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八思”

2016-10-17吴福雷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监生写字语言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一系列新主张、新策略、新要求都一一涌现出来,林林总总,其旨意都是一致的,就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高效率呢?我们需要一些原则,需要一些方法,但同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以下是我从安徽省优质课大赛引发的一些零散思考,姑且叫作“八思”,期待能对老师们研究与解决语文教学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 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

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需要课堂多一些直面文本的宁静时刻,需要沉入语言的静思默想。课堂过于沉寂很可怕,但是过于热闹也不足取。因为阅读、表达是头脑内部的运思,是高级的语言发展活动,它需要更多的静思时刻、默想的空间,让学生的语言慢慢地组合、孵化、构建和抒发。

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需要课堂多一些对比揣摩,多一些资源的活化融入。老师们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一般都会引入严监生的相关资料。如果把这些资料作为课堂的一种点缀,仅仅作为文本的一个拓展和链接,那就是“非语文的方式”了。有位老师引入了这样一份资料:严监生平日里拼命地节制,不舍得吃肉。初时撑着,渐渐不食……这个内容进来以后,教师要给它一个合理的定位。仅仅是再次强化严监生的吝啬吗?如果利用这一系列的资料,使其成为再次体会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支撑,可能更有价值。学生结合这些资料,揣摩严监生内心的想法,联系严监生平日里生活的细节,再来做内心的独白,就能够实现语文表达的丰富和跃升了。材料的引入,最终指向语言的发展,就是“语文的方式”,就是有价值的。

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需要多一些细节的挖掘,多一些阅读的深度沉潜。有位老师在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时,紧紧抓住这样几个字眼,那就是:睁、摇、点、垂。品着品着,一睁一摇中的万千神韵,一点一垂中的人物个性,就都彰显出来了。学生体会到“睁”中有不甘、有遗憾、有紧张。“摇”中有担心、有威胁、有恨、有绝望。这就挖出了语言的味道,挖出了语文的泉眼。把文本读厚,不是简单的一加一,不是简单的资料数量的累积,而是在语言细节中品出味,摸到神,触发情,衍生象。

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还需要精准训练并一以贯之。还是《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几位老师在教学时,都抓住了人物的两个经典动作:一个是手的动作,一个是头的动作。但遗憾的是,老师们没有在前后同一个动作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处,做足文章,品足味道。首先是“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然后是“越发指得紧了”,最后是“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语文的方式”不仅体现在策略上,还体现在力度上。一旦锁定目标,就要在精微处比较、揣摩、勾连和发现。而不是更多地钟情于资料的演绎,课堂的表演。比如说头的动作,他先是“把头摇了两三摇”,再是“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最后是“把眼闭着摇头”。前后对照,“狠狠”是个新的细节,“把眼闭着摇头”又是一个不一样的细节,都值得我们慢慢品味。我们在整个训练当中,要紧紧围绕语文的训练点进行。如果说,我们的训练确定为学习夸张的表现方法,那在评价学生写自己身边人物的习作时,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夸张的运用来评价,而不是泛化地评价语言写得怎么样,动作写得怎么样,神态写得怎么样。如果说我们这个训练点确定为细节描写,或是如何表现语言的讽刺性等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与引导,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些训练点展开。特别是我们的习作教学,我们不能一到写人就是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描写的指导,一课应有一课的训练点,并且要贯穿始终。

二、 有提升的课堂才有意义

什么样的训练才是高品质的语言训练?我以为,应该要有挑战性,应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苏霍姆林斯基有个观点:“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进行紧张的思想劳动。”教学中,同学们闭着眼睛都能回答的问题宁可不要。一个环节,一个任务,如果学生能迅速地在文本中找到答案,这样的环节和任务也宁可不要。原因很简单:学生思维、情感与语言没有提升。

在《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中,几位老师都设计了“想象人物内心”随文练笔的环节。有一位老师做得特别好。她在学生展示了自己随文练笔的文字之后,追问学生:既然你们写得这么精彩,为什么唯独作者不写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可以说是一石二鸟,既让学生训练了表达,又让学生深层次思考了作者行文的秘妙。接着,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资源情境中来,即:严监生有时又是非常大方的,为了他的妾、他的老婆、他的家人慷慨解囊。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这个学生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教师并不作答,而是留有悬念,鼓励学生去阅读《儒林外史》原著。这就是有提升性的问题、有提升性的训练。我们在课堂上能不能有这样的魄力和智慧,让学生思之思之又思之,思之而不得,再思之,最后有所领悟呢?甚至于就带着问题、带着期待走出课堂,自主探究呢?

三、 成规模的输出才有分量

学生语言表达“成规模地输出”,是语文课堂上比较少见的。学生表达之弊在于浅、窄、乱、繁。形式上表现为:单句和词语式的表达占据了主体,成为教学的常态。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只言片语地输出,语言的发展很是有限。

我主张运用句群教学策略,让学生“句群式”地表达。所谓句群,就是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单句,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语言单位。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教学策略。比如说,一位老师在教《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老师标识出很多人物名称,又画出了形象的两座山作为图示,但遗憾的是,只是一位学生说一说就草草收场了。其实,真正高质量的语言训练才刚刚开始。能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围绕这样一个图示,把过程梳理清楚,都能够很完整地把这一段话说明白呢?这才是有意义的训练。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有位老师非常成功地引导学生梳理出一系列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并一一呈现出来,但教学就此止步了。能不能把这一环节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让这每一个动作细节成为事件当中的节点,让学生连缀起来,把这个精彩的过程描述出来呢?这样训练的是语言,亦是思维,实现的是成规模的输出,亦是高质量的表达。

四、 在关键语词处重锤敲打

这个观点是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提出来的。她说:“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关键语词处重锤敲打。”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便不再泛化,不再虚化,不再弱化。优秀的教师总能在文本中找到一个恰当的落点,并且在这个落点上精推细磨,引导学生去玩味、去发现、去咀嚼、去收获。有位老师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紧紧抓住两个词语,一个是“一筹莫展”,一个是“挺身而出”。学生沉入这两个词语,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可以说,教师敢于取舍,敢于深入,敢于来回,收放自如。她的“放”体现在问学生:要拯救老百姓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经过研读,最终定格在“一筹莫展”这个词语上。再让学生放开思维:如果你是乡亲,你会怎么想?学生走进这个文本的空白点,把老百姓“一筹莫展”的原因表达出来。接着追问学生:你们最期待的又是什么呢?英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挺身而出”。那么,对于挺身而出的大尖哥和水社姐,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最后又回到“一筹莫展”和“挺身而出”,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祝福,读出对他们的敬畏,对他们担当的认同。

“在关键语词处重锤敲打”,就是在精微之处嚼出味道,用语言本身去吸引学生。正所谓,微言有大义。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它的宏大叙事,科学构架,更在于其细节处胜人一筹,堪称经典。有位老师在教学《西门豹》这一课时,抓住了一个字眼——“闹”。让学生体会到“闹”当中有“造成”“举行”“发生”诸多的义项,同时对接文本中的“三闹”,品出不同的旨意。一闹一闹又一闹,一闹有一闹的目标,一闹有一闹的意味。可以说:闹得准、闹得好、闹得实!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们在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关键语词”仔细体悟时,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就隐藏在这一句当中:“‘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这一句当中,尤其需要“重锤敲打”的是哪个关键词语呢?我以为是:“来吧”这个词语。这“来吧”有几种读法呢?大约能够读出三种、四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语调。可以坚定地说,可以怯怯地说,可以是高声豪放地说,也可以充满挑衅地说,这都需要我们去品、去嚼,最后让学生在这些精微处定位、沉潜、发现。

五、 用简约的思维建构

大道至简。如果说,我们通过几个简约的板块、几个简单的环节、几个简明的设计,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就能让学生破解难题、就能获得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那将是非常高效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内容不多,但是环节不少,对话也参差错落。怎样处理好这篇课文?把人物形象立起来,把作者描写的秘妙渗透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位老师用简约的思维,把课堂规划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对比。让学生看到严监生的家产何其丰厚,而他所在意的眼前的灯草,又何其微渺。两相对比,落差巨大。这样,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人物的吝啬之极。第二个板块是聚焦。把严监生的吝啬具体化,形象化,将目光定格在严监生的两个经典动作上:伸出两个手指和摇头。最后一个板块是迁移。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人,这样教,非常简明。

还有一位老师教学《西门豹》也足够简约的。老师从一开始入课,就提出:言为心声。然后引导学生读其言,品其心;知其心,再感其言。学习语言就要这样,不仅进入人物的灵魂内部,还要能跳出来,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在整个构建过程中,老师扣住了三个侧重点:第一个是梳理出一串对话;第二个是两次补白,一补西门豹可能会怎么问?二补西门豹会怎么答?第三个是三品“闹”字。扣住三点,教活全篇;抓住一字,意味尽显。这就是简约的思维、高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中尤其需要提倡的。

六、 肯下“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语文教学应该朴实地行进、真实地训练。这样的课可能不精彩,但那是学生成长所必备的支撑。如一位老师在口语交际《小苹果树请医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扮演小蜜蜂、小青蛙、猫头鹰、啄木鸟,给老苹果树爷爷治病并进行对话。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一年级的孩子,能把话说完整就不容易,要说得合情合理就更不容易。但是老师不急不躁,引导学生慢慢说,一点一点说,最后渐入佳境,所有的同学都能流畅地说。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尤其需要下的“笨功夫”。在低年级教学中,字词句要扎扎实实地训练,一刻也不能放松。

“笨”功夫体现的是对基本能力的看重、对课堂价值的认知、对学习主体的尊重。这个“笨”还体现在不仅面向几个优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他们的秀场,更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得到训练。例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教学中,有位老师就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三读文本:一读,读出有意思之处;二读,师生合作再现形象;三读静思默想,批注勾画,让人物形象印入内心,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只有下了这样的“笨功夫”,才是教学的真功夫。也唯此,我们才能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坚决地推进教学策略,才能进一步下巧功夫、活功夫、大功夫。

七、 确认表达内容第一的地位

我们在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教学中应有一种直觉、一种理性,就是让内容本身去吸引学生,体现“内容为王”。如果说教师选择的素材、话题,或是资料,不足以刺激学生、不足以打开思路、不足以让他跃跃欲试,那么,我们一切精巧的设计可能都毫无意义。

有位老师教学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时,在网上找到一组肥胖小猫的画面。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可爱的形象,就主动参与,并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异彩纷呈的表达就出来了。比如:小猫像坚守岗位的士兵;像猫头鹰的眼睛,像是在生气;像毛线球、海胆、刺猬等等。这就是内容的魅力,老师不激发,学生也愿意融入、愿意参与、愿意表达。

有位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不喜欢的广告,学生们欲罢不能,讲到保健品广告很无聊,讲到看电视的过程中,会插播一段又一段让人讨厌的广告……生活的阅历一一在课堂上呈现。这样的话题贴近儿童、贴近生活、也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一节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引入了一个事例,讲的是一位女孩脸上长了青春痘的事。这正契合了高年级学生的年龄与生理特点,容易产生共鸣。而整合本身又充满了一波三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猜想、发现,并且把自己的生活融入进去,无论是素材还是交流的过程,都是有滋有味的。着眼于提高表达能力(口头或书面的)高效课堂的前提,就是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不是足够吸引人、足够有力量。

八、 写字教学实效性亟待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写字教学要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初中,每个年段有每个年段的要求。从实际的写字教学来看,效率亟待提高。

我以为,写字教学应该做到“三全”,即:全程、全面、全员。所谓“全程”就是有观察、有指导、有示范、有练习、有评价,有二度的修改和提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是很难的。“全员”就是要关系到每一位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全面”要做到不仅观照到字的结构,也观照到字的用笔;不仅观照到写字的总体和基本要求,也观照到每个学段的不同要求。写字教学不能蜻蜓点水,而要一练到底;不能平均用力,而要重敲难点;不能各自为政,而要分类指导。到了高年级,很多老师还把字一个一个地分析,一个一个地练习,这是非常低效的。我们可以把相同类别的字、有相同书写要点的字,归成一类,集中指导。同时,不要一成不变地教,要注意年级特点。在低中年级,重要的是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在高年级要写得美观,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行款。崔峦老师提出:“高年级写字教学要加入对学生写连笔字的练习。”在高年级的写字训练中,不仅仅是写单字、单词,还要写一句话、几句话、整段话,这些都要进入写字教学的视野。

写字教学还要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要只注重示范、注重评价,追求写字的“热闹”,还要真的让学生静下来,做到“心摹手追”。练字经历告诉我们,要提高写字水平,主要就两个字:临摹。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沉静下来,不断地临摹、试写、对照、调整和体悟。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了解其特性,把握其规律,还需要删繁就简的思维和以简驭繁的智慧。渐次地,我们就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简单的复杂”,即环节简单、方法简单、过程简单,但学生语言的提升、思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却不“简单”。如果我们常常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能力避“简单的简单”“复杂的简单”和“复杂的复杂”等教学之弊,让语文教学扎实高效,学生语言基强本固。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基础教育中之基础。

(吴福雷,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本刊编委)

猜你喜欢

监生写字语言
我学写字
语言是刀
学写字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