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
——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
2016-10-15贾玲利
贾玲利 高 洁
论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
——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
贾玲利高 洁
历史园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应发挥其作用,传承其特色。目前,很多城市存在历史园林孤立化和城市绿地破碎化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通过分析成都市历史园林与绿地系统的现状,提出历史园林的保护及与绿地系统有机整合的方法:通过划定核心区对历史园林进行重点保护,划定缓冲区、边缘区以保证与景观廊道的有效连接,使历史园林最大程度地融入城市绿地系统,更好地激发历史园林的生态功能;新增城市绿地也应在文化内涵上与历史园林一脉相承,延续和体现地方园林历史文化。
历史园林;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文化传承
0 引 言
历史园林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虽然逐渐重视历史园林的保护,但很多只是如同文物展览一样圈墙保护,没有发挥历史园林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休闲功能。同时,各地历史园林风格特点差异极大,目前没有合适各类园林的统一的保护方法,各地仍需在探索地方园林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方法,并将其融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在城市的建设与绿地规划中合理利用和改造历史园林,注重历史园林个体的保护、开放以及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创建传统文化绿地景观,更好地发挥历史园林在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1 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
1981年5月21日在佛罗伦萨通过的《佛罗伦萨宪章》对历史园林作了详细的界定,认为历史园林是指“从历史或艺术角度而言民众所感兴趣的建筑和园艺构造,因此,它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古迹”[1]。2002年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标准》中将历史名园界定为“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2]。历史园林是传统文化、传统造园艺术的体现,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3]。本文所指的历史园林是在城市中具有一定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与地位的、一切值得保护的历史园林。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4],具有休闲娱乐、生态调节、文化传承、景观美化等效益,而历史园林在绿地系统中承担着文化、生态、场所联系等功能,是绿地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要想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同时,历史园林作为绿地系统中公园绿地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历史园林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建设,使其更好地融入绿地系统中。
2 成都历史园林的特点及其在城市中的分布
成都历史园林在四川盆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影响下形成,是我国地方园林中重要的代表,其主要类型有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及宅院[5]等。成都历史园林造园风格追求自然天成、古朴大方,园林更直接、真切地面对大众,具有特有的质朴之美。
成都历史园林区别于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之处在于其自古以来的质朴性、公共性、参与性。成都作为中国有名的休闲之都,园林自古以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早在宋代,休闲娱乐就已经被成都人提及到了文化的层面[6]。所以,无论是纪念园林、寺观园林,还是名家宅园,都有很多老百姓可以参与的休闲娱乐活动,其公共、休闲的园林特点也延续至今。人们游于园、享于园的思想更是流传至今,茶文化、棋牌文化等在园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以望江楼公园、百花潭公园、人民公园等为代表,市民常常在此进行娱乐活动,如棋奕、舞蹈、散步、品茗等。因此,休闲娱乐之风的盛行使得成都历史园林具有鲜明的公众参与性。
成都古城在扇形水系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两江抱城”、“锦城花阁”的格局特点,历史园林在环境最佳、景色优美的地段逐渐兴建,现成都市城市公园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水系分布[7]。成都西南部锦江河沿岸历来环境最优、景色最佳,历史公园与新建公园分布集中;绕城而过的府南河形成了府南河绿化带,主要交通干线二环路和三环路上也分布着许多公园。根据最新出炉的《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到2020年,成都市绿地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15m2的目标。同时,公园绿地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综合公园45个,争取达到“300m见绿,500m见园”的目标[8]。因此,成都市园林建设及历史园林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 成都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历史园林保护不当
成都历史园林作为成都历史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具有极强的保存及研究价值。然而,目前一部分园林采取完全开放的游览模式,因过度开发、园林负荷过重,使得园内水、气、声等污染严重,园林没有应有的宁静与闲散;一部分园林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相应的管理维护而未得到相应的保护;另一部分则完全被“圈地”保护起来,游客常因为其昂贵的票价望而却步,园林因此失去了应有的活力[9]。所以,成都历史园林面临着很多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3.2历史园林缺乏体验性与参与性
成都历史园林具有区别于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独有的公共性特点,因此不应完全照搬其他地方园林的保护方法。现今大多数历史园林因文物古迹的保护被全部围合起来,保护过于呆板,虽然对园林的物质性遗产进行了很好的保护,但是却丧失了园林的参与性这一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使得历史园林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由此可见,完全开放或者完全不保护的一刀切的保护模式不利于园林资源的保护,地方园林的保护还应当结合地域特征与园林特色,寻找合适的保护方法。
3.3城市绿地建设不足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态问题。许多数据显示,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及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而新建绿地也过多地追求外来植物的引进,生态效益相比历史园林来说大大降低。目前,成都市绿地景观分布不均匀,三环内城市绿地类型较少,绿地覆盖率较低,空间格局分布不均匀,2000—2010年主城区整体绿地破碎度有所降低,且大型斑块如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较少,景观破碎度高,生态功能较弱[10]。
3.4历史园林与绿地系统缺少有机联系
通过对成都市绿地现状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成都市绿地分布方式主要以块、线为主,点、团较少,绿地斑块分布极不平衡,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绿地斑块破碎度大[11],存在整体绿化偏低、城市绿地结构不合理、公共绿地少且分布不均等问题;公园绿地及其他绿地所占比例较少,且历史园林分布不均匀,具有一定的孤立性,主要集中在中部及西部(图1),城东历史园林及新建公园缺乏,与周边的绿地、河流、道路等没有很好地衔接与融合,与城市绿地系统缺少有机联系,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5城市绿地系统文化性缺失
成都历史园林在成都本土地理环境和蜀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蕴含着浓郁的成都地方特色,城市园林反映着城市的生态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12]。而当前成都市在绿地系统建设及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有待提高。对文物的毁损及城中城墙的拆除使成都的绿地建设在空间格局上失去了地方特色,导致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缺失[13]。历史园林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并没有给予重视,历史名园大都以保存古迹、文物为主,无法充分展示其文化价值与地域特色,没有发挥其独有的文化吸引力;而新建绿地过多地追求现代化,未体现地方精神和地域特色,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状。
4 成都历史园林保护与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
4.1有机整合下的历史园林体验式保护模式
历史园林与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前提应首先明确单个历史园林的保护方法及开放方式。历史园林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与重要的历史意义,应该进行保护。但如果全部圈起来进行保护,则园林又失去了其意义与价值。针对成都历史园林特点,提出一种适合成都历史园林的保护模式——体验式保护模式。该模式将园林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边缘区3部分(图2)。核心区根据园林中保护对象的性质、特点,选取相应的重点保护范围,将园林中最具有保护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的部分保护起来,适当开放供游人参观体验;缓冲区最大程度地作为公共绿地开放于市民及游客,引入具有地域特色的体验性活动,如茶艺表演、蜀锦蜀绣、川派盆景及聊天品茶等,发挥其应有的游憩休闲功能;边缘区可以将历史园林与周围绿地、道路、河流廊道相连,从而形成整体的绿化系统。成都大部分历史园林都可以采用此种保护方式,一方面使园林的历史核心部分得到很好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较好地保留其公共性、参与性特点;此外,也可以与城市绿地系统取得很好的互动性。
比如成都望江楼园林,公园东、南、北方向上被锦江环抱,古建筑枕江而立,一侧与城市干道相连。现将其历史文物加以保护,而外围部分开放于公众,形成以历史文物为主的核心区与对外开放的缓冲区。外围设置边缘区,通过相邻的锦江及城市道路绿地将两个相对孤立的区域联系起来,同时也将历史园林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相联系(图3)。著名的杜甫草堂,园内现有历史文物核心区,包括茅屋、东西向的工部祠及南北向的草堂寺等。历史文物核心区周围作为缓冲区域,紧邻草堂的是后期修建的浣花溪公园,公园完全开放。因杜甫草堂依浣花溪而建,因而城市水系与城市交通干道同样为园林提供联系及沟通廊道,将草堂融于城市绿地中(图4)。武侯祠是成都市内有名的景点,整个武侯祠景区由中轴对称的中部祠庙建筑、刘备墓园等部分组成。在核心区以东有极具川西特色的锦里步行街,西侧为南郊公园,两者共同构成武侯祠片区的缓冲区,而城市道路也可以作为线型绿地廊道将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联系起来(图5)。
4.2历史园林与绿地系统景观结构的融合
在景观结构上,国外的公园系统规划中所有的城市公园都与景观道路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后来城市建设的基础格局;国内划定各类保护区的同时,引入道路绿地、河流缓冲绿地等线性要素构成绿地系统,运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方法,构建用地生态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保护体系,其中绿色斑块形成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公园地块,绿色廊道构筑城市绿地网络[14]。因此,在历史园林保护的基础上,需寻求融入绿地系统的途径和方法。
图2 历史园林保护模式结构Fig.2 the protected mode of historic gardens
成都许多历史名园多临河布置(图6),有些园林依托于城市河流而建、有的引城市河流入园、有的因河流的文化而延续等[15]。由此提出在历史园林体验式保护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边缘区的河流廊道、城市绿线及城市干道等将历史园林融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形成以历史园林、河流廊道、绿地廊道为一体的、具有完整景观格局的城市绿地系统(图7)。历史园林在绿地系统中,应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平衡分布,注重提高整体效能,充分考虑其所在位置与周边用地的合理衔接。适当建设线状绿地,连接各类绿地及各个历史园林,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确保城市绿地的整体性、系统性、空间联系性(图8)。
4.3有机整合下的历史园林生态功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工作化会议中指出顺应自然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由此海绵城市建设受到了各学界的广泛热议和重视。建设海绵城市以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水生态、推行地影响开放等为目标[16],通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雨水工程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逐步构建并完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中,城市绿地系统为主要载体的海绵城市建设更有利于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目标[17]。因此,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对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如建设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生物滞留池等,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雨水的渗透、净化和利用,促进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图6 城市河流与园林的关系Fig.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gardens and urban rivers
历史园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园绿地的主体。而根据成都市历史园林的分布现状来看,大部分历史园林分布在历史河流附近,如杜甫草堂、人民公园、望江楼公园等,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它们如今仍是生态最良、环境最优的公园绿地。因此,有效激发历史园林在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功能,使园林中的植物、水体等园林要素参与到城市雨水系统中,以达到调蓄、净化等目的。同时,也可将各种海绵城市建设途径运用于历史园林中:第一,历史园林中建设下沉绿地,使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渗透并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第二,利用历史园林中的水池、沟渠与城市河流等构建生物滞留池、调蓄水塘、水循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净化、调洪、蓄水、利用及循环,确保园中排水防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内水有效循环利用;第三,历史园林作为绿地系统中人类活动密集、植被丰富的区域,在园林内部多使用透水铺装,增建植被缓冲带,路边增加植草沟等措施增加雨水截留。
图7 历史园林与景观廊道模式图Fig.7 the mode of historical gardens and landscape corridor
图8 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景观廊道结构示意图Fig.8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gardens and urban landscape corridor
4.4历史园林与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整合
在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建设上,发挥历史园林的生态功能,将其融入到系统建设中去。一方面,加强不同类型绿地的生态功能建设,着重加强公园绿地与各类型绿地的生态功能整合。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5大类,分别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在生态功能上,公园绿地是生态较为稳定、活动较为丰富的一类绿地,历史园林是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园林内部的生态功能建设将公园绿地同附属绿地及各类绿地相结合、共同控制雨水径流量,同时也可以作为“暴雨花园”控制雨水峰值流量[17]。
另一方面,加强公园绿地与城市河流的生态整合。在海绵城市思想指导下的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园林、河流、沟渠等所有水系统将发挥最大的生态潜力,通过历史园林内部生态水塘、渗透塘、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等的建设,将园内的雨水收集及处理系统与园外城市河流沟渠相连,增加雨水利用途径,同时利用周边河流缓解园内雨虹压力、加速水体自我净化、促进园内外能量流与物质流的交换等,从而更好地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另外,在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适当恢复原有水渠水道,更新或建设园林绿地,充分发挥新建绿地的生态功能,连通城市主要河流、绿地等蓝绿基础设施,将各类绿地通过生态方式形成绿地系统网络,更有助于其生态功能的激发,创建生态绿地系统。
4.5新增绿地延续历史园林的文化特色
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增绿地的建设也应当更加注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结合当地特色、历史文脉,建设有意义、有内涵的新园林,这样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形成,避免千城一面现象的出现。近年来,在人民公园核心景区周边建设的君平园,是成都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在体现古蜀隐士、道教思想的传统文化。园中亭、廊似道家观宇,丛林中排列众多奇石,并铭刻二十八星宿石,以再现仙人观测天相之道;植物以竹、柳喻其高风亮节之操守。君平园按照传统园林风格设计,妙在曲径通幽、欲隐又现,前方设一长方石坝,后修一椭圆石坝,即示古人天圆地方之宇宙观。小巧而精致的君平园与人民公园将建筑、园林和文化三者完美的结合,体现着成都市独有的古蜀文化,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作用。
5 结 语
历史园林以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经受着时间的变迁和考验,城市绿地系统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逐渐趋于完善。城市绿地建设与历史总要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和改造历史文化园林,通过景观结构上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将其融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去;通过挖掘其调洪蓄水功能,激活历史园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态作用;同时,注重传承历史文化与塑造城市特色,为现代城市绿地增添传统空间,丰富传统文化绿地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总之,通过优化整体空间,塑造城市景观形象,逐步形成内容丰富、空间体验多样、地域文化突出的城市绿地系统。
[1]ICOMOS: The Venice Charter, C.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Places[Z]. Venice, 1964.
[2]CJJ/T 85-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边际. 历史名园保护规划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 2007.
[4]李志飞.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思路探析[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5]张强. 成都绿地新规划出炉 2020年绿地率达40%[N]. 中国花卉报, 2015-05-14(A02).
[6]贾玲利. 四川园林发展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7]江俊浩. 城市公园系统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8]张学君, 张莉红. 成都城市史[M]. 成都:成都出版社, 1992.
[9]陈姝嫱, 贾玲利. 中国传统园林保护现状探析[J]. 园艺与种苗, 2014(01): 11-13.
[10]何小玲, 彭培好, 王玉宽, 等. 成都市主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14(05): 30-35.
[11]谢玉常, 张子祥, 李建. “清波绿林抱重城,锦城花郭入画图”——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J]. 中国园林, 2005(12):31-35.
[12]张哲乐. 论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J]. 中华文化论坛, 2005(04): 144-148.
[13]樊丽, 杨勇, 赖斌. 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9(10): 61-63.
[14]闫水玉, 任天漫, 杨会会. 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 28(03): 37-42.
[15]许蓉生. 水与成都——成都城市水文化[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6.
[16]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城乡建设, 2015(02): 8-15.
[17]胡楠, 李雄, 戈晓宇. 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 中国园林, 2015(06): 21-25.
图片来源:
图1:作者根据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中心城绿地分类现状图绘制
图2-8:作者绘制
A Study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Gardens and the Urban Green Space—Taking Chengdu Historical Gardens as Examples
JIA Lingli, GAO Jie
Historical garde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which inherit the historical feature. However, the problems of fragmentation of green space and the isolation of historical gardens are common in many cities. This paper, taking Chengdu historical gardens as example, put forward the view of bringing the historical gardens into the green space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historical gardens and urban green space. Historical gardens will be fallen into three parts: the core protected area, the buffer area and the marginal area, which are connected by landscape corridors in the city in order to make the gardens integrated into the green space system to a great extent and inspire its ecological functions. Also the renovation or new garde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heritage.
Historical Garden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Landscape Structure; Ecological Function; Cultural Heritage
TU985
B
2095-6304(2016)04-0102-05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416
2016-01-16
(编辑:苏小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208429);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16ZA0011)
贾玲利: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jialingli@163.com
高 洁: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贾玲利, 高洁. 论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4): 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