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和意义的再反思

2016-10-17刘永志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荷兰意大利

何 平 刘永志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4)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和意义的再反思

何平刘永志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文艺复兴”可以被视为是对古典文化精神、艺术和知识范型的一场复兴运动。从一种去中心的视角考察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传播,可以发现那一时期西欧范围内都出现过文化复兴的景象,而且北欧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对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影响。文艺复兴的艺术实践对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类似达芬奇这样的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科学实践又受到之前英国和法国在继承古代希腊科学传统基础上的科学实践的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史;跨文化研究

现今一些论著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描述有排他性叙事之嫌,9世纪以来欧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北欧、西欧和阿拉伯文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贡献等等这样一些重要的背景多未深究,因而也具模式化和简单化之特点。此外,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也常被以现代的眼光加以解读,赋予其本来并不自觉创造的时代意义。弗格森就曾此指出:“文艺复兴最初仅限于艺术或古典文化的再生,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将概念不断扩大,把他们认为与中世纪文明相对的现代精华统统加入其中。”①因此,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意义的更深入的探究可以从跳出现代主义的陷阱,②把意大利文艺复兴回归到其本来的位置的做法开始。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更大背景

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每一双眼睛对特定文化的轮廓或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映像,……而且也可能导致根本上不同的结论。实际上,该学科意义重大,依然需要重新探讨,从多维动态的视角予以研究或许具有更大的优势。”③众所周知, 自罗马文明衰落后,复兴古典文化和知识的运动在欧洲就此起彼伏,出现了多次所谓“文艺复兴”,④虽然这些运动未曾达致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力和意义。9世纪有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以对拉丁古典著作、拉丁语、诗歌、散文的保存和使用为主要特征;⑤10世纪,其他地方中断的加洛林知识和文化复兴运动在神圣罗马帝国三位皇帝奥托一世、奥托二世和奥托三世的奖掖下在德意志地区继续发展,史称“奥托文艺复兴”;⑥12世纪,出现以翻译古希腊典籍、复兴希腊哲学和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所谓“12世纪文艺复兴”。⑦哈斯金斯认为,9 世纪到15世纪的西欧文化发展存在一种连续性。

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复兴和文明的发展,对古典时期创造出的知识和学问的利用、发掘和发展总是会出现的, 转向人的知识探究也会出现。 前述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历史上的几次文化复兴运动就是证明。虽然“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词出现于后来的19世纪,⑧但人文主义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似乎很早就有了。从词源学来说,“humanism”源自拉丁语“humanitas”,意指仁义、对他人关爱,以及人文学科所包含的价值观等等。在公元2世纪的学者奥鲁斯·格留斯的《阁楼夜读杂记》(The Attic Nights)中,对这些涵义已有所阐述。⑨正是在这种概念基础上, 学术界有所谓“古典人文主义” 、“阿拉伯人文主义”和“基督教人文主义”之说。⑩到后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所附带的思想更强调个人价值,反对盲信和蒙昧主义,推崇依据证据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如此等等,可以说明在经历了中世纪文化衰退后,捡拾、利用并发展欧洲过去所创造的知识成就有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二、 北欧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

三、 英国和法国对古典学术复兴的贡献

在对教会的腐败和经院哲学的批判方面,罗杰·培根也不亚于后来的意大利作家们,1277年,培根写了一本名为《神学概要》的小册子,攻击经院哲学,批判教士的道德败坏, 由此而冒犯教廷,被新任教皇尼古拉斯四世判处监禁,直到1292年才获释。在牛津的大牢中,培根还呼吁建立“实验科学”,这种精神和勇气甚至超越后来因科学信念而被教廷审判的伽利略。

意大利学者里米尼的格里高利在1343—1344年将牛津大学的新观念带到巴黎,使巴黎大学的创新精神觉醒。里米尼的格里高利在1342年返回巴黎大学前,曾在意大利半岛的博罗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佩鲁贾大学讲学。里米尼熟悉并使用牛津和其他英国的学术著作。牛津学者奥卡姆本人在1328年也曾在意大利短暂停留。英国学者爱恩威克的威廉在1323年被任命为博罗尼亚弗兰西斯修会学校的诵经员。当时,伯利、奥卡姆、罗丁顿和查顿等许多英国学者的著作在博罗尼亚都能找到。有证据表明,文艺复兴末期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熟知罗杰·培根,并受到其科学观思想的影响。

四、是“文艺”还是“文化”复兴?

五、文艺复兴在欧洲的传播途径问题

15世纪前后,英国和勃艮第荷兰经常联合起来对抗法国,还曾缔结皇室婚姻联盟,这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文化艺术交流通道。都铎王朝的几代君主都把勃艮第朝廷的审美品位,建筑和装饰风格奉为楷模。爱德华四世、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都是“哈荷族”。1470-1471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曾在荷兰度过一段流放岁月。后来的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四世同样,也在宫廷中大量聘用荷兰画师、建筑师、雕刻师、木匠和玻璃工匠。亨利八世的几任宫廷画师都是荷兰人。在这种审美风尚下,大量荷兰工匠来到英国。王室成员、贵族、商人也经常访问荷兰,购买荷兰挂毯、绘画、雕刻品和书籍等。

爱德华四世修建的一系列城堡、宫殿和室内装饰都刻意模仿勃艮第宫殿风格。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的礼拜堂就是由两位荷兰雕刻师操执修建。亨利七世不仅要求模仿荷兰人的宫殿和宅邸风格,而且连荷兰宫廷的生活习俗也事无巨细地仿效,他购买了大量荷兰工匠制作的仿效意大利艺术家包括拉斐尔风格的挂毯。英国王室甚至经营代购荷兰挂毯和玻璃制品的业务。伦敦的一些主要建筑,如威斯特敏斯特教堂的礼拜堂、圣彼得教堂和剑桥国王学院的礼拜堂都有荷兰工匠参与建造。 白金汉宫的国宴大厅由建筑师琼斯于1622年设计,是伦敦首栋意大利帕拉第奥风格建筑。受荷兰建筑风格影响的英国建筑师莱恩设计建造了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在内的52座英国教堂。

在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上,“北方文艺复兴”的著名学者荷兰的伊拉斯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拉斯谟先后在欧洲多所著名大学,巴黎大学、剑桥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等学习和讲学。伊拉斯谟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其拉丁文语言优美,著作中有大量讽刺教会和世俗社会的腐败的内容。借助于新的印刷术,他的著作被荷兰、巴黎、威尼斯和巴塞尔等地的大出版商印行,成为欧洲的热销书。伊拉斯谟在一位英国贵族的引领下于1499年来到英国,1506年在剑桥大学注册入学,攻读希腊语,期望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他后来到意大利都灵大学学习,1509年返英。伊拉斯谟最后是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511-1514年,伊拉斯谟再次返英,在剑桥大学任教,讲授希腊语和神学,其间与英国学者组建了人文主义者社团,还成立了圣保罗学校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他的名著《愚人颂》就是在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的住处完成的。

六、结语

“文艺复兴”一般认为开始于1350年,以薄迦丘发表《十日谈》,彼特拉克发表《颂歌》为标志;文艺复兴的结束则被一些意大利学者定在1600年,以支持“日心说”的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为标志。很多意大利学者也认为1350年,而不是1492年,是中世纪的结束。彼特拉克使用了“中世纪”和“黑暗世纪”这两个词,指称公元476年罗马陷落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在他看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文化有一个显著的衰退,语言的状态(优雅的古典语言被中世纪的拉丁语取代),展示了文化衰落有多么严重。这种对中世纪始末的划分对意大利来说可能是合理的,至今意大利很多城市中,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城市格局为主,因此把文艺复兴定为意大利“近代”的开端也许是合理的。 然而, 历史的发展在各地区是不均衡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阶段在各国同时显现,某一时刻,一些国家已经进入近代,可能另一些国家,如东欧就还会仍处在“农奴制”占很大成分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确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精神,这也可以从当时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作品所宣扬的人生观看出。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之前,流行的人格模式显现出三大特征: 自我贬低或谦卑(Humility,humus)、 服膺权威(Authority,auctor)和崇拜圣迹(Pilgrimage,peregrines)。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则鼓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质疑精神(skepticism)和折衷主义(eclecticism)。人们因此而注重发扬个性或个体风格,强调自我塑造。自传、传记、肖像画和自画像等等的流行就是这种心理的反应。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表现在对来自古典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等等的知识和学问的开放态度上。实证态度和经验主义精神在当时工匠/艺术家阶层也十分显眼。

然而,现今的一些著述描绘出仿佛有一个阶层,他们以某种意识形态为宗旨,有计划地反封建,反神学,因此而标志着一个欧洲范围内的新的时代的降临,似乎有以现代眼光观之并模式化之嫌。从当时的文献可以发现,现在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的那种思想或知识体系,开始的时候主要是指一套课程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教育理念。在布鲁尼那个时代,“humanista” 指一套人借以提升自身修养的学习科目,包含语法、修辞、诗歌、道德哲学和历史学等。布鲁尼也认为,是彼特拉克为意大利人开辟了道路,展示了如何获取完善人生的学问。但当时对此新潮流的解读也仅此而已。 现代意义上的“humanism”这个概念, 直到1808年才由德国教育家里特汉所首先使用, 并且经由1859年德国历史学家维格特出版的一本书才流行开来, 到19世纪下半叶, 人文主义者(humanist)这个词才被使用。

注释:

① W.K. 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 Cambridge, M.A. 1948,p.ix.

② 关于“现代主义”历史思维的缺陷,参见何平的文章《超越现代——论历史知识的后现代转型》,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8期,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12期。

③ J. Burckhardt, The Civilization of Renaissance in Italy, S.G.C.Middlemore, trans., New York, 1960,p.39.

④ La Renaissance(文艺复兴)原为法语词,英文词同样,意大利语中对应的是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

⑤ 参见J. Hubert,J. Porcher & W. F. Volbach,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George Braziller, 1970;John G. Contreni,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in Warren T. Treadgold, ed. Renaissances before the Renaissance: cultural revivals of late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Janet L. Nels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in her Politics and Ritual in Early Medieval Europe, London-Ronceverte: Hambledon Press, 1987.

⑥ 关于奥托文艺复兴(Otto Renaissance)参见Oskar Rückert: Ottonische Renaissance. Ausgewählte Stücke aus Widukind von Corvey, Ruotger, Liudprand von Cremona, Hrotsvit von Gandersheim, Ekkehard IV. von St. Gallen. Teubner, Leipzig 1926; Hans Naumann: Karolingische und ottonische Renaissance. Englert und Schlosser, Frankfurt a. M. 1926.

⑦ 哈斯金斯认为:“12世纪的文艺复兴更多表现在哲学和科学领域。”见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98页。

⑧ 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已经使用拉丁文的“humanitas”这个词了, 人文主义者称自己为“humanista”, 但“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⑨ Aulus Gellius, The Attic Nights, LOEB, 1929.

⑩ 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humanism”条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ism。

[责任编辑:翟宇]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点项目(SKX201007)。

何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欧洲史;刘永志,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欧洲文化史。

K503

A

1002-6924(2016)06-028-035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荷兰意大利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意大利面“变魔术”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