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知识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
2016-10-18李静
李静
摘 要:知识是关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与人生发展的价值问题,教育中的知识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知识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师生共同提升对知识的认识及价值的适用。文章从对知识价值观的现状解析及反思出发,提出重构知识价值观的建议:价值理念先行;挖掘课程资源;更新课程知识;改变评价体系,以期对知识价值观的重构给予借鉴。
关键词:课程知识;知识价值观;反思;重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8C-0070-02
在基础教育过程中,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更看重短暂的适用性,忽视对学生一生的影响,认为对应试教育有用的即为可学的知识。这种忽略知识的文化性、价值性与情境性等属性的现象,使知识教育的丰富内涵受到限制,进而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被压制。学者们对知识价值的探索从古至今一直都未曾中断,但对知识价值观的系统研究寥寥无几。知识是认识成果 , 知识观是人对知识的态度,而知识价值观是人们对知识使用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当然,教育是建立于知识观的基础之上,人们怎样理解知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知道,个体的生命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常常需要依赖知识才能展开。据此可知,个体的存在是一种知识性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知识具有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创造个体美好人生的可能。换言之,对个体潜能的开发,对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知识价值构成个体生命的基础性价值。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推动力。
一、知识价值观现状解析
学校知识以狭隘的概念来讲是指在一门课程中呈现与教授的知识以及制定课程内容编制的知识,课程内容是学校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呈现形式。广义来讲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信息、知识乃至文化、价值观的人类社会积累的有价值的知识。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师生之间对知识价值的理解有所改观,依据国家规定教授的课程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民主平等的交往与相互解释可以加以定义与重构知识以及知识的价值。学校教授的书本知识是死的,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活的,知识对每个人发挥的作用及价值也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知识选择和知识理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个体知识体系的独特性正是个体存在价值的体现。那么,教师和学生如何看待知识的价值观呢?
(一)教师:“一线教师们对知识是否有价值曾有过怀疑吗”
知识的价值是知识能够按照人的尺度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属性,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给学生们应该知道的知识,这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终价值。教师对知识价值的疑问有这样的回答:“教师应该拥有判断知识是否有价值的能力,对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应知应有,既要考虑学习者的现实需要,也要考虑到他们的将来发展,还要考虑民族的未来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师的知识价值观虽说有所改观,但学知识为了考试为了就业的价值观依旧存在,教师对知识价值有过怀疑,但仅仅是表层的疑虑。如此,教师更不能轻易放弃通过知识授受提升个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一旦教师的作用被突出,也就是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这两者都是现代教育转型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二)学生:“学生真的厌恶求知,反感学习课程知识吗”
亚里士多德早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回答:“求知是人的本性。”事实的确如此,也许对于儿童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早有领教,并且自己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这正说明儿童乐于求知。对冒着风险在课堂上偷偷看小说的学生来说,偷看何尝不是一种乐于求知的表现呢?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是乐于求知的,他们的厌学绝不是厌恶对学习行为本身的求知。另外,学生厌恶课程知识吗?按照我们习以为常的推理,似乎学生厌恶的是课程知识,对于看小说的那些学生来说,课外知识比课程知识更有吸引力吗?我想这种想法是正确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学生不是没有学习知识的兴趣,而是讨厌这种固定不变的、学校要求学习的课程知识。
二、知识价值观的反思
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内化汲取养分的过程,最终将知识以外显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展现。可以说,学生与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知识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呢?这是值得教育者深入考虑的问题。我们处在知识爆炸时代,有大量的知识充斥着我们大脑,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否存在矛盾呢?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课程知识的选择陷入了困惑。“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也成为学校课程改革进程中需关注及解决的价值核心问题。
(一)国家课程政策积极引领与倡导,但并未触及知识价值观本质
自从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以来,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但是随着改革热情逐渐冷却,学者与老师们开始探索并回归理性和传统。虽说这次课程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效果。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选择、设置和传递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被人们忽视的课程知识价值观问题。这与学校对课程知识价值观模糊不清有关,更重要的是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有一定的关系。王道俊先生认为,知识的教育价值“实质上指的是知识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可能起什么积极作用”,或者说,知识的教育价值是指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然而对于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文本中并未触及。
(二)传统知识价值观过于成人本位,学生本位执行力度不够
传统知识价值观强调服从与顺从,受尊卑分明的观念的影响,使得知识的价值被限制、被压抑。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总目标中渗透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本位的思想,其具体目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及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及态度的养成等,但在教学中,虽然较素质教育开展以前稍有改观,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入人心,如果不是考试所需的知识,教师不教,学生也不学,只要是应试所要的知识,师生就重视教与学,可见其应试取向的知识价值观并未得到改观。另外,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把童年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完全对立起来。当然,知识最应该拥有的价值观在于它的发展性,不仅应该满足学生当下的生存、生活与个性成长需求,也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功利主义知识价值观盛行
在教育领域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思想依旧存在,升学、找工作、赚钱的教育目的依然无形中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走向以及课程知识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课程知识价值观,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课程知识价值逐渐趋向于以考试为主。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对学生未来工作无用或高考不考的知识,往往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教给学生的知识相对来说是不少于西方国家的,但我们培养的高科技人才并未显示出优势,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了太多的知识,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束手无策,原因之一是我们一直没能解决好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关键问题。
三、知识价值观的重构
要重构知识价值观首先要明白知识的本质、来源、存在形式以及辨别标准。为了能构建一种全新的课程知识价值观,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知识价值取向进行反思,以作为构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价值观起点。
(一)价值理念先行,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爆炸带来了知识的老化,新知识不断出现,取代了过去的一些旧知识。知识数量上的激增、知识门类的增加,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人类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的无力感,因为知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是无限的。选择什么知识,拥有怎样的先进知识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教育要改变传统观念,要尊重教育的本质,即使人成为“人”。构建新的知识教育体系,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当前生活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学习生活。因此,改变“为学生未来生活作准备”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构建学生快乐知识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二)挖掘课程资源,帮助教师与学生树立正确知识价值观
教育的目的除了传递知识,还要传递价值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目标很清晰地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作用是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阶段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新课程改革初期,为了让一线的教师快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其价值观,首先要对所有地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没有参与课程改革方案制定的老师们也快速了解课程改革有关价值观的问题,使一线老师、学校管理者、课程专家学者对新课程有共同的认识,也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有了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课程改革的局面。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要尽量多地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挖掘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三)拥有发展的动态观念,更新课程知识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教什么具体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回答什么知识更有价值的问题,不是在具体知识间进行价值对比的问题,而是从认识知识总体上的价值观的问题。要想构建一种理论,必须有实践的支撑与检验,知识价值观亦如此。作为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学校的课程知识必须有所变化。首先,不断更新课程知识,祛除旧知识、伪知识、价值不大的知识。其次,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不断增加,有了兴趣的学生,知识接受过程的负担就会减轻;再次,重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或教师在教学中生成的知识。生成知识,是容易被学习和接受的,是与学生没有距离的直接知识。最后,增加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知识,动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必然途径。
(四)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对接知识价值观的改观
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以应试为导向评价教育教学依然存在,也就是被师生高度关注的能够帮助学生取得高分的知识,并使学生必须学习并学好的知识,其他的知识都处于次之、甚至忽略的地位。考试的知识大都以课本为主,存在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现状在于教材以外的知识不是考试或评价的内容。师生以“教材为本”的课程观念占统治地位,并具有极高的统领地位。这种课程知识本位的观念不根除,要想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只是纸上谈兵。要想改变现行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喜欢上学、学生乐于求知、教师乐于工作、师生关系融洽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满足学生正当需要为目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铁成.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潘光旦.父母教育与优生.潘光旦文集(第8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王道俊.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兼谈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