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楼阁营建思想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2016-10-15毛华松张杨珽
毛华松 张杨珽
宋代城市楼阁营建思想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毛华松张杨珽
“城市楼阁”是中国城市历史风景营建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公共景观符号之一,蕴含着山水风景、礼制教化及社会价值等多元建设机制。而当下忽视城市楼阁形成机制的片段化、破碎化保护与建设,割裂了其在城市历史风景中的文脉延续,是关系到传统城市风景保护与重塑的紧迫问题。对此,本文以《全宋文》中官方主导建设的251个城市楼阁文记为对象,指出城市楼阁是宋代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围绕楼阁营建目标的词频统计,提取出礼制型、教化型和观景型3类楼阁,分析了礼制择中、风水形胜、城墙城门及园林附属4类楼阁空间布局方式,从而理清了城市楼阁的空间布局和内在形成机制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历史风景的保护与重塑提供基础性资料。
城市楼阁;宋代;城市历史风景;营建思想;空间布局
1 楼阁的礼制与价值
城市楼阁蕴含着山水风景、礼制教化及社会价值等多元建设机制,凝练了中国传统城市的集体记忆,是中国城市历史风景中重要的显性要素和风景符号。但是,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语境下,忽视城市历史风景空间布局与形成机制的有机联系,割裂其内在的“礼制”与“价值”①,忽略楼阁成为风景的本质,是造成楼阁及类似历史风景片段化、破碎化保护与建设的关键原因。因而,楼阁作为“城市历史景观”②(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HUL)的一部分,在城市历史风景中的重要意义,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吴良镛先生多次提到楼阁于城市风景的重要意义,楼阁不仅是城市整体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控制性、标志性的作用,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地方整体文化形象的重要支撑[1]。王树声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标志建筑往往有城楼、钟鼓楼、塔、阁等建筑形式,往往具有迎山接水、地势奇异、形胜要塞、高屋建瓴等环境特征,正如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关键地段”[2]。潘谷西教授以南京宣阳门楼、瓦官阁、佛教寺院、琉璃塔等建筑为对象强调历史建筑对城市形象营造的重要性,以及建筑受到城市规划制约的整体协调观[3]。褚金在对钟鼓楼的研究中提到从都城到县城,由统治中心建筑、城池规模、平面布置、钟鼓楼、文庙等共同组合形成了一个礼制体系,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礼制制度[4]。韩国学者金晟均就韩国传统“楼亭苑”进行分析,点出既往研究往往将亭台楼阁建筑和外在环境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探讨了“楼亭”之所以能够使一处风景成为园林空间的本质,强调传统建筑的风景价值[5]。反应了东亚文化圈广为传播的风景观和方法论。
此外,由于楼阁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对城市楼阁的研究还表现在文学、史学、美学、社会学等多种分支。在宋代发达的人文背景下,亭台楼阁书画达到新的高峰,刘祎、刘波、贾雁飞等文史学者围绕楼阁诗词书画、记体散文、社会意识形态背景或某个对象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统计和分析,充分反映出传统楼阁的内在文化价值取向[6-8]。
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楼阁空间形态层面,虽逐渐从关注建筑物本身转移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关系上,但尚未明晰其城市营建体系、文化权利、社会秩序的关系,在楼阁的建设类型、建构方式以及风景价值上的相关系统性研究方面尚存在突破的空间。因此,对于楼阁这种文化景观遗产类型设立动因及背景的剖析是必要的。《全宋文》作为宋代比较完备的资料库,收纳了大量楼阁的文字资料,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文拟以楼阁这一典型历史风景符号为突破口,探寻城市历史风景空间格局与社会文化生态的耦合关系,挖掘其内在“礼制”与“价值”,从而强化对中国传统城市“整体环境观”③的风景营造理念的理解,以期弥补现代城市风景营建历史经验理论上的缺失,并指导当前的城市楼阁保护和建设实践。
2 城市楼阁是城市历史风景的重要标识
2.1城市楼阁的概念
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木构建筑物。“楼”起源于高台建筑,“继台而兴者为楼”[9],“重屋”是后世常见的形式;“阁”起初是与门相关的一个构件,后由干阑建筑发展为底层高悬、屋在台上的建筑形式。唐宋以后,楼、阁逐渐合流,发展形势趋于统一。从现有研究看来,作为建筑类型,“楼”与“阁”各自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合二为一的复杂过程[10]。
《全宋文》中有关楼阁的518篇文献记载,涉及楼阁数量488个,从中可以看出楼阁的大致类型及其典型代表分为城市楼阁、寺观楼阁、私家楼阁三种,具体统计如表1。其中官方主导的公共性城市楼阁有251个,其分布广度和普遍性有力地证明了城市楼阁作为宋代官方城市建设节点型重要工程的普遍性。与普通建筑相比,城市楼阁往往与重大事件、节制礼仪息息相关,彰显城市地位。
城市楼阁是城市景观建筑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公共建筑,将楼阁与《全宋文》中有关亭的449篇文献记载作横向比较,发现官方主导建设的城市楼阁比例约为51.3%,而官方主导的公共性的亭类建筑比例只有约41.2%,可以看出楼阁在城市风景中的公共性作用大于其他类型景观建筑;同时从官方主导的城市楼阁中“楼”、“阁”所占比例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到(图1),在宋代“楼”的公共性大于“阁”,在功能上更倾向于崇礼明教的公共活动及城市形象的树立,“阁”则在私家、寺观之用比例大于“楼”,公共之用则多为学宫稽古阁、经史阁等。
表1 《全宋文》中的楼阁类型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city pavilion types from The Complete Works of Song
综上所述,可以将城市楼阁的概念归纳为:城市楼阁是基于礼制教化、山水审美、公共游赏和风水形胜等城市社会集体价值取向的公共性楼阁,具有由官方主导建设、控制城市历史风景空间结构、承载公共文化价值的典型特点。
2.2城市楼阁在历史风景空间结构的重要控制作用
城市楼阁在历史动态演进过程中,从单纯的传统建筑结构发展到多元的地方人文载体,逐渐展现出中国城市营建中物质空间结构和文化生态因子耦合的特点,楼阁自身价值不断升值,渐趋成为了城市重要的风景控制点。
楼阁这一建筑形式的出现,是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神寄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仙家生活的美好向往,蕴含了向高空发展的通天愿望,“仙人好楼居,故其所也”④;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登高而歌,感性抒怀,对高远广阔的精神追求,“升高望远,非楼阁不可”⑤。楼阁与亭台堂榭这一类园林建筑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体量高,视线远,能够成为标志性景观供四方瞻仰。楼阁以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多层建筑形制逐渐成为城市历史风景的重要标识。
图1 《全宋文》记载官方、私家、寺观楼阁比例分析图Fig.1 proportion of the official, private and temple pavilions
纵观宋以前的中国古代楼阁发展过程,楼(原曰榭,曰观),始于周,阁则始于秦汉之际[9]。楼在早期是高台建筑的一种形式,在帝王宫苑修建,供祭天祭神之用。而“阁”作为单体建筑出现,其历史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时期[11]。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士人的人居追求走向山水、园林,出现了“竹林”、“兰亭”等文化景观,楼、阁也逐渐普及,并与山水人居的精神层面联系起来。同时,随着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的大量兴盛,寺观楼阁作为佛教建筑的主体得到了大力发展。到唐代,园林数量更多,历史上的几大名楼大部分是从唐代起成为名胜景观的,如“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岳阳楼和黄鹤楼等[1]。
唐宋以来,随着疆域扩大和经济繁荣,规划、园林、建筑等领域相互融汇,走向成熟。而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新的士人文化兴起,夜禁、里坊制度取消,促进了平民百姓雅俗并流的游赏之风盛行,较之唐代则更展现出深广博大的文明形态,城市公共园林包括城市楼阁的建设达到新的高峰,是我国城市风景理性化、范式化的重要历史阶段。
图2 北宋东京城内的楼阁Fig.2 the city pavilions in Dongji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东京城城中名楼有十三间楼、斑楼、杨楼、白矾楼、宣城楼、长庆楼等十余座,尤以斑楼、白矾楼最为出名(图2);南宋临安城内外名楼有泰和楼、赏心楼、和乐楼、花月楼、中和楼等,大街上酒楼甚多,如汴梁酒楼、白矾酒楼,常做井字形,当时人们称为“井字楼”[12]。宋代地方官署牵头建设了大量公共性的城市楼阁,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并以多种类型出现。
宋之后的元明清时期继承了宋代人居成就,制度更加严密。明清建筑继汉、唐、宋之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13]。然而资本主义在明朝后期已经萌芽,中西方文化逐渐交融,中国封建制度开始由停滞走向解体,传统封建建筑、城市规划也直接走向消亡。但是,遗留下来的城市楼阁反而多为传统建筑景观的代表,由此可窥得当年的城市盛景一角。
纵观城市楼阁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古代城市楼阁是基于城市社会政治、山水风景建设层面,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标志节点型的重要工程。
3 宋代城市楼阁的营建思想及分类
楼阁文化在演进历程中,逐渐从城防、礼制功能延伸到风景建设,强调礼制规划的秩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由此提高到“礼乐共融”的至高境界,奠定了中国式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基础。本文以城市楼阁和礼制有关的崇礼重威功能、精神文化功能、关注于山川形势或风水气运的人文风物象征功能、贴合大众民生的公共娱乐功能等设立动因类型及背景为依据,将之分为礼制型、教化型和观景型三大类。
本文提取了251个与官方主导的城市楼阁相关的文章的定性关键词,以其主要建设动因及与之对应的关键词和典型命名,来剖析城市楼阁的多元建设目标,并判断楼阁建设的主导性目标和次要目标(表2)。
3.1礼制型
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礼法社会,法律之外,通过礼制规范与礼仪定式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礼制型楼阁作为国家宣扬礼法的重要场所,以其庄严威仪的形制和官方活动的宣扬而成为一方重要标识,是城市楼阁的典型代表。其中郡楼、县楼、衙楼等为行政官署明制重威所需;谯楼、鼓角楼、敕书楼、钟鼓楼等皆为门楼的不同称谓,常为城市布政宣令之场所,为一州之耳喉。此类楼阁建筑形制以及选址布局尊崇礼制,有明显的儒家空间模式,严谨秩序,凸显社会地位(图3)。
表2 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城市楼阁建设动因探析Tab.2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reasons of city pavilions based on key words statistics
“凡县邑门皆有楼,楼设鼓若刻漏,所以授天时,从吏治,严昼而警夜者也。”——吴潜《崇德县县楼记》⑥
“夫门所以时启闭,谨出入,且今县例得为楼于门,颁天子之号令以戒朝夕,其可不虔?……先王之时,自子男而上皆得为台门观阙之制。虽区区邾、郑之国,不敢废焉。今县,子男之邦也,有人民社稷之奇,而教条狱讼在焉,其施重屋于门以为美观固宜。”——汪藻《谯楼记》⑦
“鼓角之制,有自来矣。……一日周爰郡署,目视鼓角楼,年禩寖远,梁木倾陊,且曰:‘《大壮》著在义《易》,《斯干》颂于周《雅》。宜遵国朝之明制,作方面之伟观。’”——掌禹锡《通州鼓角楼记》⑧
3.2教化型
教化是中国古代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教化型楼阁承担了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作用。宋代“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性建筑的大力发展。不仅中央官学发展,地方书院亦在两宋兴盛起来,尊经阁、藏书阁之类楼阁建筑随之进步。另一方面,“魁星”崇拜加上“奎主文章”这类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魁星楼、奎文阁、文昌阁等这一类昌文运、兴教化楼阁的蓬发,成为古代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4)。
“魁云魁云,在天成像,星以魁名,斯玉衡杓建之纲也,在人成名,人应乎星,斯麟凤拔萃之神也。纲接而神韵,夫岂偶然哉!然学之有斯楼也,楼之扁斯魁也,侯之所以作成者于是乎始,士之所以兴起者于是乎生。”——杨长孺《吉州吉水县魁星楼记》⑨
除了儒学教育,为纪念名人行迹或某件重大事件修建楼阁以供后人瞻仰,也是教化兴行的重要形式之一。城市楼阁成为经史志事的载体是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下仁义礼智精神的教化体现,比如司马光墓的忠清粹德碑楼、苏轼纪念彭城治水之功的黄楼(图5)。
图3 a宋代建康府府廨图;b建康府府廨结构图Fig.3 a. Jiankang government office of the Song Dynasty; b.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Jiankang government office
图4 奎楼图Fig.4 the Kui Pavilion
图5 a纪念治水的黄楼;b黄楼现状Fig.5 a. the Huang Pavilion to commemorate the flood; b. the status quo of the Huang Pavilion
“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难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苏辙《黄楼赋》⑩
3.3观景型
依地势、景观可以打造集山川、人文风景胜览于一身的游赏娱乐型楼阁,这类楼阁也是遗存最多的类型,成为一方名胜(图6)。滕宗谅《求书记》云:“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今东南郡邑,当山水间者比比,而名与天壤同者则有豫章之滕阁,九江之庾楼,吴兴之消暑,宣城之叠嶂,此外无过二三所而已”(11),其中滕王阁、庾楼、消暑楼、叠嶂楼皆为风景名胜。
根据不同的环境楼阁的选址、观景视线也各有变化,有的位于山川之际,有的位于城墙之上,依势造景,远观山川,近瞰市集,满足观与被观的双向要求。城门楼象征一州之威严,有时也向平民百姓开放,承担部分游赏娱乐的作用。因此,观景型楼阁往往呈现集观景、壮势、名胜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特点,如叠嶂楼、岳阳楼等。
“夫以观游之胜称天下,而其名足以久传者,是必有殊尤绝异之赏,而又遇夫卓伟俊杰之才以振发之,然后足以有传天下。……宣城之叠嶂楼,其名著天下,盖未有不知者也。……夫陵阳三峰,错峙于州城之上,而州治所据在一峰之上。北望昭岑,南曕瞿硎,后前左右,如抱如拥,粲然如积金,莹然如叠玉,屹然如长城之环缭,截然如巨防之壁立,皆天造地设,为此邦之险固,虽图画刻削,莫克肖似。”——蒋之奇《叠嶂楼记》(12)
此外,楼阁还不乏商业酒楼等娱乐型楼阁,因记载比重较小暂不予以统计。《全宋文》中关于街市商业酒楼的记载虽然不多,但酒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在宋代作为城市繁荣的象征,同样也是城市风景中的一大亮点,著名的如汴京樊楼、临安丰乐楼、平江府清风楼等[14]。众多书画诗词中都记载了酒楼的壮丽华美,如周煇《北辕录》这样记曰:
“至相州,闤阓繁盛,观者如堵。二楼曰康乐,日月白风清。又有二楼,曰翠楼,曰秦楼,时方卖酒其上,牌书十洲春色,酒名也。(13)”
综上,城市楼阁基于官民崇礼、教化和游赏需求可分为礼制型、教化型和观景型三大类,是具有多元建设目标,涵盖社会活动、城市风景营造、游赏组织及文化承载等多元复合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4 宋代城市楼阁的空间布局
呈现“礼乐共融”的建筑群体、园林景观等人工工程的选址、布局和营建,是传统城市楼阁营建体系的主要内涵。在不同设立动因和营建背景下,不同功能性质的城市楼阁在城市宏观布局上展现出了一定规律。孙睿曾将楼阁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大致总结分为与自然山水和与城市街道两种关系[15]。而本文对楼阁的选址布局按照环境特征、营建理论和性质,将城市楼阁宏观空间布局分为礼制择中、城门城墙、风水形胜、园林附属4种类型。
图6 宋画中的观景型楼阁(从左到右依次为《岳阳楼图》局部、《黄鹤楼界画》、《滕王阁图》)Fig.6 viewing type pavilions from 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 (from left to right, “Yueyang Pavilion”, “Yellow Crane Pavilion” and “Pavilion of Prince Teng”)
从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看,城市楼阁的选址与其功能定位密不可分,直接受其营建目标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建设目标可以确定主要的选址方向(图7)。礼制型楼阁选址要遵循礼制“择中论”;观景型楼阁则从自然山水形胜、依势造景的角度切入;而建设较好的奎楼、经史阁、县楼、衙楼以及志事楼阁等多作纪念性园林保留,楼阁于纪念性园林中又自有一番形制。由此可以为当下新建城市楼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1礼制择中
在城市中轴线或者区域次轴线,即城市的轴线骨架上,呈对称布局,常见的有官署府第建筑、钟鼓楼、谯楼等。官署楼阁作为一般城市最高地位场所,一般选在城市中心或略偏的位置,形象高大,统领四方。如游操的《南丰县谯楼记》记道:“郡有谯楼,县有敕书楼,奉藏敕书,以谨三尺,置建鼓角,以警晨昏,其来尚矣。……县治处中,诸□□乡,门建大楼,用相表称”(14),明确记载了县治谯楼礼制宣教的功能和择中的位置分布。
图7 基于《全宋文》统计的城市楼阁建设目标和选址关系分析图Fig.7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goals and site selection from The Complete Works of Song
图8 宋代静江府城门城墙上的楼亭建筑Fig.8 pavilions on the Jingjiang city walls of Song Dynasty
张驭寰先生曾指出,我国古代城池不论大小,在城池的中心都要设一座标志性楼阁,例如钟楼、鼓楼、更楼、牌坊等,并将这些建筑作为全程的中心部位的景观建筑[12]。城市中钟鼓楼既为报时建筑,亦是布政宣令之所,往往立于城市中心位置,典型的如“中国十大名楼”之一的西安钟鼓楼。钟鼓分建后,钟楼、鼓楼于轴线相对而建的形式逐渐普及,由太阳的起落和“晨钟暮鼓”的制度形成了“东钟西鼓”的格局,在不同时期或文化下也有相反的设置。
除了城市中心区域外,许多对应城市中轴线的城门上遵循门制建谯楼、箭楼、钟鼓楼、敕书楼等以壮门势,也作端景或对景。“重屋曰楼,门上为楼曰谯”(15),城门上的楼有时也称为谯楼,“谯”,即门上的望楼之意。许自《重修谯楼记》记道:“今之邑令,古之子男诸侯也,子男视大国虽有差,然宫室制度体莫不具。……笺者曰:‘诸侯之宫外门曰臯门,伉这高也。’今仪门之外谯楼巍巍然以高为贵者,其臯门之遗制欤”(16)。皋门是秦汉旧制“三朝五门”中王宫最外一重门,严格按照宫城中轴线布局,是典型的儒家营建制度产物。
这类标志建筑强化了城市中线、轴线。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言,地方城市中往往通过街道、牌坊、官府、钟鼓楼、塔等重要建筑物来形成轴线,将原本独立的不相关的空间要素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空间整体,轴线随空间尺度而变化,或虚或实,形成有机的形态[1]。
4.2城门城墙
凡建城门必有楼,而一座城有多少城门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除却与城市大轴线重合的东西南北城门楼,古代城市在城墙上并不缺乏楼阁塔景观(图8)。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城市明确的边界,除了依制特定位置的城门固定命名外,城墙上其他澄观壮势之楼,命名也各有不同。城墙上建楼除了其本身的眺远军防功能,还要注重其形势,达到一个重威壮势的“门面”的效果。如陈耆卿《神秀楼记》道:“城九门,各有楼,鼎新者四,而神秀独南峙,更雄丽焉。……山之神秀,一州之润也;人物之神秀,四海之润也。……否则,崇台杰阁,穹亭危榭,屋角拄河汉,簷牙挂星斗,非无雄丽过此楼者”(17)。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政治、经济模式完全不同,城市也早已打破城墙的束缚,大量官署楼、谯楼、门楼等因社会变化和城市改革遗留较少。
4.3风水形胜
如依山面水、笼山滨水、冠山俯水、风景名胜等地,则根据自然形胜结合传统风水观念主导选址布局。王树声教授以楼阁等标志性建筑物为契合点,总结出笼山滨河、冠山俯河、据山滨河、据山望河、据山近河、依山滨河等六种城景关系[2]。风景楼阁选址更注重自然山水形胜,常位于临水之地、眺望览胜之处,满足山水审美的基础,如叶适的《湖州胜赏楼记》写道:“凡城邑据江海陂泽之胜,皆即以为赏,盖物常聚于大也”(18);晁公武《合州清华楼记》所记:“谋筑层楼以观形胜……倚槛纵观,仰则两山错出,林峦蔽亏于其前;俯则二水交流,岛屿映带于其外。”(19)
风水在汉代成型,唐代走向成熟,至宋代则达鼎盛,宋代皇家园林艮岳便是采用风水之理论而建[16]。地方楼阁寄托了地方风水信仰和百姓美好祈愿,选址也考究风水[17],如宣风楼,“楼以宣风名,纪政也。《易》于《巽》,其象为风,其位为东南,其时为长养万物”(20);应星楼,“《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凡璇玑之运动,分野之昭临,得之一身则为一身之应,得之一方则为一方之应。传说之箕尾,萧何之昂宿,李白之长更,德星聚于颍川,使星向于益部,岁星福于吴越,各有其验,殆若桴鼓。迺之是楼鼎创,宜其上挹景纬之精,下为誉髦之应也。”(21)许多城市于东南角置独立型魁星楼,魁星楼的出现正是魁星崇拜精神内涵物化的表现。
4.4园林附属
这类楼阁位于郡圃、学宫、祠庙等纪念性园林内部。宋代园林建设蓬发,官署、学宫、祠庙的园林化成为普遍现象,楼阁作为其中的重要构筑物之一,附属于公堂、大殿等中心建筑,成为郡圃、纪念性园林等附属园林空间的组成部分。从方志中可以看到,非独立型的奎阁也常作文昌宫、学宫等园林的附属建筑(图9)。
5 结 语
中国传统城市楼阁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要素,研究其在历史城市建设中的景观意象和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城市风景营造、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景观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文通过城市楼阁古籍文献及实际案例遗存研究,得出:一、城市楼阁是基于礼制教化、山水审美、公共游赏和风水形胜等城市社会集体价值取向的公共性楼阁,在古代城市风景格局中具有标识性地位,并对城市空间结构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二、城市楼阁基于官民崇礼、教化和游赏需求可分为礼制型、教化型和观景型三大类,涵盖社会活动、城市风景营造、游赏组织及文化承载等多元复合功能;三、城市楼阁根据建设目标、功能性质、城市地位和民生所需的不同,呈现礼制择中、城门城墙、风水形胜、园林附属4种类型的空间布局模式。
以期达到:一、引起人们对快速城市化语境下传统城市楼阁保护的关注,对改善城市历史风景片段式、破碎式的保护建设现状,复原城市历史风景,延续传统“文脉”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二、根据传统城市楼阁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因子之间的耦合机制,来反思当前城市楼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机联系,为指导城市楼阁的保护与建设实践、完善城市风景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三、探索中国古人的城市风景营建理论在当代空间语境下的设计语言和手法转化[18],抓住中国文化定位,拓展城市楼阁这一传统风景符号,建立文化自信。
注释:
①罗·范·奥尔斯在《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中国园林,2012(05): 16-18)一文中指出,城市历史景观(HUL)把城市看作是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在空间上、时间上和经验上的建构产物,关注城市的建筑与空间,也重视人们为城市带来的礼制与价值。
②景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稿)及其意义》(中国园林, 2008(03): 77-81)中的《维也纳备忘录》里,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超出了传统的历史中心、建筑群和周边环境的范畴,它涵盖更广的土地和景观环境。
③吴良镛先生在《从绍兴城的发展看历史上环境的创造与传统的环境观念》(城市规划1985(02): 6-17)一文中首次提出“山—川—物—人”的整体环境观。
④出自《全宋文》卷6751页225,白玉蟾《玉隆宫会仙阁记》。
⑤出自《全宋文》卷6933页417,幸元龙《杨大丞高远阁记》。
⑥出自《全宋文》卷7776页253,吴潜《崇德县县楼记》。
⑦出自《全宋文》卷3386页264,汪藻《谯楼记》。
⑧出自《全宋文》卷394页136,掌禹锡《通州鼓角楼记》。
⑨出自《全宋文》卷6764页63,杨长孺《吉州吉水县魁星楼记》。
⑩出自《全宋文》卷2572页287,苏辙《黄楼赋》。
(11)出自《求书记》卷396,滕宗谅。
(12)出自《全宋文》卷1706页233,蒋之奇《叠嶂楼记》。
(13)出自(宋)周辉,北辕录[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35.
(14)出自《全宋文》卷4011页72,游操《南丰县谯楼记》。
(15)出自《全宋文》卷6462页415,谈轮《盐官县重修鼓楼记》。
(16)出自《全宋文》卷8208页407,许自《重修谯楼记》。
(17)出自《全宋文》卷7319页130,陈耆卿《神秀楼记》。
(18)出自《全宋文》卷6496页126,叶适《湖州胜赏楼记》。
(19)出自《全宋文》卷4660页171,晁公武《合州清华楼记》。
(20)出自《全宋文》卷4643页253,王伯广《宣风楼记》。
(21)出自《全宋文》卷6361页382,叶宗鲁《处州应星楼记》。
[1]吴良镛. 中国人居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198-508.
[2]王树声.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3]潘谷西. 珍惜历史 再造辉煌——论南京的建筑[J]. 现代城市研究, 1995, 10(04): 4-10.
[4]褚金. 历史文化名城中钟鼓楼历史地段空间形态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金晟均, 迪丽娜. 韩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观:“楼亭苑”[J]. 中国园林, 2013, 29(11):9-13.
[6]刘祎. 北宋亭台楼阁记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0.
[7]刘波. 北宋亭台楼阁散文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07.
[8]贾雁飞. 论北宋山水文章[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4.
[9]乐嘉藻. 中国建筑史[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4: 13-29.
[10]张威. 楼阁考释[J]. 建筑师, 2004(05):36-39.
[11]曹云钢. 以汉代建筑明器为实例对楼阁建筑的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2]张驭寰. 中国城池史[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9: 104, 282.
[13]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
[14]伊倩. 宋代酒楼建筑与市民文化生活——以东京樊楼为中心的阐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4, 16(02): 126-130.
[15]孙睿. 中国古代楼阁建筑在城市中的空间意象[J]. 山西建筑, 2010, 36(20): 12-13.
[16]谭刚毅.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135.
[17]沈伊瓦. 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文本情境——以《考工记》、《营造法式》为例[J]. 南方建筑, 2013(02): 35-38.
[18]李先逵. 城市文化的寻根与创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1): 1-6.
图表来源:
图1、3b、7:作者绘制
图2:田银生. 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92.
图3:宋《景定建康志》
图4:清嘉庆25年《高邮县志》
图5a:清道光11年《铜山县志》
图5b:整理自网络http://www.baike.com/ wiki/%E9%BB%84%E6%A5%BC
图6:整理自http://www.namoc.org/zsjs/gczp/ cpjxs/201304/t20130417_223789.htm; http:// blog.sina.com.cn/s/blog_b30003810101dhxy. html; http://jump.bdimg.com/p/2854677408
图8:宋《静江府城池图》局部
图9:南宋《平江府志图》局部
表1-2:作者绘制
(编辑:田洁)
A Research on City Pavilion Construction Thought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MAO Huasong, ZHANG Yangting
The city pavilion is among the most indicative public landscape symbols in Chinese 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 (HUL). It contains landscape scenery, ritual education,social value and other multipl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However, current fragmented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at igno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ity pavilion split its context continuity in HUL.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urban landscape. The paper takes 251 city pavilion literature describing official constructions record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Song as the object, and points out that city pavil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ong Dynasty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word frequency of the pavilion building goal, the paper sorts out 3 kinds of pavilions: 1) the ritual system type, 2) educational type, 3) viewing type; and analyzes 4 kind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1) axial symmetry layout based on the ritual, 2)enjoying topographical advantages from Fengshui, 3) on the gates and the wall, 4) being attached to the garden. Thus, the study ravels ou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pavil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internal form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UL.
City Pavilion; Song Dynasty; 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oughts;Spatial Distribution
附表1 《全宋文》记载的城市楼阁统计分析
序号名称地域作者篇名出处建设动因空间类型25都景楼连州(今广东连州)郑侠《连州新修都景楼记》卷2177页1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6爱山楼鄱阳(今江西上饶)彭汝砺《爱山楼记》卷2201页82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7白雪楼郢州(今湖北武汉)李伟《郢州白雪楼序》卷2528页264不详不详朱勃《白雪楼记》卷2822页402 28千里楼遂州(今四川遂宁)张行《遂州千里楼记》卷2562页104不详不详29湘南楼临桂(今广西桂林)李彦弼《湘南楼记》卷2563页149澄观壮势城门城墙李会伯《重建湘南楼记》卷7858页339 30披云楼曹州(今山东菏泽)陈师道《披云楼记》卷2669页374游赏宴息园林附属陈师道《披云楼上梁文》卷2672页42 31碑楼解州(今山西运城)司马桂《修忠清粹德碑楼记》卷2708页244经史志事园林附属32遐观楼不详晁补之《遐观楼辞》卷2712页307不详不详33荣伯楼武安(今河北邯郸)晁说之《荣伯楼记》卷2815页257劝学兴文不详34志喜楼东阳(今浙江东阳)曹焕《志喜楼记》卷2821页373经史志事风水形胜35行藏楼不详毛滂《行藏楼记》卷2860页304不详不详36月波楼嘉禾(今浙江嘉兴)毛滂《月波楼记》卷2860页306其他不详37敕书楼阆中(今四川阆中)唐庚《新修敕书楼记》卷3012页30明制重礼礼制择中38江楼南丰(今江西抚州)曾纡《江楼记》卷3084页211游赏宴息风水形胜39春风楼隆庆府(今四川广元、绵阳、江油)秦坦《隆庆府春风楼记》卷3119页77游赏宴息园林附属40谯楼德兴(今江西德兴)汪藻《谯楼记》卷3386页264明制重礼城门城墙41卷雪楼吴属(今址不详)周紫芝《卷雪楼记》卷3530页290经史志事风水形胜周紫芝《卷雪楼上榜告神文》卷3534页363 42迷楼甘泉(今陕西延安)李纲《迷楼赋》卷3682页17其他其他43谯楼南丰(今江西抚州)游操《南丰县谯楼记》卷4011页72明制重礼礼制择中44敕书楼泰兴县(今江苏泰州)范仲熊《敕书楼记》卷4087页101明制重礼礼制择中45敕书楼建安县(今福建建瓯)朱松《建安县敕书楼记》卷4148页322明制重礼礼制择中46敕书楼永康县(今浙江金华)洪清臣《敕书楼记》卷4197页327明制重礼礼制择中47八咏楼金华(今浙江金华)范浚《登八咏楼赋》卷4271页395澄观壮势城门城墙夏明诚《八咏楼赋序》卷6877页283 48双溪楼延平(今福建南平)余良弼《双溪楼记》卷4297页12游赏宴息风水形胜49敕书楼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尹穑《建安县復敕书楼记》卷4349页90明制重礼礼制择中50爽西楼成都(今四川成都)李石《转运司爽西楼记》卷4566页31游赏宴息园林附属51赐书楼资阳(今四川资阳)李石《赐书楼记》卷4567页39劝学兴文风水形胜52泉州北楼泉州(今福建泉州)王十朋《泉州新修北楼记》卷4636页136澄观壮势园林附属53宣风楼常熟(今江苏常熟)王伯广《宣风楼记》卷4643页253经史志事风水形胜54丰登楼兴化府(今福建莆田)林光朝《丰登楼记》卷4656页86游赏宴息其他55清华楼合州(今重庆合川)晁公武《合州清华楼记》卷4660页171澄观壮势城门城墙56南定楼蜀(今址不详)李焘《南定楼赋》卷4 661页176不详不详57鄂州南楼鄂州(今湖北鄂州)李焘《鄂州南楼记》卷4667页272不详不详58辉映楼东阳(今浙江东阳)许直可《辉映楼记》卷4675页6劝学兴文风水形胜59筹边楼蜀(今址不详)洪适《唐筹边楼记》卷4741页349不计不计60筹边楼成都(今四川成都)陆游《筹边楼记》卷4942页95其他其他61勤政务本楼不详洪适《唐勤政务本楼记》卷4741页350不计不计62得江楼镇江(今江苏镇江)洪适《得江楼记》卷4742页376游赏宴息园林附属63楚望楼楚(今址不详)洪适《楚望楼上梁文》卷4751页12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64风鹤楼庐江(今安徽合肥)韩元吉《风鹤楼记》卷4798页196澄观壮势不详65泰州鼓角楼泰州(今江苏泰州)韩元吉《泰州水门鼓角楼记》卷4799页212明制重礼城门城墙66新仓郡楼隆州新仓(今吉林长春)员兴宗《隆州新仓郡楼记》卷4847页303明制重礼礼制择中67湖楼乌程(今浙江湖州)程大昌《修湖楼记》卷4910页333游赏宴息风水形胜68鄱江楼饶州(今江西鄱阳)洪迈《饶州鄱江楼记》卷4919页86澄观壮势城门城墙69曲江楼江陵府(今湖北荆州)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卷5655页83游赏宴息城门城墙70绿云楼成都(今四川成都)刘德秀《转运司绿云楼记》卷5717页321游赏宴息园林附属71县楼乐清(今浙江乐清)袁采《重修县楼记》卷5720页376明制重礼礼制择中72黄鹤楼武昌(今湖北武昌)张栻《黄鹤楼说》卷5738页345游赏宴息园林附属73南楼广西(今址不详)张栻《南楼记》卷5741页391游赏宴息园林附属74淮海楼扬州(今江苏扬州)陈造《淮海楼赋》卷5749页63游赏宴息风水形胜75淮海楼定海县(今浙江舟山)楼轮《定海县淮海楼记》卷5967页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76去思楼兴国(今江西赣州)王质《去思楼记》卷5812页314澄观壮势城门城墙77奠枕楼滁州(今安徽滁州)周孚《滁州奠枕楼记》卷5822页59游赏宴息风水形胜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卷6074页122 78多景楼丹徒(今江苏镇江)周孚《重建多景楼疏》卷5823页80不详不详79澧阳楼澧州(今湖南常德)楼轮《澧阳楼记》卷5966页366游赏宴息风水形胜
序号名称地域作者篇名出处建设动因空间类型80敕书楼福建(今址不详)蒋楠《敕书楼记》卷6065页434明制重礼不详81飞泳楼萍乡(今江西萍乡)王谦《飞泳楼记》卷6118页65游赏宴息风水形胜82西湖楼不详赵汝愚《题西湖楼》卷6193页81游赏宴息风水形胜83文选楼襄阳(今湖北襄阳)陈琪《文选楼记》卷6212页414澄观壮势城门城墙84门楼上高县(今江西宜春)章颖《上高县重修门楼记》卷6267页69明制重礼礼制择中85状元楼永丰县(今江西吉安)曾丰《永丰县重建状元楼记》卷6288页20经史志事风水形胜86应星楼处州(今浙江丽水)叶宗鲁《处州应星楼记》卷6361页382经史志事风水形胜87镇边楼邵阳(今湖南邵阳)毛宪《镇边楼记》卷6364页17游赏宴息风水形胜88甬江楼宁波(今浙江宁波)吕祖俭《四明甬江楼记》卷6402页247澄观壮势城门城墙89鼓角楼永州(今湖南永州)义太初《重修鼓角楼记》卷6411页397明制重礼城门城墙90镇远楼泸州(今四川泸州)李寅仲《镇远楼记》卷6412页419游赏宴息风水形胜91盐官县鼓楼盐官(今浙江海宁)谈轮《盐官县重修鼓楼记》卷6462页415明制重礼城门城墙92烟霏楼蕲州(今湖北黄冈)叶适《烟霏楼记》卷6492页69游赏宴息风水形胜93胜赏楼湖州(今浙江湖州)叶适《湖州胜赏楼记》卷6496页126游赏宴息风水形胜94齐云楼吴县(今江苏苏州)周南《齐云楼记》卷6 695页143澄观壮势其他周南老《齐云楼记》卷6979页77 95华丰楼奉新(今江西宜春)桂如箎《华丰楼记》卷6707页350其他其他96嘉应军楼嘉应(今广东梅州)李直《嘉应军楼记》卷6709页397不详不详97怀仙楼不详白玉蟾《怀仙楼赋》卷6746页152游赏宴息风水形胜98魁星楼吉水县(今江西吉安)杨长孺《吉州吉水县魁星楼记》卷6764页63劝学兴文风水形胜99门楼淮东(今江苏)程珌《淮东提举司门楼记》卷6790页75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00湖山楼江东(今址不详)程珌《江东提举司湖山楼记》卷6791页95游赏宴息园林附属101石楼不详释居简《石楼序》卷6800页254不详不详102卧云楼不详释居简《跋卧云楼诗》卷6802页289不详不详103喜祥楼不详释居简《喜祥楼记》卷6806页343劝学兴文风水形胜104箬溪楼长兴(今浙江湖州)释居简《长兴箬溪楼记》卷6806页348澄观壮势其他105溧水县鼓楼溧水县(今江苏南京)刘宰《溧水县鼓楼记》卷6845页140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06万象楼不详留硕《万象楼记》卷6887页3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07鼓楼安溪(今福建泉州)余克济《重建鼓楼记》卷6914页45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08荆汉楼郢州(今湖北武汉)幸元龙《郢州倅厅荆汉楼记》卷6933页422游赏宴息园林附属109沧浪清风楼兴化(今江苏扬州)陈垓《高邮军兴化县沧浪清风楼记》卷6936页5经史志事城门城墙110起云楼泰州(今江苏泰州)陈垓《起云楼词记》卷6936页10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11奉新县谯楼奉新(今江西宜春)赵彦章《奉新县谯楼记》卷6936页11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12飞翼楼新安县(今河南洛阳)汪纲《飞翼楼记》卷6946页211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13平一楼兴化府(今福建莆田)陈宓《兴化判官厅平一楼记》卷6965页218其他园林附属114会心楼临安(今浙江临安)洪咨夔《会心楼记》卷7012页245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15达观楼蜀(今址不详)钱时《达观楼记》卷7018页36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16足山楼唐昌(今四川成都)钱时《足山楼记》卷7018页365其他其他117江山胜概楼永嘉(今浙江温州)戴栩《江山胜概楼记》卷7033页199澄观壮势城门城墙118寿台楼台州(今浙江台州)叶棠《台州寿台楼记》卷7044页377澄观壮势城门城墙119南楼邛州(今四川邛崃)魏了翁《邛州新创南楼记》卷7095页275其他风水形胜120南楼富顺(今四川自贡)魏了翁《富顺监创南楼记》卷7096页296其他风水形胜121房公楼汉州(今四川广汉)魏了翁《汉州房公楼记》卷7097页30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22省元楼资州(今四川资阳)魏了翁《资州省元楼记》卷7100页353劝学兴文风水形胜123璧津楼嘉定(今四川乐山)魏了翁《璧津楼记》卷7101页375澄观壮势风水形胜124中和宣布之楼资州(今四川资阳)魏了翁《资州中和宣布之楼记》卷7103页408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25清风楼不详吕午《清风楼题柱》卷7217页138游赏宴息其他126神秀楼台州(今浙江台州)陈耆卿《神秀楼记》卷7319页130澄观壮势城门城墙127南门楼江安(今四川宜宾)邓巽扬《江安南门楼记》卷7325页228澄观壮势城门城墙128南楼武昌(今湖北武昌)程公许《南楼赋》卷7336页29澄观壮势风水形胜129黄岩县谯楼黄岩县(今浙江台州)杜范《黄岩县谯楼记》卷7353页260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30御书楼重庆府(今重庆)袁拱辰《重脩御书楼记》卷7410页410明制重礼园林附属131缙云县鼓楼处州(今浙江丽水)袁甫《处州缙云县重修鼓楼记》卷7439页43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32俪景楼池州(今安徽池州)袁甫《池州西祠俪景楼记》卷7439页44经史志事园林附属133汀州谯楼汀州(今福建龙岩、三明)刘克莊《汀州重建谯楼记》卷7599页238明制重礼城门城墙134建宁府谯楼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刘克莊《建宁府新建谯楼记》卷7599页241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35郡治谯楼邵武(今福建邵武)刘克莊《邵武军新建郡治谯楼记》卷7599页243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36福清县谯楼福清县(今福建福州)刘克莊《福清县重建谯楼记》卷7604页317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37寿台楼台州(今浙江台州)王象祖《寿台楼赋》卷7664页61其他其他138镇山楼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孙德之《绍兴府镇山楼记》卷7695页186游赏宴息园林附属139拱极楼婺州(今浙江金华)孙德之《婺州倅厅拱极楼记》卷7695页188游赏宴息园林附属
序号名称地域作者篇名出处建设动因空间类型140仁政楼永丰县(今江西吉安)徐元杰《永丰县仁政楼记》卷7757页340其他园林附属141大隐楼兴化府(今福建莆田)周端常《县尉厅大隐楼记》卷7760页392游赏宴息园林附属142崇德县县楼崇德县(今浙江桐乡)吴潜《崇德县县楼记》卷7776页253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43宝婺新楼不详王柏《宝婺新楼赋》卷7788页7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44仲宣楼天台(今浙江台州)李会伯《重建仲宣楼记》卷7857页330澄观壮势城门城墙145秀锦楼不详方岳《秀锦楼赋》卷7879页302澄观壮势城门城墙146谯楼招信军(今江苏)方岳《招信军谯楼上梁文》卷7911页421明制重礼礼制择中147佳丽楼建康(今江苏南京)李卫《佳丽楼记》卷7959页373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48藏书楼扬州(今江苏扬州)应节严《扬州州学藏书楼记》卷8024页235劝学兴文园林附属149抚州鼓角楼抚州(今江西抚州)黄震《抚州重建鼓角楼记》卷8054页310明制重礼城门城墙150堰合楼抚州(今江西抚州)黄震《抚州堰合楼记》卷8054页322劝学兴文风水形胜151见山楼不详释道璨《见山楼铭》卷8083页375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52魁星楼不详宋渤《魁星楼记》卷8090页23劝学兴文风水形胜153吟飞楼江夏(今湖北武昌)赵宗道《吟飞楼赋》卷8160页471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54状元楼不详方逢辰《辞建状元楼申状》卷8170页158其他不详155天边风露楼淳安(今浙江杭州)方逢辰《天边风露楼记》卷8175页255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56谯楼新登(今浙江杭州)许自《重修谯楼记》卷8208页407明制重礼城门城墙157湘春楼广西(今址不详)吴泰《湘春楼记》卷8210页464澄观壮势城门城墙158五显华光楼樟镇(今址不详)刘辰翁《五显华光楼记》卷8267页115其他不详159魁星楼淳安县(今浙江杭州)何梦桂《淳安县学魁星楼记》卷8296页147劝学兴文风水形胜160雷州谯楼雷州(今广东湛江)文天祥《雷州重建谯楼记》卷8320页194明制重礼城门城墙161凝霜阁处州(今浙江丽水)杨亿《处州郡斋凝霜阁记》卷296页401游赏宴息园林附属162绮霞阁宣城(今安徽宣城)章岷《绮霞阁记》卷478页1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63六经阁吴郡(今江苏苏州)张伯玉《吴郡州学六经阁记》卷480页4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164蓬莱阁登州(今山东蓬莱)朱处约《蓬莱阁记》卷989页101经史志事园林附属苏轼《蓬莱阁记所见》卷1975页72 165蓬莱阁会稽(今浙江绍兴)王十朋《蓬莱阁赋》卷4615页152游赏宴息风水形胜汪纲《蓬莱阁记》卷6946页209 166桂华阁邛州(今四川邛崃)文同《邛州永福院新修桂华阁记》卷1107页149劝学兴文其他167赐书阁郓州(今山东泰安)刘挚《郓州赐书阁记》卷1678页106劝学兴文园林附属168御书阁射洪(今四川遂宁)陈鹏《御书阁记》卷1831页20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69铜壶阁成都(今四川成都)吴栻《铜壶阁记》卷2238页312明制重礼礼制择中陆游《铜壶阁记》卷4942页96 170白云阁鄂州(今湖北鄂州)黄裳《鄂州白云阁记》卷2263页305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71步云阁不详黄裳《步云阁记》卷2263页316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72延平阁延平(今福建南平)黄裳《延平阁记》卷2263页31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73藏书阁分宁县(今江西南昌)黄庭坚《洪州分宁县藏书阁铭》卷2328页254劝学兴文园林附属174朝霞阁蜀(今址不详)姚孳《朝霞阁题名》卷2353页11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75签厅架阁蜀(今址不详)杨天惠《都大茶马司新建签厅架阁记》卷2532页312其他其他176迎薰阁解州(今山西运城)郑咸《迎薰阁记》卷2636页210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77涼飔阁甘肃(今甘肃)史之才《涼飔阁记》卷2637页229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78归鸿阁浏阳(今湖南浏阳)杨时《归鸿阁记》卷2693页12游赏宴息园林附属179发兴阁成州(今甘肃陇南)晁说之《发兴阁记》卷2816页274经史志事园林附属180更生阁不详李新《更生阁记》卷2894页142经史志事园林附属181招星阁仁寿(今四川眉山)李新《招星阁记》卷2895页152其他园林附属182显谟阁不详吕颐浩《贺吴显谟阁启》卷3049页354其他其他葛腾仲《重建显谟阁上梁文》卷3079页132 183龙图等阁不详葛腾仲《重建龙图等阁上梁文》卷3079页133其他其他184栈阁桂州(今广西桂林)林高《贵州栈阁修桥路记》卷3133页311其他风水形胜185书阁建康(今江苏南京)叶梦得《书阁记》卷3183页33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186架阁临安(今浙江杭州)周紫芝《尚书六部架阁记》卷3529页283其他其他187凝翠阁不详李纲《凝翠阁记》卷3760页205其他风水形胜188秘阁不详王云《重修秘阁记》卷3850页131其他其他189鸣琴阁崇仁(今江西抚州)邓辀《鸣琴阁记》卷3853页17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90经纶阁宁波(今浙江宁波)徐度《重建经纶阁记》卷4013页98经史志事园林附属191潺湲阁不详邓肃《题潺湲阁》卷4018页18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92永宁阁临桂(今广西桂林)唐孝称《登永宁阁题名》卷4068页23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93双溪阁连州(今广东清远)张浚《双溪阁铭》卷4137页13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94御书阁不详高闶《州学御书阁记》卷4138页164劝学兴文园林附属195御书阁新州(今址不详)胡寅《新州州学御书阁记》卷4183页99劝学兴文园林附属196经史阁清江(今址不详)胡铨《清江经史阁记》卷4321页384劝学兴文园林附属
序号名称地域作者篇名出处建设动因空间类型197留槎阁龙泉(今浙江丽水)季南寿《留槎阁记》卷4376页99游赏宴息风水形胜198御书阁浙东(今址不详)戴觉《重修御书阁记》卷4380页192其他其他199思贤阁番阳(今江西鄱阳)王十朋《思贤阁记》卷4636页127游赏宴息园林附属200清溪阁建康(今江苏南京)张椿《建建康清溪阁记》卷4760页27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01御书阁苏州(今江苏苏州)洪迈《御书阁记》卷4920页101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02稽古阁婺州(今浙江金华)陆游《婺州稽古阁记》卷4943页12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03清平阁赤城(今浙江台州)黄阁《清平阁记》卷4959页389游赏宴息园林附属204墨池阁不详周必大《墨池阁记》卷5149页239游赏宴息其他205紫薇阁临安(今浙江杭州)高文虎《御书紫薇阁记》卷5411页165明制重礼不详206经史阁泰和县(今安徽阜阳)傅麟《经史阁记》卷5419页284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07藏书阁婺源(今江西上饶)朱熹《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卷5654页63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08稽古阁鄂州(今湖北鄂州)朱熹《鄂州州学稽古阁记》卷5658页129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09经史阁福州(今福建福州)朱熹《福州州学经史阁记》卷5659页14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10经史阁同安(今福建泉州)朱熹《同安县学经史阁上梁文》卷5690页293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11御书阁宣州(今安徽宣城)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卷5703页105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12传心阁尤溪(今福建三明)张栻《南剑州尤溪县学传心阁铭》卷5743页43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13松风阁巴中(今四川巴中)薛季宣《松风阁记》卷5794页18经史志事风水形胜214仰韩阁潮州(今广东潮州)张羔《仰韩阁记》卷5799页124经史志事风水形胜215棠阴阁不详王质《棠阴阁铭》卷5814页344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16经纶阁鄞县(今浙江宁波)楼轮《鄞县经纶阁记》卷5967页3经史志事园林附属217云章阁南岳(今湖南衡阳)陈傅良《云章阁记》卷6054页242其他不详218稽古阁庐州(今安徽合肥)徐峣《稽古阁记》卷6062页370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19御书阁建康(今江苏南京)游久言《御书阁记》卷6311页368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20廉清阁浙东(今址不详)袁燮《廉清阁记》卷6376页230游赏宴息园林附属221昭勋崇德阁新安(今安徽、浙江)程源《昭勋崇德阁记》卷6563页11经史志事不详麋溧《昭勋崇德阁记》卷6912页431 222书阁九江(今江西九江)曹彦约《白鹿书院重建书阁记》卷6666页66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23藏书阁吉州(今江西吉安)杨长孺《吉州州学藏书阁记》卷6764页6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24浄光江月阁不详释居简《浄光江月阁榜》卷6813页35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25御书阁永州(今湖南永州)舒师皐《重建御书阁记》卷6818页12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26藏书阁安化(今湖南益阳)熊悰《安化藏书阁铭》卷6882页357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27华文阁不详宋宁宗《置华文阁诏》卷6892页121其他不详228宝谟阁不详宋宁宗《置宝谟阁诏》卷6897页193其他不详229登云阁峡州(今湖北宜昌)幸元龙《峡州登云阁记》卷6933页419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30白公竹阁临安(今浙江杭州)郑清之《白公竹阁记》卷7037页257经史志事园林附属231九疑环观阁永州(今湖南永州)方信孺《九疑环观阁记》卷7038页268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32三贤阁简州(今四川简阳)魏了翁《简州三贤阁记》卷7105页435经史志事园林附属233传心阁沙县(今福建三明)胡清献《沙县传心阁记》卷7325页237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34御书阁庆远府(今广西宜州)萧兴宗《庆远府御书阁记》卷7409页389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35英卫阁临安(今浙江杭州)赵与懽《英卫阁记》卷7420页140明制重礼礼制择中236景福阁台州(今浙江台州)姜容《镇安庙新建景福阁记》卷7422页193经史志事风水形胜237慈湖先生书阁乐平(今江西乐平)袁甫《乐平县慈湖先生书阁记》卷7440页64劝学兴文不详238尊经阁不详丁椿《尊经阁赋》卷7468页133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39御书阁南漳(今湖北襄阳)李嗣伯《南漳县学新建御书阁记》卷7679页34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40经史阁东莞(今广东东莞)李昂英《东莞县学经史阁记》卷7943页92劝学兴文园林附属李春叟《重建经史阁记》卷8253页289 241尊经阁仙游(今福建莆田)卓得庆《仙游县学尊经阁记》卷7958页351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42宝章阁临安(今浙江杭州)宋理宗《置宝章阁诏》卷7966页90其他不详243藏书阁广德军(今江苏南京)黄震《广德军重建藏书阁记》卷8052页291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44御书阁琼台(今浙江台州)沈翥《移建御书阁记》卷8088页478劝学兴文园林附属245雪浪阁不详姚勉《跋雪浪阁记》卷8135页15游赏宴息风水形胜246明润阁抚州(今江西抚州)家坤翁《明润阁记》卷8191页111澄观壮势风水形胜247显应阁溧水县(今江苏南京)周成之《显应阁记》卷8221页170经史志事园林附属248魁星阁新安县(今河南洛阳)曾宋珍《魁星阁上梁文》卷8241页77劝学兴文风水形胜249造水阁不详刘辰翁《贺造水阁启》卷8262页30其他其他250快阁西昌(今四川西昌)刘辰翁《西昌重建快阁记》卷8266页98明制重礼礼制择中251奎文阁武冈军(今湖南武冈)文天祥《武冈军学奎文阁记》卷8320页195劝学兴文园林附属
TU986
A
2095-6304(2016)04-0090-12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415
2016-05-15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106112016CDJXY19001)
毛华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1594849686@qq.com
张杨珽: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毛华松, 张杨珽. 宋代城市楼阁营建思想及其空间布局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4): 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