郑雄就不能再对历史真相负责,首先得对管着他的高官负责。所以,但凡当官的,或多或少都有些伪娘”,为了利益,官员不对百姓负责,学者不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负责,人心、人性之“伪”暴露无遗。

小说中不止器物有隐喻意义,在主角的名字中也以谐音的方式隐含了一些意味。曾本之这个“本”字,就概括了他在寻找真正的曾侯乙尊盘的过程中内心的变化与感悟。曾本之其实早在郝嘉跳楼时就知道了博物馆展出的曾侯乙尊盘是假的,也明白自己的失蜡法理论实际上没有证据支撑,但他却一直掩盖着真相,甚至牺牲了女儿的婚姻幸福。直到多年以后,各种契机汇聚在一起,他的良心受到触动与拷问,决心找出真的曾侯乙尊盘。他亲口否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失蜡法学说,还将原本极为渴求的院士名誉视为鼻屎,完成了一个学者向他的“本心”、“本职”的回归。他不考虑曾侯乙尊盘有多重要,对尘世象征着什么,他之所以努力寻找只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研究青铜重器的学者,有职责和使命去寻找真相。马跃之的名字也是一样,“跃”字意味深长,马跃之是研究丝绸漆器领域的专家,因为一直以来在学术领域都被曾本之压制着,他也曾有过嫉妒心,甚至在知道了博物馆馆藏的曾侯乙尊盘是伪器后,一度想将这个消息发布出去好让曾本之身败名裂。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反而选择以几封甲骨文写的信来引导曾本之下定决心寻找真正的曾侯乙尊盘,马跃之的选择体现了他的自我“超越”和精神坚守,如果他没能战胜自己,用马跃之自己的话说,“此马跃之就会变成彼马跃之了”。

二、反讽

布鲁克斯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2]哈康·薛瓦利埃认为:“每一种反讽的基本特征都是事实与表象之间形成对照。”比较常见的反讽是“事实”明显纠正“表象”的一种。《蟠虺》中的反讽手法也是如此,一方面,作者常常在不经意间抒发一些看似平常,实则暗讽当下一些社会现象的文字,表明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加深读者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还将反讽蕴于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深化小说的批判主题。

小说中许多人物的矛盾经历都充满讽刺意味。在郑雄身上,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他在当初接下青铜重器研究学会的会长时,内心本是充满着希望和快乐,以为凭借这一职务可以给自己的仕途增添巨大助力。但他没想到,老省长等人需要他做的事情是仿制曾侯乙尊盘,而他深知自己所支持的失蜡法理论是根本无法仿制出来的。他既不能揭穿自己,又无法完成任务,只能被夹在曾本之与老省长之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难受。曾本之和他的失蜡法理论也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曾本之在青铜重器领域享有极高声誉和威望的原因之一,是他提出曾侯乙尊盘是用失蜡法制成的理论,但是这一理论恰恰是错误的。作者通过表现这种矛盾,也反映了从事学术研究残酷的一面,有些理论毕竟没有模棱两可的答案,错了就是错了,有的学者穷尽一生所得到的结论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学者应该具备挑战已形成共识观点的勇气,甚至是推翻自己的观点的觉悟,正如曾本之所说:“与其让别人来否定,不如自我否定。那样,至少说明自己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作者还将反讽运用于人物语言,使小说人物塑造更加立体鲜活。在知道华姐和云南人因车祸身亡后,“郑雄略显得意地说了一句,人生最妙不可言的感觉是坐山观虎斗”,这一句话把郑雄的“病入膏肓”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几条人命面前他非但不反省反思,反而沾沾自喜,可见他的良心已经被腐蚀到什么程度。老省长在劝说郑雄担任青铜重器学会的会长时说,青铜重器“如果只存放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其实一点作用不起,与废铜烂铁差不多。任何文物,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意识形态,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国宝”,在他的眼里看不到青铜重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与意义,只想着通过曾侯乙尊盘实现自己的野心。在一个已经退休的官员心中还存在着如此偏执的念头,居然还一本正经的用这种功利主义的理论影响别人,这种可笑的行为深刻讽刺了这群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蝇营狗苟的官员、学者们,批判了他们的无耻行径。

作者也将目光投射到时下的官场和学术领域上,针砭其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郑雄从楚学院院长升职为文化厅副厅长所凭借的才华之一是他的语言天赋,“如果不是曾本之不肯点头,郑雄多年前就去北京开讲春秋战国之楚国兴衰史了”,一个从事考古专业的学者,因为语言天赋高超就能够去电视台讲历史,这是何等的讽刺。甚至水果湖的会议都要以郑雄的小结为结束,“主持人就能够理直气壮地说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郑雄也挺为自己争面子,只要开口总能说出一些通过与会者的手机短信,迅速扩散开来的经典语录……像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表面上似是在夸奖郑雄,实则既讽刺了当下政府工作中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也暗讽郑雄为了讨领导欢心而极力阿谀奉承的表现。文化厅书记老关在人事问题上比较敏感,感慨“文化厅下属各院团的那些女演员,难怪越来越少演戏,原来一天到晚总在水果湖一带泡着”,揭露了存在于官员群体中的这种不正之风。

曾本之去参加会议时被人疏远的原因是“那些人听说曾本之要申报院士,并且有可能当选为院士,才故意疏远他”。学者们还聚在一起说“凡是生不出如花似玉的女儿,找不到精明能干的女婿的人,就不要入青铜重器这一行”这样的闲话。表面上是他们对曾本之无法免俗的轻视,但深入细思,都是有些名气的学者,即便再气愤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幼稚的行为,究其深层原因,还是“院士”这个在学者中十分敏感的词语所惹的祸。学者们表面瞧不起曾本之去争取院士头衔,实际上都在嫉妒他,他们的内心都对成为院士怀着极大的渴望。通过对学者们这种幼稚可笑行为的讽刺,反映了院士头衔在学者心目中的异化,它被赋予了太多与学术无关的东西,而不再只是对学者学术成就的肯定。小说中另一位年轻学者易品梅因为写了一篇反对失蜡法的文章,不仅自己被封杀多年,连带自己所在的城市要成立青铜重器研究所的事情也跟着泡了汤。在一个最需要言论自由、思想争鸣的领域中发生这种事情,当下学术领域的乱象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2014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授奖词[J].人民文学,2015(1).

[2]霍克斯:《隐喻》[M].穆南译.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页.

[3]哈康·薛瓦利埃:《反讽的脾性》,第42页,转引自《论反讽》,第43页.

猜你喜欢

反讽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临界之美
狂欢背后权力“颠倒”的闹剧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