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监管协调创新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改进
2016-10-17彭建刚张倚胜刘凡璠
彭建刚 张倚胜 刘凡璠
[摘要] 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资产负债比例管理;RAROC;经济资本
[中图分类号] F832.35,F832.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4—0072—07
Abstract:The original asset liability ratio index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s takes insufficient account of macroprudential and microprudential aspects, and lacks adequate consideration of requirements in countercyclical, as well as dynamic management and function of economic capital.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economic capital constraints and macroprudential idea, the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of asset liability ratio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gets improved. The improved management model adapts to the dynamic capital management, so that the asset liability ratio management could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coordin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Meanwhile, the improved model realizes the combination of asset liability ratio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 under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Therefore, it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macroprudential;asset liability ratio management;RAROC; economic capital
一引言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性平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目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实现“三性平衡”的重要手段,其指标体系和对应的经营理念适合于商业银行的最优化管理。为了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巴塞尔协议Ⅱ》提出了以内部评级法和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一套微观审慎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以确保单家银行的经营稳定[1]。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新理念。这一理念认为,由于存在顺周期性和传染性等问题,仅仅保证单家银行的经营安全还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应当引入宏观审慎监管弥补微观审慎的不足。因此,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了资本监管新规和流动性监管指标要求[2]。中国银监会在《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3]。这些监管规则的新进展使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业的监管和自律如何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满足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双重要求,需要运用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理念协调为有机的整体。本文试图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影响,通过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指标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并利用经济资本理念构建能约束商业银行分支行经营行为的经过调整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二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模型分析,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迟国泰、徐琤和李延喜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约束为基础,用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研究[4]。崔滨洲将资本约束引入到资产负债优化的研究上来,他将附属资本和核心资本作为约束条件,引入到资产负债管理之中[5]。金秀、黄小原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因素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进行预测,得到了最优资产配置,使得与负债选择和投资者财富相联系的资产投资决策通过多期随机规划达到最优[6]。黄剑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分析国外商业银行收益管理从静态管理——期限收益法到动态管理——在险收益分析(Earning at Risk)的演变,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动态收益管理的必要性及应当注意的问题[7]。李静、解强将多目标规划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相结合,构建基于多目标规划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模型,希望能够同时实现资本充足率目标、利润目标和风险资产目标[8]。郭茵、任若恩提出了一种分层动态随机规划模型来解决资产负债最优配置问题[9]。
关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本课题组主要成员曾在20世纪90年代在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框架下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没有涉及宏观审慎监管,也没有涉及经济资本管理[10-11]。在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联系方面,有学者进行了有益的研究。范小云等剖析了巴塞尔Ⅲ在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上改进的原因与具体进展,并探讨了巴塞尔Ⅲ可能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建议[12]。李佳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结合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监管进行了研究,指出应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改进监管目标、分析、工具以及政策安排等方面来完善表外业务的监管,并实现微观审慎监管者和宏观审慎监管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13]。Fei, Z.对宏观审慎方面的传染性问题与微观审慎方面的资本充足率之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会存在更强的传染性问题[14]。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审慎监管虽然在学术界分别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少有文献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宏观审慎管理和经济资本管理联系起来。《巴塞尔协议Ⅱ》所提出的与经济资本相关的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方法是现代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而《巴塞尔协议Ⅲ》所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管理新的发展走向。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性平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永恒主题,银行业新的发展决定了需要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放在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创新的框架内来开展。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对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影响
(一)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操作工具比较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既有监管性的也有银行业机构自律性的。监管性一方面表现在金融监管部门对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有监控性的要求或者监测性的要求,规定了指标值的合理范围;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一些指标值的动态调整或者规定指标值的计算方式。例如,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动态调整,对资本金和风险资产的计算标准。为便于分析和比较,下面将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操作工具列举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方面。在资本监管方面,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中引入了逆周期缓冲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还引进了杠杆率等操作工具,强化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应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提出具体的附加资本的要求。这些新的资本监管要求可以缓解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顺周期问题,也可以避免由于资产规模过度扩张而带来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流动性监管方面,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中引入了净稳定资金比例和流动性覆盖比例对银行流动性进行监管,强化了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这些指标能够更全面地反映银行流动性的状况,克服了存贷比指标反映流动性时只考虑存款和贷款两种业务的局限性,也克服了流动性比例对期限结构考虑不足的问题。
表1中,微观审慎监管的主要操作工具的作用表现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精细化计量及其相应的资本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还表现在所衍生出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即经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收益与风险相平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表1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只列出了若干主要的指标。在银行业管理实践中,这一指标体系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的。这一指标体系既可以是监管性的也可以是自律性的,如果监管部门对这些比例管理指标具体赋值,则成为监管性的比例管理指标。通过监管带动自律,各商业银行在监管指标范围内可自主地开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可增加指标或提出更为严格的自律性要求。
(二)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操作工具对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着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微观审慎监管的操作工具则为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并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上争取最大收益或者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争取风险最小。这些监管工具的使用,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微观审慎方面
(1)强调精细化管理。
微观审慎监管所提出的对应于非预期损失的资本要求(经济资本要求)k的计算方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量化风险的工具,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商业银行可以对每一业务、每一条线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业务,更有利于实现单家银行的稳健经营。
(2)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微观审慎监管提出了精细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经济资本收益率。经济资本收益率作为新的盈利性指标,在指导商业银行追求盈利高的同时,将量化后的风险加入到盈利的计算当中,使其能够有效的反映商业银行的真实盈利情况,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2.宏观审慎方面
(1)强调管理的动态化。
由于宏观审慎监管引入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动态拨备制度等动态监管工具,这便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也应该动态化。在经济上行期,在监管部门要求计提逆周期资本、额外拨备时,商业银行应该能及时调整其经营策略,以满足监管部门对资本和拨备的要求。在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也应该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对资本和拨备作相应的调整。
(2)更加强调资本的重要性。在原有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中,资本的作用还不够显著,其主要关注的是资产负债的总量、结构和匹配情况,资本只是以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的形式出现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因资本总额只在法人一级进行考核,各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并不关心资本对资产扩张的约束作用;资本收益率是一个普通的会计测算概念,考察的是当期的资本收益,而没有考虑风险成本。新形势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4项新的监管工具以及杠杆率指标的要求;微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出了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和RAROC计算中预期损失应纳入成本这一实质性要求使得资本不仅仅在法人一级得到重视,也使得银行各层级的业务行为直接受到资本的约束。针对这一变化,商业银行应该在日常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更加充分考虑资本的作用。
(3)提出流动性的国际监管标准。
《巴塞尔协议Ⅲ》首次提出了流动性覆盖比例、净稳定资金比例这一银行业流动性监管的国际标准,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的流动性有了强有力的约束性要求。
3.理念和方法的一致性
理念的一致性决定了方法的一致性,新的监管框架要求将微观审慎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宏观审慎的动态化管理理念化成商业银行各层级共同把握的经营导向,通过这一经营导向,商业银行各层级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应当呈现一致性,尽管各层级的指标体系可能出现不完全一致,但共同理念应当体现在比例管理的方法之中。
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
模型及其改进
为了集中体现和分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理念及其方法,我们采用对应的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针对上述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产生的影响,调整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符合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并采用算例分析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现方法。
(一)基本设定的提出
基于线性规划模型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范式,求解商业银行的最优资产配置。本文重点在于方法论研究,不追求真实经营环境下的最优化求解,为了找到新理念下的商业银行经营规律,在建模过程中,对相关变量做了理想化设定:
一是设定银行在考察期内只有利息收入,不考虑其他收入。
二是设定银行在考察期内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是已知的,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不变,只考虑资产配置的过程。
(二)原有理念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
为便于分析,我们将没有考虑《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要求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称为原有理念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应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1.目标函数
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在不考虑其他收入和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就是利息收入最大化。设Z为资产的年利息收入,n为资产笔数,Ai为第i笔资产的金额,ri为资产的年利率,则利息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为:
Max Z=∑ni=1riAi(1)
2.约束条件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约束: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总额×
100%=18%(2)
(2)基于流动性的库存现金比例约束:
基于流动性的库存现金比例=现金存款总额×
100%≥0.3%(3)
(3)基于盈利性的库存现金比例约束:
基于盈利性的库存现金比例=
现金存款总额×100%≤18%(4)
(4)备付金比例约束:
备付金比例=超额准备金存款总额×100%≥5%(5)
(5)流动性比例约束: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25%(6)
(6)存贷款比例约束:
存贷款比例=
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75%(7)
2015年6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中删除了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75%的法定要求,将其由监控指标调整为监测指标。因此,这一监测指标对银行的经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监管部门依然会关注各银行该指标的情况。同时,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也会对其信贷规模进行自律性的控制。故在本文所构建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模型中依然保留这一指标。
(7)拆出资金比例约束:
拆出资金比例=
拆出资金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8%(8)
(8)中长期贷款比例约束:
中长期贷款比例=
余期一年以上贷款余额余期一年以上存款余额×100%≤120%(9)
(9)资本充足率约束:
资本充足率≥8%(10)
(10)贷款集中度约束:
最大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15%(11)
上面各约束条件的限制值参照了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基本要求,其中现金比例按照上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测算值设定。
(三)新理念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及其改进
1.模型改进的基本思路
如上所述,式1至式11所体现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为便于讨论,简称为原线性规划模型,下同)不能适应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我们对其做出如下改进:
(1)改进目标函数。原线性规划模型仅采用利息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没有考虑风险,不能满足现有管理目标的要求。在经济资本管理中,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计算公式考虑了风险的因素,能有效地解决原线性规划模型所存在的风险考虑不足的问题,使计算所得的收益更具有客观性和前瞻性,在线性规划模型中更适合作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
(2)引入经济资本概念和经济资本限额。由于资本金只存在于银行法人一级,使得资本充足率指标不能在分支机构实施。在经济资本管理中,商业银行通过对分支机构分配经济资本限额实现风险的控制,建立了业务发展的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引入经济资本,以实现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各层级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目的。
(3)引入流动性覆盖比例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约束条件。
在原有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当中,存贷比指标和流动性比例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宏观审慎方面的考虑,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中引入流动性覆盖比例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约束。
2.目标函数
按照上述的改进思路,将RAROC引入目标函数当中。设R为风险调整后的收入,RAROCij为相应的风险资产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kij为相应资产的单位经济资本占用额,ri为相应无风险资产的利率,c为平均资金成本,则改进后的目标函数应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即:
Max R=∑5i=1∑3j=1xijRAROCijkij+
∑4i=1wi(ri-c)(12)
3.约束条件
在原线性规划模型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要求对比例指标进行补充和修改:
(1)资本充足率约束条件的修改。在限制值方面,根据《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管理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除了需要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还需要增加2.5%的留存资本缓冲,因此将限制值的基准值设为10.5%。同时,在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值中引入宏观审慎的附加监管资本要求a,即0-2.5%的逆周期资本和1%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
为了让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理念能够深入全行各个层级,利用经济资本的特点,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微观审慎的银行自律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将经济资本总额或其限额替代比例指标体系中的资本(在没作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即指监管资本,下同),使资本充足率指标可以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对该行内各层级的资产业务进行精细化约束。
在总行层面,经过改进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条件如下:
10.5%+a≤经济资本总额风险加权资产(13)
在分支机构层面,经过改进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条件如下:
10.5%+a≤经济资本限额风险加权资产(14)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监管部门会依据宏观经济情况,对商业银行提出宏观审慎的附加监管资本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则根据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本的要求,结合自身资产现状的经济资本测算,确定经济资本总额;然后根据各分支机构的风险与经营水平,分别确定其经济资本限额(一般情况下,总行确定分行的经济资本限额,分行确定支行的经济资本限额),对于风险与收益状况较好的分支机构分配较多的经济资本限额,以鼓励其发展业务,而对于风险与收益状况较差的分支机构,则分配较少的经济资本限额,以控制其资产的扩张。
(2)引入经济资本占用的约束条件。
总行层面的经济资本约束条件如下:
经济资本占用总额=∑5i=1∑3i=1xijkij≤
经济资本总额≤资本总额(15)
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约束条件如下:
经济资本占用额≤经济资本限额(16)
资本充足率约束条件的修改和经济资本占用约束条件的引入,体现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特点。从自律性来看,资本充足率约束条件的修改,使这一约束条件可以影响到各个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从监管性来看,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资本充足率附加资本的调整(即式13和式14的左边部分a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资产业务以缓解其顺周期性。
(3)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约束条件
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ASF)所需的稳定资金(RSF)=
可用的稳定资金(ASF)∑5i=1∑3j=1xijsij+∑4i=1wisi≥100%(17)
其中si为相应的所需稳定资金折算率。
(4)引入流动性覆盖比例的约束条件
流动性覆盖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净资金流出=
∑3i=1wiei净资金流出≥100%(18)
其中ei为相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折算率。
4.模型相关数据的设定
为了说明方法的可行性,我们对以上改进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进行算例分析。目标函数式12中的各项资产的利率参照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为了方便分析与对比,每一期限内的贷款资产按照经济资本占用和RAROC的不同设定为三类,以区分风险程度不同。同一风险水平(没有考虑期限的情况下)的不同期限的贷款资产,我们设定其单位资产的经济资本占用额随期限的增加而增加。参照中国银监会2013年发布的《非现场监管报表使用手册》关于优质流动性资产折算率和所需的稳定资金折算率的规定,计算流动性覆盖比例与净稳定资本比例。各项资产数据的设定如表2所示。在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人员可以方便地在改进的线性规划模型中采用实际数据进行运算。
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方面,相关数据设定如下:
(1)平均资金成本为1.5%;
(2)存款金额为1×108元;
(3)资本金为1.2×107元;
(4)流动性负债金额为8×106元;
(5)1年以上的存款金额为6×107元。
(6)可用稳定资金为1.3×107元。
(7)净资金流出为1.9×107元。
5.通过改进的线性规划模型得到的银行资产配置方案
若上述数据是商业银行总行层面的,为了比较在不同经济资本总额水平下的资产配置方案,我们设定为三种经济资本总额水平。为了分析该模型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运行情况,对a取0和2%两个值的情况分别求解,得出的总行按业务种类的资产配置方案及最大化收益结果见表3。
上述新理念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和相应的资产配置方案,可为商业银行提供一种同时满足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要求的、动态化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实际上,若上述数据是分支行层面的,所得出的资产配置方案也可以用于分支行。
从表3的运算结果来看,同期限的三类资产中,应优先配置后两类资产;不同期限的资产中,应优先配置期限较短的资产。这是因为需要优先配置经济资本占用少、RAROC较高的资产。
从表3可知,当a取不同的值时,各项资产的配置情况是有区别的。这体现了在一定的宏观审慎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进行资产配置的优化理念。
在这一算例分析过程中,之所以经济资本总额取3个档次,是想说明在不同的经济资本条件下,经济资本总额越高,银行风险资产的配置水平越高,风险资产总额的扩张幅度就越大。在现实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的自律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满足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和式15、式16的条件下,还可以根据风险偏好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总额和限额,以实现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商业银行总行可以运用表3的资产配置方案和表2的单位资产经济资本占用数据,确定各分行的经济资本限额。所分配下去的经济资本限额就能够激励和约束各分行的资产管理,从而达到总行的经营目标,这就是从下至上又从上至下的内部循环管理模式。
五结论
在新的监管环境和经营理念下,商业银行应当能够及时地对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做出反应与调整,并使分支机构在与总行一致的理念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经济资本有效地约束风险,实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的监管目标。
上述改进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适应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为商业银行各层级提供了一套理念和方法上一致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商业银行总行和分支机构的资产配置方案可以互相协调,产生共振效应,有利于银行在整体上提高经营效率和及时完成经营调整过程。通过对业务条线或分支机构设定经济资本限额,总行可以实现控制业务条线或分支机构风险和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上争取最大收益的目的;对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而言,在经济资本限额的约束下,会更主动自觉地优化其资产配置。虽然本文算例分析采用的比例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从商业银行总行管理角度设计的,但其大多数指标也可用于商业银行内部各层级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因只从方法论考虑,算例分析中的指标体系并不一定完整,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优化设计。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对分支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适时调整,以实现针对性、差别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第三版巴塞尔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迟国泰,徐琤,李延喜.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分配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4):501-504.
[5]崔滨洲.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的资本约束[J].中国软科学,2004,(9):67-73.
[6]金秀,黄小原.资产负债管理多阶段模型及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6,(5):38-44.
[7]黄剑.商业银行动态收益管理研究—基于资产负债管理视角的在险收益分析[J].投资研究.2011,(9):126-133.
[8]李静,解强.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统计与决策.2011,(14):149-151.
[9]郭茵,任若恩.基于分层动态随机规划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J].会计研究,2012,(5):39-43.
[10]彭建刚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2]范小云,王道平.巴塞尔Ⅲ在监管理论与框架上的改进:微观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J].国际金融研究,2012,(01):63-71.
[13]李佳.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监管研究—基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结合的视角[J].金融论坛,2013,(05):14-19,72.
[14]Fei Z.W, Jiang X.Q, Zeng L. and Peng J.G. The Shocks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An Analysis of China and the US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2015,(6):87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