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

2016-10-17王宝义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3期
关键词:制约生态农业食品

王宝义

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

王宝义

内容提要: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化历程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它的发展还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该文从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两个层面,从为什么我们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已具备什么样的发展基础及高效生态农业自身发展特征制约、外部环境制约四个视角,梳理出影响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多重因素,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重点工作。

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机制影响因素

高效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农业生态和市场经济双重规律,对农业污染总量具有有效控制和食品安全有效保障的,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更具高效生态经济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中国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已具备很多积极因素,同时又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清晰把握,对于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对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因素的考察,可以通过为什么我们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及高效生态农业已具备什么样的发展基础进行分析。对于前一个视角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呼吁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石油农业不可持续性特征,迫切需要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的替代;食品安全危机形势,迫使人们寻找食物安全保障模式。对于后一视角的分析也可以总结为三点:高效生态农业自身特征契合农业发展模式改变的诉求;政策鼓励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推动力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为其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消费基础。

1.为什么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呼吁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可持续增长前景堪忧。而石油农业模式的高投入、高产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统计,农业污染源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污染源。农业污染突出表现在农药、化肥、地膜等化学制品的过度使用等方面。以农药污染为例:中国农药使用量,1991年为76.53万吨,2001年上升到127.48万吨,2013年则达到180.19万吨;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1991年亩均为0.64斤,2001上升到1.09斤,2013年则达到1.46斤。中国农药使用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农药仅有0.1%左右作用于目标病虫,而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则达到60%-70%(朱立志,2013)。在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前,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减少自身污染的责任,还要承担起更好的调节生态的功能。

(2)石油农业不可持续特征,迫切需要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的替代。石油农业的突出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这种模式依赖大量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料,大量投入机械、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和生产资料投入品成本的日益提高,这种模式遭受的制约也越来越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对土壤长期生产力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注定了其不可持续的现实。以中国化肥使用为例:1991年为25斤/亩,2013年则达到47.88斤/亩。据专家估计,中国目前化肥利用率为40%左右。此外,中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残膜率达到40%,也对土壤长期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朱立志,2013)。

(3)食品安全危机形势,迫使人们寻找食物安全保障模式。食品安全问题包含显性安全和隐性安全两个方面。从显性食品安全问题来看,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危机频发,“毒大米”、“毒豆芽”、“毒生姜”、“速成鸡”、“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不断被报道出来,持续挑战消费者的神经,引起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4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仅为17.8%,人们对食品安全保障具有迫切的需求。从隐性食品安全来看,中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化肥残留在食品中,可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危害人们健康,农药残留在食物中,同样悄无声息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近年来,因农药残留超标,中国农产品贸易也屡屡受挫。同时,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2014)》,全国土壤污染率达到16.1%,污染性土壤生产出的农产品也令人担忧。

2.高效生态农业已具备什么样的发展基础

(1)高效生态农业自身特征契合农业发展模式改变的诉求。高效生态农业兼具石油农业的市场特征和生态农业的生态特征,有助于解决两者的短板效应。高效生态农业强调农业污染总量控制,使其对环境的正面作用超过负面作用,将污染限定在农业发展的可持续范围内。高效生态农业强调农业化学制品的使用限定在食品安全保障范围内,有效迎合大众食品安全诉求,从而带来消费拉力。高效生态农业强调农业资源投入、生态影响及农业产出三者的平衡,更有利于其现实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高效是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高效,如果说生态农业是对石油农业的“革命”,高效生态农业则是对石油农业的“改革”。高效生态农业不否认农业生产对生态影响的负面作用,而是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制度安排来完成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诱导。

(2)政策鼓励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助推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普遍要求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与其具有一致性,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鼓励都会为其发展带来助推。2004-2015年中央连续发布12个“一号文件”,其中8个文件直接或间接强调了农业生态化发展问题。同时,中共十八大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思路,而高效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也在实践层面得以落地,如以生态农业示范单位建设为例: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100多个,省级5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200多处(于法稳,2015)。2014年,经农业部批准浙江成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拉开了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省份建设的序幕。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消费基础。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会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另一方面还会增强人们对食品品质的需求。高效生态农业的产出品不但消除了农业生产环节的隐性食品安全,还能大大提升食品的口感品质,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诉求。而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均得到提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绝对收入水平均获得很大提升。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绝对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人均绝对纯收入为133.6元,2013年两者分别达到26955.1元和8895.9元,较之1978年分别增长78.5倍和66.6倍,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且幅度很大。

以上分析可见:中国的发展现实“倒逼”石油农业模式做出改变,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预设了前提;而高效生态农业自身特征及经济发展的现实又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但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制约。

二、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对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考察,可以从高效生态农业自身发展特征制约和外部环境制约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对于前一个视角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生产面临更高机会成本,会降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意愿;安全食品的信任品特征,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实。对于后一个视角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收入分配现状制约安全食品消费意愿和支付水平,造成消费拉力不足;政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性不足,制度约束力强导引力弱;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易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条件约束。

1.高效生态农业自身发展特征制约

图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家庭人均绝对收入图

(1)生产面临更高机会成本会降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意愿。对于微观经济实体而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三重难题,大大提升了生产的机会成本。其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更大的收入风险,会降低生产意愿。高效生态农业虽然不禁止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的使用,但要求控制使用,这依赖劳动力对其替代,一方面人工成本的大大增加会超过化肥、农药等成本,从而拉升总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化学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减少势必对产品的产量和品相造成影响,这又进一步影响产品价格。其二、高效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农业的产出品包括农产品和生态服务等,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明显,而生产者可以从物质产品中获益,但却难从环境服务中获得补偿。其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监管难题,容易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农业生产过程必须利用土地来转化太阳能,它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规律影响程度高,生产具有天然的分散性,投入产出关系复杂,生产过程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难以觉察,这些状况极大制约着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安全食品的信任品特征,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实。高效生态农业的产出品为安全食品,而安全食品具有典型的信任品特征,在市场交易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阻碍它的发展。安全食品的信任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难以准确辨识食品的安全程度。消费者可以通过肉眼辨识食品的新鲜程度、个头大小等物理特征,甚至可以通过品尝了解口感等特征,但却无法辨识其营养成分、农药化肥残留等化学特征。其次,消费者在消费食品后也难以准确体察食品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的主要动机在于安全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这种效应具有长期性,消费者难以在短期内对这种效应进行评估。且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颇为复杂,食品对其健康的贡献度也难以准确分离。在安全食品信任品特征属性下,市场交易中生产供应商处于绝对的信息长边,倘若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市场上会滋生机会主义行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实,造成消费者对市场“安全食品”的不信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制约

(1)收入分配现状制约安全食品消费意愿和支付水平,造成消费拉力不足。中国经济改革大大提高了国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然而,现实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现状又不足以支撑高效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消费者的总体支付意愿不足。高效生态农业产出品为安全食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消费者甚至要花费几倍的价钱去购买这些食品。以市场上销售的生态食品为例,梳理众多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结论认为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支付意愿较之普通食品的溢价水平在20%左右。而综合中国生态食品主流网络销售平台淘宝生态农场、1号店及部分实体销售平台的生态食品报价数据,生态食品较之于普通食品溢价水平少则几倍,多则几十倍,远远超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另一方面,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又进一步制约了它的发展。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国际公认标准,中国的基尼系数已大大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2014年达到0.469,贫富不均导致“生态(安全)食品是富人的专利”。

(2)政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性不足,制度约束力强导引力弱。其一、就中央和地方政府而言,均存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意愿受制约的现实。对于中央政府而言,高效生态农业的弱质性、正外部性、强机会成本性等均需政府投入大量补贴,将对公共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目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主要基于GDP的考核机制,造成地方政府的推进力不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部分经济效益而换取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两者的显现,不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评价难度大,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其二、当前中国部分“三农制度”也不利于高效生态农业的推行。一方面,中国土地承包的基本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以农业产出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一定程度上忽视农业污染;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生产模式的安全食品的市场信息传递成本非常高昂。另一方面,当前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制度,如对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补贴制度会鼓励这些生产资料的过度投入。同时,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还处在建设阶段,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制约它的发展。

(3)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易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条件约束。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投入资源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制约和劳动力资源制约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资源投入存在制约。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这是我们长期引以自豪的事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食物的消费结构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作保障。高效生态农业在产出上的比较弱势,不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影响,还会侵蚀国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的基础。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投入也存在制约。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依赖劳动投入对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替代,而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使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危险。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农户非农工作时间占比总劳动时间比例为53.96%,2010年这一比例提升到61.11%,这一趋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李庆等,2013)。

图2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体系

三、中国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综合第二、三部分的分析,影响中国高效生态农业现实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十一个方面,其中主要促进因素有6个,主要制约因素有5个,如图2所示。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但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它们自身发展的影响趋势也存在变化。

因素①②,石油农业的污染弊端以及不可持续特征,注定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主流趋势不可逆转,这两重因素的现实压力会不断增强,将持续为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关键的“倒逼”作用。因素③,石油农业模式无法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从消费视角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产生拉力,而因素⑥,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为拉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基本条件,然而因素⑨,因收入分配现状导致的消费拉力不足又抑制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速度,因素⑥与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⑥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强,同时⑨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弱,进一步导致③的影响强度也越来越大。因素④,高效生态农业的自身特征是决定它能替代石油农业模式的根本条件,尤其是它生产的可持续性特征、产出品安全特征是迎合生产与消费两个层面对其认可的基本条件。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高效生态农业的自身特征也产生了制约因素⑦⑧,即高机会成本约束和安全食品信任品特征约束,这两种约束是不可消除的,始终影响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但通过健全监管体制、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制、规范市场体制等,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作用会不断遭到弱化。因素⑤,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及政策鼓励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量,然而它的另一面即因素⑩,又表明当前助推力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作用力将越来越强,甚至起到关键作用,成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初期的主导力量。因素11〇,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的制约是影响高效生态农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制约力将成为高效生态农业长期发展的基本屏障,但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力的日益增强,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资源投入的制约。

总之,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就是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因素的总体推动力量不断增强,而制约因素的总体抑制作用不断减弱过程,期间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必然经历一定的阶段。在当前时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以政府主导,逐渐确立农业生态化的制度安排,诱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长期来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主导,使高效生态农业依照体制机制界定好的轨道自然发展。

四、总结及启示

中国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具有典型的“倒逼”特征,高效生态农业因调和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优缺点而成为比生态农业更具现实发展意义的农业发展模式。中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在政策的导引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时期,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立足“高效”,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复合发展。因地制宜,点面结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构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科学体系。宏观指农业发展中投入产出普遍理念的改变,中观指产业视角的复合产业生态循环链条的构建,微观指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要通过农业循环体系的建设,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各环节的有效对接,挖掘生产“高效”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制度”,导引利益相关者行为。要结合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完善调整现行制度,构建促其发展的制度体系,如强化地方政府生态考核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农业规模化经营、城镇化建设等制度安排,缓解因小规模生产、土地关系不稳定等带来的农民追求短期生产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强化生态补贴制度,鼓励环保型农药和有机肥料的使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政府监管力度,规避生产的机会主义倾向等。

第三、依托“信息”,健全市场交易体系。推进供应链体系和终端拉力建设,“双管齐下”缓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一方面,从生产角度出发,鼓励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或高效生态农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安全食品供应链体系,发挥高效生态农业经营的规模经济特性,降低总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从销售角度出发,构建渠道—品牌—追溯检测三位一体的终端拉力系统,缓解信任品特性的弊端。

1.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2.朱立志:《对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3期。

3.黄国勤、赵其国、龚绍林、石庆华:《高效生态农业概述》,《农学学报》2011年第9期。

4.朱立志:《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2期。

5.王宝义:《食品安全、消费者收入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1期。

6.于法稳:《中国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回顾及展望》,《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10期。

7.李庆、林光华、何军:《农民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责任编辑:徐元明]

F320.1

A

1009-2382(2016)03-0042-05

王宝义,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讲师(泰安271018;济南250357)。

※本文系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项目编号:KT15144)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本项研究得到“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猜你喜欢

制约生态农业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