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载长征
2016-10-18王秀杰
王秀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中央红军长征行将结束之际,毛泽东作了一首大气磅礴、气冲霄汉的《七律·长征》诗,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综述般描绘了二万五千里铁血长征的全貌及艰辛历程,塑造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群体形象,表达了一个党和红军领袖的豪放气质。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莫过于长征。长征路上,艰难困苦备尝。不仅有自然界险山恶水的重重阻碍,还有人为的灾难:外部国民党纠集百万军力的围追堵截,内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干扰破坏。
但无论处于怎样的逆境,毛泽东总是以思想家之睿智,军事家之奇谋,高瞻远瞩,乐观坚定,引领党和红军克服险阻,艰难行进,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与此同时,他又以哲人之深邃,诗人之情致,吟诵出一系列壮美诗篇,记载下一部长征史诗。
从1931年赣南会议至1934年长征开始,毛泽东不断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排挤,他的许多行之有效的主张不被采纳,所担任苏区中央局和红军之领导职务逐一被剥夺。蒋介石连续发重兵“围剿”,中央苏区形势日趋恶化,致使毛泽东陷入一生中最为痛苦郁闷时期。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与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一起执行错误军事路线,反围剿连遭失败。1934年5月,在红都瑞金北大门广昌失守后,中央红军被迫开始准备战略转移,由博古、李德与周恩来“三人团”负责策划。
1934年7月23日清晨,在会昌调研的毛泽东登上了会昌山顶峰,归来后写下《清平乐·会昌》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眼见党入迷途,红军危在旦夕,自己却没有决策权,加上重病在身,毛泽东的心情低到了谷底。但他并不消沉,基于对中国革命前途必胜的信心,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更加郁郁葱葱”句,表现的便是勃勃朝气;“风景这边独好”句,抒发的则是一派乐观心情。就在那天,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头部队,开始向湘西南突围。毛泽东写罢此词,便接到瑞金急信,离开了会昌。这首词,成了一首深沉的长征前奏曲。
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八万六千多人出发,长征开始。一路上,围绕前进方向问题,中央领导层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大的斗争有两次,一次是长征开始后向西还是向北,一次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向北还是向南。
长征队伍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湘江时遭受重大伤亡,人员锐减三万余人。这明显是顶着敌重兵向西突围的战术错误。12月18日,贵州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渡乌江向北行进,去往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一带。
坦途便道都遭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所以翻山越岭成了长征路程的全部。毛泽东随中央红军共翻越了二十多座大山,其中大雪山就有五座;在他公开发表的六十七首诗词中,以山为题材的就有三十多首,而其长征诗词几乎都写到了山。
当红军进入贵州八宝山脉时,毛泽东打马上山,一览群山连绵的景色,吟出《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小令短促急速如行军之气氛。第一首,写山之高耸突兀;第二首,写山之磅礴壮阔;第三首,写山之坚挺陡峭。山势高大,连天触地。三首诗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雄伟画面。但这里所写不是哪座具体的山,而是红军经历过的各种山的总体感觉。此词通篇写山,实际上处处在写人,表达出红军将士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决心,折射出作者宏大的志向与抱负,其中也隐含着“倒海翻江”般的沉重心情,那是对战略指挥问题的担忧。
红军强渡乌江后占领遵义城,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取消了“三人团”,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长达四年的统治,端正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方向。此会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毛泽东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其思想和路线开始被全党全军所接受。
之后,在敌人四面围堵中,毛泽东根据实际战况的变化,灵活快速地修改作战方案,成功指挥了“四渡赤水”之战。1月29日,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地区;2月18日,二渡赤水,杀回马枪回师黔北;接着,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灭敌一个师。2月28日清晨,主力部队从桐梓出发时头上还顶着月亮,登上娄山关峰顶时已近黄昏。夜战遵义,又灭敌一个师。毛泽东为长征以来取得的首次大胜利而高兴,遂吟一首《忆秦娥·娄山关》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以景入情,情中有景。杂乱的战马蹄声震动了繁霜铺地的山道,低沉的军号在昂扬挺进的队伍中回响。不仅写出了红军奋勇杀敌的战地场景,而且写出了将士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篇洋溢着英雄之气。从此词所写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可以管窥到长征途中,所有红军将士在无数次战斗中浴血奋战的全貌。
面对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毛泽东的心情并不轻松。红军虽然开始摆脱了被动处境,但革命仍处于转折关头,雄关漫道,前程未卜。写这首词时,他的心情难免有些苍凉凝重,但乐观依然。“从头越”的气度,便显示了他的豪情壮志与从容不迫。
3月10日苟坝会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3月16日,由茅台镇三渡赤水;3月20日,从二郎滩四渡赤水。之后,毛泽东以少数兵力巧渡金沙江,又兵分两路强渡大渡河,指挥红军基本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的完成,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1935年5月中旬,张国焘带红军第四方面军转移到川西北松潘以南地区。党中央泸定会议决定,尽快实现两个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中央红军主力一方面军随即翻越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先头部队在懋功达维镇同四方面军一部会合。这本是件令人高兴之事,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张国焘却开始了分裂活动。endprint
在6月26日两河口会议上,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借敌集结的空档,全部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张国焘却表态不赞成。为了红军内部形成合力一致对敌,党中央对其一再忍隐劝说,并命一方面军北上,翻越了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7月18日芦花会议决定,朱德仍任中革军委主席兼总司令,迁就张国焘任其为红军总政委。
个人野心进一步膨胀的张国焘会后仍找借口拖延,以致延误了战机,党中央不得不撤销松潘战役计划,改经凶险万端的草地北上。同时,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朱德、张国焘率四方面军组成的左路军行动,毛泽东与党中央随一方面军组成的右路军行动。随后,北进的右路军翻越了第三座雪山仓德山和第四座雪山打鼓山,又用了六七天时间才从茫茫草地跋涉出来,到川北班佑后一边暂作休整,一边等待左路军。但张国焘执意拉四方面军南下,见说服他已无可能,党中央才率一方面军继续北上。
走到这里是最令人心痛的时刻!会师刚三个月的两支主力队伍不得不分道扬镳。长征一路走来,历经难险没被外部敌人围截打散的主力红军,却面临着因内部分裂而遭受覆灭的危险。
9月中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打开了经甘南北上的门户,接着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岷山,到达甘南小镇哈达铺。红军在此休整了两三天,却从报上意外得知刘志丹在陕北开创根据地的消息,且离此地只有七百余里的路程。党中央随即明确了将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并将部队改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毛泽东为政委。
长征尽头已现曙光。毛泽东心情由此豁然开朗,一扫心中沉郁,仿佛已淡忘了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奋笔疾书,作《七律·长征》诗,并在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读。
他用“五岭逶迤”联写山,用“金沙水拍”联写水。山与水,为红军长征路上最典型的地理障碍,正是那一座座山,一条条水,串连起惊天动地的漫漫长路。写山水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首尾两联遥相呼应,使主题得到深化。
岷山峰顶那连绵高耸的冰峰雪岭给毛泽东的视野冲击强烈而持久。10月2日,陕甘支队到达静宁县界石铺,意犹未尽的毛泽东又作了一首以山为题的词,于是,《念奴娇·昆仑》诞生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上半阕写山形山势及冰雪特征,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高处评说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下半阕直面昆仑,并人为地将其剪裁,以使地球寒暑冷热相宜,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期待:不仅要打败蒋介石,还要打败日寇。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无产阶级崇高的使命感可见一斑。
1935年10月初,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另立中央,开除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党籍,并下令通缉。即使被悉数“通缉”,党中央也不忘对这支红军部队进行耐心争取,并随时与之保持密切联系。
10月4日,陕甘支队跨越西兰公路北进,蒋介石组织多方兵力进行封堵。毛泽东站在一个山头上直接指挥战斗,歼敌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继而一鼓作气,攀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峰六盘山。秋气清朗,闲云轻漾,北雁列阵南飞,陕北苏区仿佛在望。毛泽东心情大悦,遂又以山为题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先写景,再言志;情寓景中,流转自然。上半阕,勾勒出北国秋天的景致,以“不到长城非好汉”形容红军不畏艰辛,不怕征途遥远。下半阕,目光收到近处,红旗猎猎于高山之巅,红军将士在山峰间盘旋向前,一派令人振奋的情景。而“望断南飞雁”一句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所“望断”之南方,有留在苏区坚持战斗的战友,有亦在长征途中的二方面军,还有南下的红四方面军。最后,以反问句式表达他坚定的信念,今日有万丈长缨在手,红军三大主力总有会师的那一天,然后一起“缚住苍龙”,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消灭干净。
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到达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经一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此时只剩七千余人。
红军到陕北尚立足未稳,敌马鸿宾35师骑兵团便尾追而来,毛泽东与彭德怀商定斩断这条尾巴。彭德怀直接指挥战斗,红军奋勇作战,击溃敌骑兵团两千多人,缴获大批战马和轻重武器,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军事行动的彻底破产。
彭德怀从井冈山开始就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而此次长征,自朱德随张国焘左路军行动三个多月来,二人一直率中央红军并肩作战。战斗结束后,毛泽东作了唯一一首赠手下的诗,《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前句明快紧凑,概括了陕甘一带艰险的地理环境,反衬出工农红军英勇奋战威武豪迈的英雄气概。“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末句以问答形式,将一位有出色指挥才干、勇猛敢拼的将军形象树立眼前。
虽然诗题写给彭德怀一人,但却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艺术诠释;正是靠如此智勇之将和英勇之师的不怕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红军才能冲破道道封锁,走出绝境。
1935年12月17日,党中央在陕西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并部署东渡黄河,发起东征山西战役,还通过了对张国焘的处理决定,取消他的一切“中央”。而四方面军行军作战损失惨重,至1936年4月,已从南下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四万余人。中央红军在陕北开创出新局面的消息不断传来,令红四方面军其他将领醒悟,他们纷纷要求北上会师,一致对敌。
2月8日,毛泽东同彭德怀冒着大雪,率部来到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登高远望,天地苍茫,毛泽东胸中陡升万丈豪情,挥笔写下一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