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2016-10-16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523321冯远衍王焕女邹雪芬李慧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指征康复训练下肢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523321)冯远衍 王焕女 邹雪芬 李慧慧

剖宫产是一种剖开腹壁、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外科手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异常分娩的重要方法,挽救了成千上万母婴的生命。我国剖宫产术执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位,近十年平均剖宫产率高达50%~60%,其中约50%是不必要的[1]。剖宫产术指征较复杂,择期剖宫产绝大多数有高危指征,如子痫前期重度、骨盆狭窄、胎盘早剥等,难产所致剖宫产也常出现滞产等产程异常,产妇长时间保持一个卧位,极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害极大,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美国一项尸检报告显示约有72%死者伴有DVT,DVT可继发肺栓塞、脑血栓等症[2]。对于剖宫产术女性而言,DVT常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密切相关,DVT不仅威胁女性生命健康,还影响新生儿妊娠结局,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出现DVT的产妇还常在产后出血行动障碍、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早吸乳、抚触等一系列有益的新生儿护理措施执行,增加新生儿腹泻等疾病发生风险,影响新生儿长远预后。过去,对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缺乏足够的重视,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干预,以降低DVT发生风险。本研究以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462例在我院择期剖宫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评价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下肢DVT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开展的择期剖宫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择期剖宫产,非急诊;②有明确的择期剖宫产术指征,包括社会性指征以及病理性指征;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有原发性DVT;③不知情同意;④急诊;⑤危重症,无法开展护理干预。共纳入产妇462例,年龄22~44岁、平均(28.1±2.5)岁。初产325例,经产137例。有剖宫产术史245例。有不良孕产史56例。孕次1~5次,产次1~5次。麻醉风险等级:Ⅰ级427例、Ⅱ级25例。剖宫产术指征:瘢痕子宫210例、羊水过少72例、社会因素62例、胎盘早破先兆11例、脐绕颈10例、臀位不正5例、其它92例。根据拟定择期手术时间的顺序,将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31例,两组产妇年龄、麻醉风险等级、孕产史、剖宫产术指征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择期剖宫产术管理方法开展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2.1.1 拟定择期手术时:①进行有关择期剖宫产术知识宣教,包括手术必要性与安全性、术前需注意事项、手术麻醉情况以及可能获益与风险,使产妇及其家属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②带领产妇事前熟悉病房、手术室环境;③传授基本的自我管理方法,据不同指征,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

1.2.1.2 入院时手术前:①完善检查,调取择期剖宫产档案,开展相应的护理,落实胎心监护、查体;②术前均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包括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新生儿护理等;③术前再次完善相关检查。

1.2.1.3 分娩日:落实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新生儿处理等,落实切口护理、产后出血管理等。

1.2.1.4 手术后:①待产妇病情稳定后,进行专科教育,包括新生儿常见病鉴别与发现、新生儿护理基础知识、产后康复训练;②按需求以及前期护理落实情况,开展母乳喂养教育,选择性开展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抚触等专科护理;③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不断增强产妇自我护理、新生儿照料能力;④出院前,医嘱按时复查切口愈合情况,评价子宫复旧情况,发放温馨提示卡,主要为产褥期护理的内容。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下肢DVT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2.2.1 术前:①术前训练,进行适当的经穴肌群按摩,特别是有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胎盘早剥前期等并发症产妇,按摩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10~15min/次,3次/d,或揉法按摩足三里,1~3min/次;开展适量的功能锻炼,可配合分娩球开展,主要为肌肉收缩训练,深呼吸训练;②做好妊娠晚期自我保护,禁吸烟,预防下肢机械性因素,若出现外伤立即来院检查,避免长时间仰卧位,以减轻血管压迫,预防低血压综合征,禁用力起坐;③做好生活管理:穿宽松衣物,鞋带不宜系过紧,家中可穿拖鞋,注意防寒保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④做好饮食管理,若血液粘稠度较高,应清淡饮食,少食油腻,食用植物油,若卧床较久,可食乌鸡、红枣,适量食用,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⑤做好心理调节,积极与家人、朋友联系,愉悦自己心情,若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

1.2.2.2 围术期:①仍做好妊娠自我保护、体位管理,在择期手术前,避免长时间卧床、久站,以减轻腰腿疲劳;②选派1名护士引导,减轻产妇焦虑情绪,手术护士做好细节管理,特别注意防寒保暖;③做好麻醉管理,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用;④术中做好液体预热,术后苏醒期积极预防呕吐等不良反应。

1.2.2.3 术后:鼓励早期康复训练,仍以经穴肌群按摩为主,注意鉴别发现早期血栓形成表现,若有异常,及时停止按摩。

1.3 观察指标 择期手术拟定时至术后15日,下肢肿胀、疼痛发生例,若出现肿胀、疼痛,以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拟定择期手术时间至剖宫产术前双腿围增加长度,至出院前增加长度。

1.4 统计学处理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若服从正太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 结果

2.1 下肢症状与DVT诊断情况 观察组观察期内肿胀、疼痛、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腿围增加情况 对照组拟定择期手术时间至剖宫产术前双腿围增加长度(2.4±1.2)cm、至出院前增加长度(2.7±1.2)cm,高于观察组(1.4±0.5)cm、(1.5±0.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t=2.34,P<0.05)。

附表 观察组与对照组择期手术拟定时至术后15日下肢肿胀、疼痛、DVT发生例[n(%))]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发生机制较复杂,可能原因为:①产妇营养过剩,血液处于高脂血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②妊娠合并症,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可致血管损害;③产妇原发性血管病;④运动量减少,血管收缩能力下降;⑤长时间卧位导致血管损伤;⑥手术与麻醉刺激造成瘀血形成;⑦特殊的妊娠生理病理状态致血液流变学变化,如胎盘早剥可致凝血功能紊乱,诱发DVT、DIC。DVT风险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其中部分是可以控制预防的,为此医院在常规择期剖宫产护理路径基础上,增加术前训练、妊娠晚期自我保护、生活管理、饮食管理、心理调节等护理活动,围术期做好体位管理、心理支持、防寒保暖、麻醉管理、苏醒期管理,术后鼓励早期康复训练。术前护理中,按摩有助于促远端肢体血压回流,减轻血管损伤,按摩足三里、呼吸训练还可预防消化功能、运动功能障碍,减轻腹内压,形成压力梯度,促血液回流,康复训练可促肌肉泵运动,增加血流速度,饮食管理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心理支持可预防交感神经紊乱,预防血管舒缩功能下降。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围术期应激水平,减轻心脏负荷,预防血管损伤。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可有效预防DVT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观察期内下肢肿胀、疼痛、DVT发生率以及腿围增长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指征康复训练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