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6-10-15潘峰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

潘峰

【摘 要】 文章阐释了犯罪社会学的结构理论:社会解体理论、社会失范理论、青少年亚文化理论,从社会结构视角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强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指出,需要从社会制度、社区、学校三个层面,缓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结构理论

一、青少年犯罪现象

当代中国社会仍处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伴随着相应社会规范的缺席,为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提供了背景,青少年犯罪现象是其中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青少年作为犯罪行为的主体,是处在特定身心发展阶段的人群,其对象的特殊性,使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学术界对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界限存在诸多争议,但目前形成的共识是,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到25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并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1]

从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实际状况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与暴力化趋势比较明显,以14-25岁青少年的刑事犯罪为例,2014年,该年龄阶段青少年刑事犯罪总数达到249,576人,占刑事罪犯总数的21.1%,其中不满18岁青少年刑事犯罪人数达到50,415人,占14-28岁青少年的刑事犯罪人数的20.2%。[2]

在理论层面,多个学科,如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为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各种理论视角的解释。本文从犯罪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对青少年犯罪进行解释,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从社会结构视角认识青少年犯罪现象,以在实践层面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结构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结构理论,从宏观视角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结构理论涉及到社会解体理论、社会失范理论、青少年亚文化理论。

1、社会解体理論

社会解体理论首先涉及到对“社会解体”这一概念的理解。1920年,社会学家托马斯与兹纳涅茨基,研究欧洲与美国的波兰移民问题,较早地提出社会解体的概念,认为社会解体是指现存的社会规范对群体成员影响减弱的状态,意味着传统社会控制的瓦解。[3]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社会学家帕克、伯吉斯等人,他们集中关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如犯罪问题。在他们看来,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过度增长,导致社会解体的速度超过社会重组的速度,城市发展成为病态过程。城市社会解体的后果体现在,人口流动加速以及异质性增加,传统社区和邻里逐渐瓦解,道德秩序日益解体,社区、家庭的控制力减弱,难以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发生,“在城市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对地方的依恋感被破坏了,初级群体中原有的抑制作用和道德训诫被削弱了,大城市的不良行为和犯罪现象有所增加”。[4]另外,他们强调城市生态环境,如区位,对城市犯罪的影响。他们观察到,城市犯罪率随着不同的城市区位而变化,与城市区位的生态特征相关。相对而言,在中心城区,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更难施加有效的社会控制,犯罪率较高。

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社会学家克利福德·肖和亨利·麦凯收集了1900-1933年期间芝加哥少年法庭的56000多份个案记录,对芝加哥地区的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研究。他们提出“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集中发生在城市中心区,而这些聚居区特征,如拥挤、流动率高、贫穷、种族、家庭破裂等,阻碍社区组织的形成,使社区控制失效,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另外,聚居区中,青少年接触到犯罪的生活方式,这些犯罪的价值观与传统的社区道德互相竞争,并占据主导地位,为青少年接受和默认,导致青少年自发地加入犯罪团伙和帮派,从事犯罪活动。[5]

社会解体理论强调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背景,集中体现在社区层面。社区的结构特征,如高流动率、贫穷、拥挤、人群的异质性、社会孤立等,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另外,社会解体意味着社区、邻里、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功能失调,阻碍居民形成较强的社会关系,减弱了社会规范对青少年的约束力,难以对青少年施加有效的社会控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失范”一词,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最早在《社会分工论》提出,描述了道德规范缺失和社会秩序紊乱的状态。相对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言,“失范”被理解为社会病态现象。

默顿是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组成是文化目标与制度规范,文化目标确定的目标、意图为个体行动提供了合法性,而制度规范限定了个体社会成员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问题在于,两者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独立发挥作用,彼此分离。在这里,默顿将“失范”界定为社会结构中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紧张状态。

默顿的分析并未停留在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社会失范状态下不同个体的行为反应。在他看来,个体会在两个层面做出反应,一方面,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竭力获取未经合法化的有效手段;或者个体在夸张化的文化目标中,逐渐失掉对制度规范的支持。为此,默顿构建了个体越轨行为的类型学,处在社会失范状态的个人有五种适应的方式:“顺从”、“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6]

“+”代表“接受”、“-”代表着“拒绝”,“±”则意味着“拒绝现存价值,以新的价值取代”

来源:默顿:《社会结构与社会理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在五种类型中,“革新”、“反叛”与青少年犯罪较为密切。由于社会制度提供实现目标的手段相对匮乏,青少年接受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的青少年,较难通过合法途径兑现自己的“实际目标”,会采用制度外的非法手段,回应社会结构的紧张状态,增加了其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紧张状态,意味着特定社会的结构性特征,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个体在失范状态下的行为反应。

3、青少年亚文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帮派成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焦点,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在群体背景下,受到同伴或帮派成员等影响。同时,他们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阶层因素,发现犯罪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底层男性,这些青少年社会地位较低,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在这个意义上,青少年犯罪,是与青少年生活的底层文化及帮派文化紧密联系的,而这两种文化,是处在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类型,这些理论也被称之为青少年亚文化理论。社会学家科恩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理论。

科恩在《青少年犯罪者:帮派文化》一书中,论述了他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在主流文化下,底层青少年的社会地位受挫。处在社会底层的青少年,在其生活圈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他们进入学校,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如学业成绩、守时、个人责任、自我控制、非暴力行为等,与这些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形成较大反差,甚至产生冲突。其结果是,这些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及行为并不符合学校期待,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遭遇挫折,自尊感丧失,受排斥感增强。

第二,青少年通过“反向作用”,形成帮派亚文化,适应社会排斥。出身社会底层的青少年在学校中,面对学业及行为上的重复性受挫,形成集体性的反应。为获得补偿性的安慰和成功,他們排斥并对抗主流的价值观念,结成帮派,进行犯罪行为,并在犯罪活动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帮派亚文化,提供给成员身份和价值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适应主流社会的排斥。[7]

科恩的理论指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来源——学校系统中青少年的社会地位缺失和挫败感,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特有的动机与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科恩的理论延续并拓展了社会解体论和社会失范理论,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解体的结果,是与社会底层的剥夺、非正式社会控制的缺乏等分不开的,社会解体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亚文化的发展。

三、结论与讨论

结构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理论,分析青少年犯罪结构性因素,如社会制度、社区环境、文化等,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社会解体理论将传统社区的瓦解作为分析重点,强调社区的结构特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社会失范理论则强调,由于社会结构的紧张状态,社会制度提供有限的合法途径,犯罪成为青少年的行为适应模式之一;在青少年亚文化理论那里,青少年为适应主流社会的排斥,建立犯罪亚文化群体,对主流社会价值进行革新,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文化越轨”。

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理论,为实践层次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提供有效的思路。在宏观社会制度层面,社会通过制度及政策的调整,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的格局,倾向于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少年,保障其公平的竞争机会,营造平等的制度氛围,为青少年设定多元的、合理的价值目标,扩大成员实现目标的机会,增加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在社区层次,良好的社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及文化环境,如邻里关系的改善、非正式社会网络的营造、社区文化的凝聚,有利于形成对青少年的非正式约束,预防青少年犯罪;最后,在学校层次,学校通过教学及各项活动,向青少年传递积极的主流价值观,维持与正常的同伴交往,减少并排除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教育,不应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就的唯一标准,而应倡导更加多元的学业成功标准,缓解竞争压力,防止挫折感而导致的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 石艳芳.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1.4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750.

[3] 刘易斯·A·科塞.社会思想名家[M].石人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76.

[4] 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宋俊岭、郑也夫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

[5][7]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449,487.

[6]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33.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论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犯罪的策略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研究
找寻犯罪根源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