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单元联系?升华历史思维

2016-10-15吕军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吕军

【摘 要】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特点,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的导入为例,探讨了挖掘单元之间的联系,主张加强学习内容整合,形成整体史观,从宏观联系层面导入新课,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全局历史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了历史教学高度。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近代中国经济;教学方法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编年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虽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有明显弊端。一是新教材把古今中外历史史实按模块专题体例混编,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不连续,忽略了历史史实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得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造成时序上的混乱。二是新教材割裂了历史史实的整体性,造成教学内容既分散又重叠。新教材过分强调了三个模块的区别,同一历史事件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模块中叙述其相关内容,人为割裂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史实时序上的纵向联系和彼此间的横向联系,既不利于学生集中掌握历史史实的全貌,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历史,又造成教学内容的分散零碎和叙述上的重叠。三是新教材弱化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学起来感觉很突兀,增加了学习难度。学习过程应该是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的,前后知识间有一定内在联系,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可能就是另一事件的背景。而同一事件分模块专题叙述,彼此间跨度大,具有跳跃性,学生很难前后左右联系,既增加了学习难度,又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

鉴于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教材进行宏观上的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增舍,师生双方都必须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上下功夫。历史教材内容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原有的编排顺序和知识体系,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并形成新的学习内容体系的过程。这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挖掘单元联系,宏观整合教材内容,把通史和专题史结合起来,既形成了全局观,又更深入地理解掌握了教材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和学习方法,具体史实、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基础知识由学生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教学,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容易纲目明确,形成清晰的脉络。这一对教材内容再加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和各种能力的生成过程,也就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落到了实处,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内容事半功倍。整合教材还使复习课的角度和内容有别于新授课,可以有效避免雷同与简单重复,可以产生对学生的“新异刺激”,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例如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挖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第三单元之间的宏观联系进行整合设计:

问题一(引导学生看第一单元标题并思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是怎样的?古代中国自然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怎样?(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幻灯片展示参考答案:

古代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农立国。

自然经济特点:生产模式——小农经济

生产分工——男耕女织

经济结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自给自足

社会关系——分散、保守、封闭

技术管理——精耕细作

与世界关系:闭关锁国,与世界孤立隔绝。

回顾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三单元“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这一问题:什么叫“解体”?其表现是什么?其“逐渐解体”有何影响?

问题二(引导学生看第二单元标题并思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里有哪两类国家?地位和国际分工有何不同?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幻灯片展示参考答案:

两类国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侵略、掠夺,生产倾销工业品。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附庸、被侵略,生产提供原料。

对中国:遭侵略(如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附庸,但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交流;促使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如洋务运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温习以上问题,是为了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相联系、比较,形成整体史观,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史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学习方法,形成大思维、大视野,使他们胸有全局。

问题三(引导学生看第三单元标题、浏览第9课内容并思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幻灯片展示参考答案:

变化: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趋势增强;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附庸;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发展。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促使中国保守、落后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向开放、文明的近代化方向发展。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具体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针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挖掘单元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宏观整合,既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使课堂教学有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形成整体史观,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 翁涛.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教学设计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 汪令其.基于“目标引领”的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02.78.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历史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