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北疆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建构思考
——以阿依墩维族聚集区更新为例

2016-10-17屈少敏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北疆民居传统

阎 波 屈少敏

当代北疆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建构思考
——以阿依墩维族聚集区更新为例

阎 波屈少敏

“一带一路”战略是依托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的一次重大战略创新,新疆作为沿线节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域生态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其独特的地域元素正逐步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对新疆独特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迫切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北疆地域建筑创作的误区入手,解读北疆传统民居文化,利用当代建构理论,以实际项目为例深入剖析,提出当代北疆地域建筑的设计策略,即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策略、适宜地方的材料技术策略与满足民族生活习俗的空间策略,从而得出北疆地域建筑创作应立足本土,深层挖掘“地方性”内涵的结论。

传统街区;地域性;建构

0 引 言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依据天山山脉分为南疆、北疆两部分。在古代,新疆被称为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隋唐时期开通了新北道,沿天山北麓,经伊吾、蒲类海,西渡伊犁河、楚河,过碎叶抵达东罗马帝国之君士坦丁堡[1]。这条丝绸之路把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波斯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商贸、文化交流,而北疆地区因此在宗教、艺术、城镇建设上都受到了较大影响,造就了独特的城市与建筑风貌。

2013年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发展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北疆地区作为主要的通道成为连接中外的桥头堡,在进行充满人本主义的地域性设计过程中,城市建设活动应和地域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相融合。

1 当代北疆地域建筑创作中的误区

北疆地区现处于全面建设时期,各地区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发展着。然而,在城市不断扩张、建筑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地域建筑创作中存在一些误区。

1.1创作理念的误区

1.1.1思想观念偏执

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筑创作在指向世界性的同时,就会排斥民族化、地域化;或说民族化是保守型、防御型,不具现代精神;或说地域性和民族性渐渐淡漠是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2]。所以人们谈论一个问题:要不要地域性?这种讨论往往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要考虑地域性?这个问题则难以达成共识[3]。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建筑在被创作时就被隔断了其与地域、文化、民族的内在关联,破坏了自身存在的基础。

1.1.2地域性认识不足

有人认为地域性就是静止不变的建筑形态,或者是早已不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建构方式等,总会时不时地把地域性等同于恢复传统,或者是用传统来装饰门面,这有时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一种非理性的倾向[2]70-75。其实地域性是建筑与所处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特定关联。地域性也是动态的,当人们对建构技术与材料的使用有了新的理解和掌握,地域性也就在与现代化的交流中逐步发展与完善。

1.2技术手段的误区

1.2.1时代的盲目性

王小东院士在《新疆地域建筑的过去与现在》中提到,“新疆近几十年来,城市和建筑的迅速发展自不待言,但说起新的地域性建筑,却并不像历史上那般有声有色,而是出现城市千篇一律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形成地域特色的环境有所改变,地域因素逐渐淡化,以及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的全球化[4]”。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筑的技术特征呈共享性、同质化趋势。北疆建筑也不例外地被普及的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现代化的空间模式、国际化的形态语汇等因素所限制,建筑设计出现简单的拷贝与阵列的现象,缺少对地方建筑语言的积极考究,缺乏群众认同感。

1.2.2创作手法老旧

王小东院士曾提到,“有些建筑试图诠释地域性的内涵,却仅停留在符号,虽然可以用重复、简化、夸张、变形、暗示、更新、移位、融合等方法避免直接搬用而形成复古倾向,但总的来说它不是新疆建筑民族创作的‘一切’”[5](比如说简单地搬用新疆传统建筑的“构成要素”如尖栱、拱廊、柱廊、穹顶、塔等,刻意形成新疆地域风格)。其实,地域性的现代表达应反对单纯在形式上模仿旧建筑,反对采用复制简单符号的方法,而应提倡对周围环境、经济、技术、文化的呼应。

由此看来,当代北疆地域建筑创作产生误区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缺少对地域文化的深入认知与把握。虽然建筑师的创作思维与表达方式迥异,但若寻根当地的传统民居,在汲取其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建筑语言加以演绎,就可以形成具有真正地域特性的新建筑。

2 寻根——北疆维族传统民居

肯尼斯·弗兰普顿曾提到,“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师应用材料并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建筑物的创作过程和方法”[6]。就建筑的“建造”而言,是通过建筑自身的材料、构造和结构形态的一种表达关系,进而传递建筑本身所固有的美感和表情。

北疆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干热少雨,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这些气候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北疆建筑的形式、材料、构造等。

2.1维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制

北疆地区地广人稀,受农牧生产的影响,大部分民居拥有庭院,因此产生了一户一院的民居形式。庭院内种植浓密的植物,杜绝邻里之间视线的穿透,且在大门入口处,也设置绿化或其他类型的“软影壁”遮挡行人的视线,形成含而不露、内向、私密和安全的布局特点,民居表现出明显的“防卫性”。庭院内主要居住建筑坐北朝南位于一侧,库房与卫生间等附属房间单独设置,位于庭院角落,厨房也设置于室外形成厨廊,避免对内屋的污染。另一方面,北疆地区炎热干旱多风,要求建筑形体简单,尽量减少建筑的外表面积,增大内部空间容积,因此形成了一明两暗的基本生活单元。随着居民日常生活的开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功能要求的复杂化,房屋由单室向多室发展,却不受轴线、对称、等级的制约,也很少根据形式构图,形制自由灵活,通过外廊统一联系,产生了“一”字型、曲尺形等并列式和套间式的建筑空间形式(图1)。而为了抵制恶劣环境,保持室内干燥,建筑立面形成高台基、厚墙、小窗、外廊、平屋顶的形制,其中,外廊作为将建筑空间和大自然沟通汇合融为一体的过渡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精髓。

2.2维族传统民居建筑材料

北疆地区深处内地,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居民只能就地取材,选择造价低廉、使用方便的材料,如生土、木材、砖石、芦苇和草等来建造房屋。北疆地区土质大部分为粘性大孔性土质,潮湿时强度极低,干燥时相对坚硬,若用生土加水拌和搅匀做成土块,干燥后则强度又可增加[7]。因此,用原生土构筑院落的外墙,在生土中加入适量植物纤维形成的土坯砖用作房屋墙体,木材用作柱、梁、檩木等起支撑作用的构件,石灰石膏用作装饰,最终形成了厚实简朴而又亲切的建筑风格。

2.3维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

北疆地区维族民居采用的结构体系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土木结构体系的构筑方法为:墙体以夯筑墙、土坯砖为主,约50cm厚,屋面屋顶通常架设密集的小梁,在其上铺设木椽、木檩,再依次铺芦苇、草等,最后在屋顶表面做草木灰抹面,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其中,结构体系将木材抗弯、土墙抗压的材料特性充分发挥,也回避了土木间难以可靠衔接的矛盾,使建筑的空间组合有很大的自由度,同时,其有效性也缩减了用材的尺度。这都体现了人们在恶劣的地域生态环境与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的创作智慧。

图1 焉耆县高宅、阿依墩历史街区八号历史建筑Fig.1 the Yanqi county house and historic district No. 8 buildings in Ayidun Uygur Community

2.4维族传统民居建筑构造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北疆维族民居形成一套与气候环境、宗教文化、生活习惯相适应的构筑方法。如墙体:先立构造柱,再立土坯墙填充,在内外墙的相交处及墙体转角处砌约0.6×0.6m的砖柱,用土坯填充其间,内墙砌筑时留有壁龛,满足存放物品的生活习惯。受宗教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影响,在民居的重点部位和两体形交接处,采用宗教的图案和色彩进行装饰。如檐部是直接在伸出墙体或廊柱的木檩上钉木封檐板,考究的还以三合板、五合板锯成图案,通过预埋件固定在檐下的木梁上,并涂上各色油漆,或直接在木料上加以雕刻[8](图2),而在建筑的窗框、门楣或是柱子等细部,也随处可见镂空雕花与錾刻纹理。

3 当代北疆地域建筑设计策略——以阿依墩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为例

阿依墩街区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南市区的喀赞其片区,是多民族融合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维族占80%以上。该地区原始居民最早从事打铁和铸锅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现代工业企业,现在逐渐演变成以居住功能为主,多种产业并存的民族区。2013年,伊宁被增设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阿依墩历史街区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经济文化发展与材料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更新和改造。

3.1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空间策略

3.1.1有助于抵抗风沙的街巷布局

街巷是街区重要的空间。街道功能复合多样,除了承担运输交通职能,还是商业活动空间;而巷道作为社区组织的基本结构单元,是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阿依墩历史街区内部街巷是由后建住宅为先建住宅留出通道形成,因此复杂密集,宽窄不一,局部呈类似鱼骨状的布局形态(图3)。在对街巷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延续原有的街巷格局与空间尺度,完善道路系统,打通原有的尽端路,增加街巷宽度,提升道路等级等,以形成有序的迂回曲折的街巷布局(图4)。建筑依附街巷蜿蜒布置,院落紧密排列成簇,继而交织成网,这样的街巷布局冬天可以降低风速,减少沙尘的危害,夏天建筑相互遮挡成荫,形成的阴影减少了建筑的受热面积,从而降低室内温度。

3.1.2有助于降温隔热的院落空间

阿依墩街区大部分传统民居以庭院为中心呈内向封闭布局,由建筑外墙和另外两边院墙共同组成。在对民居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传统民居的院落形态得以延续,大致分为3种:一字型、L型和U字型。建筑围绕中心庭院布局,形成封闭的庭院,院内进行植树、育花、栽种葡萄架等绿化,降温隔热,改善微环境,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场所。对于新建的公共建筑——阿依墩民俗展览馆,建筑形态采取内院式布局,组织3个不同特色的庭院,1个是设置水池的半封闭庭院,另外2个为种植地域性树木的封闭庭院,这3个庭院均可以有效调节建筑内部的微气候,减弱夏季高温天气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

图2 檐口构造Fig.2 eaves structure

图3 街巷格局现状Fig.3 street pattern of the site

图4 总平面图Fig.4 the site plan

3.1.3有助于通风遮阳的廊下空间

伊宁市夏季炎热,而当地居民又习惯于室外活动,因此创造出室外有遮荫的特殊建筑空间形式——檐廊,它与外部空间相联通,产生的阴影使廊下的气温降低,与檐廊外产生温差而使空气得以流动,带走热量。在改造后的民居中,根据房屋与院落的相对位置,在房屋的东侧、南侧、西侧设有2.1~3m宽的檐廊,或者在与房屋垂直的方向搭建葡萄架,使建筑立面虚实结合。一方面,建筑立面底部多以拱廊为支撑,其独特的拱券和柱式可以营造出强烈的伊斯兰氛围;另一方面,檐廊可以有效遮挡阳光直射,房屋表面处于檐廊下的阴影中,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街区内新建的民俗展览馆也采取外廊的形态,入口大厅前列有两层高的巨柱式外廊,形成通透、开敞、延续的空间效果,架空的处理方式使建筑与周围产生柔性接触,紧密联系广场,同时柱廊形式减少了建筑立面受太阳直射的影响,促进了风的流通(图5)。

3.2回应传统技艺的低技策略

3.2.1演绎现代形式的保温隔热技术

伊宁市属于寒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大部分传统民居受土木结构的限制,实现建筑的保温隔热主要依靠增加生土的厚度,然而这种结构却逐渐被居民所摒弃。相反,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选用多种复合的建筑材料,其在保障建筑热舒适性方面也显现出较好的效果[9]。因此改造的民居和新建的公共建筑采用双层墙体,内墙为泡沫混凝土砌块,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外墙使用土黄色烧结砖砌筑,中间加设保温材料,满足保温防寒的要求(图6)。双层墙体的构造形式与泡沫混凝土砌块等材料的结合,可以更好地阻止室内外的热传递,有利于传统民居的保温防寒。

3.2.2再现传统肌理的表皮构造技术

通过一类材料彼此进行构筑拼接所形成的具有图案肌理的表皮形式,是历史街区表皮肌理的重要组成成分。阿依墩街区传统民居的屋顶有草泥平屋顶和铁皮坡屋顶两种,墙体为敦实不平整的土坯和砖材料,而砖石材料的勒脚与扶壁柱、木材的檐口与门窗共同形成了墙体的装饰,不同的材质使垂直界面富有变化,强烈地表达了民族审美意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延续传统民居的表皮肌理,屋顶覆盖材料依旧为铁皮,但在内部增设了防水和保温材料;使用土黄色烧结砖作为单体建筑的围护结构,采用传统的建造技艺,如一层平砖顺砌配合一层侧砖丁砌的上下错缝砌筑,延续传统民居的肌理感。而在局部,在不影响室内墙体的平整的前提下,将墙体外侧的顺砖逐步推出,利用砖自身的连续肌理创造出阴影效果,用新的设计方法对传统肌理进行现代转译;建筑的外廊、棚架、栏杆、门窗等部位采用当地木材,上面雕刻民族图案,如花卉、几何图形等;而建筑的勒脚与扶壁柱部分显露出传统褐色砖石,使建筑整体延续维吾尔族民居风格,并保持原有的表皮肌理(图7)。

3.2.3再现传统韵味的细部构造技术

阿依墩街区民居的门窗均为木质,具有通风采光、联系室内外的作用;从形式上看,除卫生间等附属房间为单扇,大部分为双扇;样式多为伊斯兰式和俄罗斯式,体现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延续传统民居门窗结构形式。由于伊宁冬季寒冷,窗户主体部分采用双层双扇,外面是木质防护门板,内嵌窗框及玻璃,冬天关闭外窗起到双层保温作用,夏天可遮风挡雨、防木材腐蚀(图8)。在窗两侧各设有一个柱头装饰,顶部设有三角形木质装饰,表达维族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情感。而门由外门框、内门及门两侧组成,在门框顶部有木龙骨架起的三角形门顶结构。伊宁地处偏远,不受政治制度的影响,彩绘为民居主要装饰形式,因伊斯兰教教义中禁止描绘动物形象,因此在门窗上彩绘几何图形和植物花卉,表现民族图案和色彩情感。

图5 民俗展览馆Fig.5 folk museum

图6 改建民居的构造Fig.6 the residential structure

图7 改建民居Fig.7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图8 窗户改造Fig.8 window structure

图9 旅游分区及路线规划Fig.9 tourist partition and route planning

3.3满足民族生活习俗的文化策略

3.3.1功能设置重现地域民族风情

《伊宁市城市发展专题研究(2012)》①指出,喀赞其片区为民俗风情体验区,阿依墩街区作为喀赞其片区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根据街区资源品质和空间区位,将街区划分为民俗旅馆体验区、土特产商业区、特色美食街、民俗活动展览区、传统民居游览区等,开辟了特色的街道空间,创建了丰富的街道文化。具体可以通过建筑、树木、路面装饰、标识甚至是传统艺术活动、传统生活场景等共同表达,特别是对特有生活习俗的保留,会带给人们一种文化归属感[10]。最后通过“一环多巷”的旅游空间组织,将各个文化资源节点结合起来,以传统马车作为代步工具,打造特色旅游观光线路,展现地域民俗风情,提升街区活力(图9)。

3.3.2景观环境营造凸显地域文化。

伊宁市位于伊犁河上游山间河谷盆地,东、南、北3面环山,因此具有独特的塞外江南的自然风情,有“水街相依,院落相连”的地域景观风貌。在更新规划中,完善原有的水系循环系统,在街巷水系两侧配置了景观小品及当地的植物,高低错落的绿化随着自由水渠延伸,塑造环境优美的外部空间。在解放南路与光明街的交叉处设置了一处广场,由两侧商业建筑和“彩门”空间限定,而两侧的商业建筑采用“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民居院落经营形式,在单体建筑中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满足维族人善于经商的习惯,同时,促进广场与民居室内空间的渗透,产生更多模糊性的社会活动空间,激发多样化的行为活动方式。在广场中轴线位置,结合阿依墩街现有水渠引入水系,形成大面积的水池,彰显水对于穆斯林在宗教上的神圣意味。其他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还包括寺前广场和街巷的部分空间。寺前广场是由清真寺和周边建筑围合形成的空间,形状大小各异,但一般都兼有日常交往和市民巴扎的作用[11]。更新规划中,拆除清真寺周边质量较差、风貌严重不协调的建筑,扩大室外场地面积,限定祈祷交流的场所,满足日常的活动和做礼拜的宗教活动,凸显清真寺是城市中心与制高点的地位。

3.3.3院落功能完善营造生活氛围

街区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存在,包含着街区整体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绿色景观、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的完整秩序构成了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12]。在民居改造更新过程中,完善了院落的功能,包括入口引导区、庭院种植区、起居活动部分和辅助用房(图10),十分妥帖地处理了劳逸、动静、

图10 院落布局

Fig.10 yard layout净污的功能关系。院落大面积为庭院种植区,提供耕种的场地或是景观绿化的空间,可以搭建葡萄架,或休憩接待宾客。维族能歌善舞,喜爱户外活动,在主体建筑前开辟了廊下空间和活动场地。外廊是由柱子、拱券及宽敞的廊道形成的灰空间,表达穆斯林对“庇荫”的独特感情追求,而活动场地是通过不同的铺地材质与种植区区分而限定的区域,共同构成居民交流学习、开展庭院活动、歌舞曲艺表演的平台,也成为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间场所。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来城市的竞争,其实质是以地域特性为基础的城市个性与特色的发展[13],其中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物质空间环境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14]。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北疆地区将会迎来建筑发展的高潮,为避免出现本文所呈之误区,应对建筑环境、建筑技术、地域文化、人文生活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通过符号转换、空间传承、文化隐喻、技术创新等手段,将传统建筑的建造精髓应用于现代建筑中,满足现代功能要求,这样才能立足本土,建造出富有创新性的地域性建筑。

注释:

①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伊宁市城市发展专题研究(2012).

[1]严大椿. 新疆民居[M]. 北京: 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 1995.

[2]刘谞. 建筑师刘谞西部创作实鉴[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23-26.

[3]朱文龙, 张红英. 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研究[J]. 江苏建筑, 2009(03): 01-02.

[4]王小东. 新疆地域建筑的过去与现在[J].城市建筑, 2006(08): 10-15.

[5]王小东. 西部建筑行脚[M]. 北京: 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 2007.

[6]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建构文化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的建造诗学[M]. 王骏阳, 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7]陈震东. 新疆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8]凌琛. 伊斯兰传统建筑对新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4.

[9]王慧. 寒冷地区建筑围护体系节能设计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10]谭少华, 韩玲, 郭静. 基于情感满足的美丽街道营造策略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4): 79-83.

[11]王学斌.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传统街区的形态特征及成因[J]. 规划师, 2002(06):49-53.

[12]丁津津, 龚良. 空间设计思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创造性更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34-37.

[13]卢峰. 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J]. 新建筑,2013(03): 18-21.

[14]张楠, 张平, 王英姿, 等. 历史城区叙事环境系统的量化研究[J]. 南方建筑,2013(02): 28-31.

图表来源:

图1-2:陈震东. 新疆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图3-10: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伊宁市阿依墩街片区保护及修建性详细规划[Z]. 2015.

Thinking in Region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 the Norther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A Case Study of Ayidun Uygur Community

YAN Bo, QU Shaom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 major strategic innovation which is based on cultural exchanges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s nod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regional ecological has also been greatly affected and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element is gradually weakene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is, it is urgent to do the research about the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of norther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temporary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uses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ies of the norther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cluding conform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conditions, appropriating local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meeting national spatial strategy of living customs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s.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rther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ly excavate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Blocks; Locality; Construction

TU241.5

B

2095-6304(2016)04-0112-06

2016-02-27

(编辑:袁李姝)

阎 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375037414@qq.com

屈少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DDOOII::1100..1133779911//jj..ccnnkkii..hhssffwweesstt..2200116600441188

阎波, 屈少敏. 当代北疆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建构思考——以阿依墩维族聚集区更新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4): 112-117.

猜你喜欢

北疆民居传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北疆博物院建筑初探
老传统当传承
北疆纪行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