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军司考论
2016-10-15刘军
刘 军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
北魏军司考论
刘军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
北魏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前已设置军司,孝文帝以后军司的设置成为常态。北魏的军司有四种类型:一是领兵行台常设的军司,二是为节制方镇而设置的军司,三是为讨伐军配置的军司,四是皇帝行在和权臣霸府偶尔设置的军司。其任职特点有五:军司不经吏部常规铨叙,而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委任;明确划分军司管辖的区域,使之与“道”紧密结合;作为监察主客体的军司和主官之间保持一定的职级位差;军司同时兼带其它职衔;军司全面介入作战的决策指挥与实施。家世门第、仕宦履历和品学素养是北魏选任军司着重考核的要素。部分军司卸任后可获准保留本职或由朝廷另授与其本职相当的职衔,通常另有委用,朝廷也多在战后提升军司的品阶,以资鼓励。军司是北魏监军系统的核心职位,其组织运作情况反映了北魏军事监察体制的一般原则。
北魏军事监察军司中央集权
公元386年至534年,塞北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其政权的稳固既依赖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得益于其独具时代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军事监察体制,对于该体制中的核心职务——军司,目前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仅见陶新华《北朝的军事监察官——监军、军司》(《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和刘军《论北魏对出镇宗室的监控措施》(《山西师大学报》2013年第1期)二文。本文试对北魏军司的出现、职位类型、任职特点、选任标准和迁转途径等内容进行考察,以期深化对北魏军司特征的认识,探究北魏军事监察体制的运作情况,推动北魏军事制度研究的深入。
一、军司的设置
就现有资料来看,唐代杜佑首先把军司设定在监军的概念范畴。《通典》卷29《职官·武官下》载:“初,隗嚣军中尝置军师。至魏武帝,又置师官四人。晋避景帝讳,改为军司。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所以节量诸宜,亦监军之职也。”*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04页。由此可知,军司的前身是作为军队参谋的军师。对此,日本学者石井仁《军师考》也指出:“皇帝把军师从名士就任的特设参谋的地位降到地方派遣军监军的地位。”*[日]野田俊昭:《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0期。军司是晋代常设的监军,以晋制为蓝本的十六国诸政权对此原样摹仿。例如,《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载,前凉将军掌据抵御前秦,与军司席仂俱殒。*房玄龄等:《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98页。本文所引《晋书》均是中华书局1974年版本,后文不再一一标注。《魏书》卷52《赵逸传》载:“逸好学夙成,仕姚兴,历中书侍郎,为兴将齐难军司,征赫连屈丐。”*魏收:《魏书》卷52《赵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45页。本文所引《魏书》均是中华书局1974年版本,后文不再一一标注。可见,前凉、后秦均设置了军司。北魏亦不例外,设置军司以监军。目前最早记载北魏军司的文献是《魏书》卷53《李孝伯传附李祥传》,其载:“时南土未宾,世祖亲驾,遣尚书韩元兴率众出青州,以祥为军司。”*魏收:《魏书》卷53《李孝伯传附李祥传》,第1174页。此事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由此推测,北魏应在此之前已经设置了军司。但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军司一词湮没无闻,或为史籍缺漏,或为其它职务所替代,实情不得而知。
北魏军司的设置成为常态是在孝文帝以后,笔者所查到的36个任职军司的事例中,有35个汇集于这一时间段。其中宣武朝15个,任职者分别是贾思伯、李焕、苟金养、赵炽、羊灵引、邓羡、薛凤子、羊祉、刁整、薛怀吉(连续4次)、卢同、毕祖朽;孝明朝11个,任职者分别是傅竖眼、源子恭、崔孝芬、毕闻慰、杜颙、崔楷、淳于诞、辛纂、羊深、张普惠、崔钟;孝庄朝3个,任职者分别是李琰之、邢逊、崔光韶;孝武朝6个,任职者分别是高隆之、羊深、史宁、阳休之、元玄、乙弗朗。*上述事例分见相关人物本传:《魏书》卷72,第1613页;卷36,第844页;卷36,第844页;卷19中,第487页;卷19下,第497页;卷24,第637页;卷42,第944页;卷89,第1923页;卷38,第872页;卷61(连续4次),第1357—1358页;卷76,第1681页;卷61,第1362页;卷70,第1558页;卷41,第935页;卷57,第1267页;卷61,第1364页;卷45,第1020页;卷56,第1255页;卷71,第1593页;卷77,第1699页;卷77,第1703页;卷78,第1741页;《北齐书》(均是中华书局1972年版本,后文不再一一标注)卷24,第346页;《魏书》卷82,第1797页;卷65,第1448页;卷66,第1482页;卷11,第285页;卷77,第1705页;《周书》(均是中华书局1971年版本,后文不再一一标注)卷28,第465页;《北齐书》卷42,第561页;《北史》(均是中华书局1974年版本,后文不再一一标注)卷6,第223页;卷49,第1810页。北魏常设军司一职,应该是孝文帝汉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此后,军司成为北魏军事指挥系统的重要一环。《魏书》卷76《卢同传》载卢同奏表:“臣伏思黄素勋簿,政可粗止奸伪,然在军虚诈,犹未可尽。请自今在军阅簿之日,行台、军司、监军、都督各明立文按,处处记之。”*魏收:《魏书》卷76《卢同传》,第1683页。所举各级军事主官,军司赫然在列。北魏常设的军司为人所熟知,以至于当时豪强叛乱时常借此名号来约束部众。《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上·京兆王子推传附遥传》载:“时冀州沙门法庆既为祆幻,遂说勃海人李归伯,归伯合家从之,招率乡人,推法庆为主。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魏收:《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上·京兆王子推传附遥传》,第445页。总之,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取法晋制,以军司监军,且军司的地位得到稳步提升,兼具统帅副贰的身份,便于履行职权。*陶新华:《北朝的军事监察官——监军、军司》,《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
二、军司的类型
北魏军司既然承担军事监察之责,就要根据具体形势,进驻相应的军事单位。遍检史料,在北魏受军司督责的作战单位有五:领兵行台、讨伐军、方镇、皇帝行在和权臣霸府。这些单位都是当时北魏朝廷镇抚、征剿四方的主体力量,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军事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密掌控。按照监督客体的差异,可以将北魏的军司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领兵行台常设的军司。所谓行台,即国家中枢机关尚书省派驻地方的临时性权力机构,可代表朝廷随机处置方镇事务。行台类别有三:皇帝出征、巡行的行台,作为中央使者的行台和统军、监军的行台。*牟发松:《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1年第11辑。其中,统军行台担负独立方向的战略战役任务,是最高级别的作战单位,为其派遣军司势在必行。如《魏书》卷57《崔挺传附崔孝芬传》载:“荆州刺史李神俊为萧衍遣将攻围,诏加孝芬通直散骑常侍,以将军为荆州刺史,兼尚书南道行台,领军司,率诸将以援神俊。”*魏收:《魏书》卷57《崔挺传附崔孝芬传》,第1267页。同书卷56《崔辩传附崔楷传》载:“孝昌初,加楷持节、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兼尚书北道行台,寻转军司。”*魏收:《魏书》56《崔辩传附崔楷传》,第1255页。同书卷71《淳于诞传》载:“正光中,秦陇反叛,诏诞为西南道军司、假冠军将军、别将,从子午南出斜谷趣建安,与行台魏子建共参经略。”*魏收:《魏书》卷71《淳于诞传》,第1593页。同书卷77《羊深传》载:“(宿勤明达反叛)北海王颢为都督、行台讨之,以深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行台左丞、军司。”*魏收:《魏书》卷77《羊深传》,第1703页。同书卷78《张普惠传》载:“(萧梁义州归降)诏普惠为持节、东道行台,摄军司赴援之。”*魏收:《魏书》卷78《张普惠传》,第1741页。《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亦载:“(行台贺拔)胜略樊、沔,又请为南道军司。”*李百药:《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第561页。另外,源子恭和杜颙本传虽未明言他们为行台军司,但据笔者所查,此二人的长官元琛、萧宝夤俱为行台,故一并计入。*分见《魏书》相关人物本传:卷20,第529页;卷9,第237页。值得注意的是,行台军司未必专任,行台长官亦可兼领该职,以聚拢权力、增强威势;行台军司还能兼领行台僚佐,这使其在参赞军务过程中能将监察权有效渗透到行台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强化监督力度。
二是为节制方镇而设置的军司。北魏方镇专指镇戍地方的州镇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都督区,战时常有军司设置于此。《魏书》卷36《李顺传附李焕传》载:“(李焕)除辅国将军、梁州刺史。时武兴氐杨集起举兵作逆……督别将石长乐、统军王祐等与军司苟金养俱讨之。”*魏收:《魏书》卷36《李顺传附李焕传》,第844页。同书卷19《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载:“(萧)衍征虏将军赵草屯于黄口,(扬州刺史)嵩遣军司赵炽等往讨之。”*魏收:《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第487页。同书卷19《景穆十二王下·南安王桢传附英传》载元英奏疏:“今豫州刺史司马悦已戒严垂迈,而东豫州刺史田益宗方拟守三关,请遣军司为之节度。”*魏收:《魏书》19《景穆十二王下·南安王桢传附英传》,第497页。同书卷89《酷吏·羊祉传》载:“(羊祉)持节为梁州军司,讨叛氐。”*魏收:《魏书》卷89《酷吏·羊祉传》,第1923页。同书卷77《辛雄传附辛纂传》载:“诏(辛纂)为荆州军司。”*魏收:《魏书》卷77《辛雄传附辛纂传》,第1699页。《周书》卷28《史宁传》载:“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令狐德棻:《周书》卷28《史宁传》,第465页。另外,北魏的贾思伯、薛怀吉、崔钟、崔光韶、羊深、元玄等人亦是各州镇之军司。*这五人分隶扬州刺史元澄、徐州刺史卢昶、青州刺史元欣、兖州刺史樊子鹄、豫州刺史斛斯元寿,长官本职分见相关人物本传:《魏书》卷19中,第470页;卷47,第1057页;卷66,第1482页;卷80,第1779页;《北史》卷6,第223页。当然,方镇军司并非常设,通常当该地区发生战事时,朝廷才会于此设置军司。
三是为讨伐军配置的军司。发生大规模战事、情况紧急时,北魏常委大都督、征讨都督及统军、都将领兵应对,其指挥作战由军司全程督导,正史往往省略军司所属讨伐军主官的全职,现据相关纪传予以补齐:军司李焕配属禁军统军杨大眼、奚康生;军司邓羡、薛凤子配属征义阳诸军事元英;军司刁整配属武卫将军、都督杨大眼;军司薛怀吉先后配属都督东讨诸军事邢峦、都督冀州诸军事元英、都督南征诸军事元英;军司卢同配属都督南征诸军事元英;军司毕祖朽配属安南将军王志;军司傅竖眼配属都督诸军事崔亮;军司毕闻慰配属都督元鉴;军司李琰之配属前军都督元天穆;军司邢逊配属东道都督郑先护。*《魏书》所载诸军司配属长官之全职,杨大眼见卷73,第1634页;元英见卷19下,第498页;邢峦见卷65,第1443页;王志、元鉴见卷61,第1362页;崔亮见卷66,第1478页;元天穆见卷14,第355页;郑先护见卷56,第1247页。军司所配属的这些将领都是讨伐军统帅。笔者还发现,同一军营可设数位军司,实行多重监督,如元英征义阳军有军司邓羡和薛凤子,南征军有军司薛怀吉和卢同,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概与北魏宣武帝强化皇权、制衡宗室近属的施政方略有关。*刘军:《论北魏元珍墓志的史料价值》,《阅江学刊》2015年第1期。
四是皇帝行在和权臣霸府偶尔设置的军司。北魏皇帝出征巡行,军司奉旨执行特殊使命。如前引太武帝南征,军司李祥随尚书韩元兴挺进青州督战。又如《北史》卷49《乙弗朗传》载:“及帝西入,诏朗为军司,先驱靖路。”*李延寿:《北史》卷49《乙弗朗传》,第1810页。意即军司乙弗朗领命统率前军开道。北魏末叶,权相擅政,霸府成为朝廷之外实际的权力中心,军司居中担负协调联络的任务。《魏书》卷11《孝武帝纪》载:“诏侍中、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高隆之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兼尚书左仆射、北道行台,率步骑十万趋太行,会齐献武王。隆之解行台,仍为大丞相军司。”*魏收:《魏书》卷11《孝武帝纪》,第284页。实际上,当时皇权旁落,霸府军司多为权臣党羽,无法发挥督责功效,徒具形式而已。皇帝行在和权臣霸府偶尔设置的军司并不多见,其重要性明显不及前几种类型。
总括以上,北魏所设置的军司远比西晋完备、具体,它深入军事指挥系统内部,监督各级作战单位,充分保障军事行动高效稳妥展开,而且,军司的类型灵活多变,其能被重叠配置于各镇抚、征伐单位,以适应复杂局势,如前举军司源子恭总摄行台、刺史和征讨都督三府,羊祉兼顾刺史、征讨都督两府,杜颙并跨行台和征讨都督两府。
三、军司的任职特点
北魏的军司不是朝廷人事部门定额编制的正式品官,孝文帝官制改革期间制定的前、后《职员令》也没有将其列入规定的品级序列中,它属于皇帝应付紧急事态而临时差遣的“使职”,故其任职呈现出与普通朝官截然不同的特点。
第一,北魏军司不经吏部常规铨叙,而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委文书任。如《羊祉墓志》载:“诏公持节为军司,驰□戎轩。”*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79页。“诏某人为军司”几乎成为皇帝委任军司的固定范式,类似的表述不绝史乘,《魏书》卷36《李顺传附李焕传》载:“诏焕以本官为军司。”*魏收:《魏书》卷36《李顺传附李焕传》,第844页。同书卷38《刁雍传附刁整传》载:“诏整持节为(杨)大眼军司。”*魏收:《魏书》卷38《刁雍传附刁整传》,第872页。同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载:“诏怀吉以本任为(邢)峦军司……诏怀吉为(元)英军司……诏怀吉为(卢)昶军司。”*魏收:《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第1357页。同书卷76《卢同传》载:“诏同为军司。”*魏收:《魏书》卷76《卢同传》,第1681页。同书卷41《源贺传附源子恭传》载:“诏子恭持节为都督、河间王琛军司。”*魏收:《魏书》卷41《源贺传附源子恭传》,第935页。同书卷71《淳于诞传》载:“诏诞为西南道军司。”*魏收:《魏书》71《淳于诞传》,第1593页。《北史》卷49《乙弗朗传》亦载:“诏朗为军司。”*李延寿:《北史》卷49《乙弗朗传》,第1810页。皇帝直接下诏委任军司,赋予其钦差特使的身份,这种任命方式绕过了一般繁琐的官吏选任程序而径直解决问题,足见皇帝把持军权的力度。北魏后期偶尔也有将领“启请”军司的特例,《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载:“(贺拔)胜略樊、沔,又请为南道军司。”“启请”介于长官辟除和中央选任之间,最终决断权虽在中央,但也要充分尊重长官意愿。*刘军:《试释北邙元魏墓志中的辟除制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这与当时皇权衰落、方镇割据的局面有关。但在正常形势下,军司的任免权还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第二,北魏明确划分军司管辖的区域,使之与“道”紧密结合。北魏后期的“道”是为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规定的活动范围,随着州刺史和都督诸州军事兼任行台常态化,道的设置渐趋稳固。*张鹤泉:《北魏后期的“道”考略》,《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既然军司常驻行台、方镇和征讨军,便与道间接地建立起联系,产生“某道军司”的专有称谓。东道军司见《魏书》卷65《邢峦传附邢逊传》:“(邢逊)除辅国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东道军司。”*魏收:《魏书》卷65《邢峦传附邢逊传》,第1448页。同书卷66《崔亮传附崔光韶传》:“(崔光韶)寻为东道军司。”*魏收:《魏书》卷66《崔亮传附崔光韶传》,第1482页。同书卷77《羊深传》:“以深兼御史中尉、东道军司。”*魏收:《魏书》卷77《羊深传》,第1705页。北道军司见《魏书》卷82《李琰之传》:“以琰之兼御史中尉,为北道军司。”*魏收:《魏书》卷82《李琰之传》,第1797页。南道军司见《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胜经略樊、沔,又请为南道军司。”*李百药:《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第561页。西南道军司见《魏书》卷71《淳于诞传》:“诏诞为西南道军司。”*魏收:《魏书》卷71《淳于诞传》,第1593页。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军司可能同为某道军司,但其实际监督的地域却是大相径庭,如同为东道军司,邢逊、崔光韶和羊深分驻濮阳、青州和兖州,三地相距甚远。用“道”规划军司的责任区,便于理顺统属关系,提高其工作效率。
第三,作为监察主客体的军司和主官之间保持一定的职级位差,确保监督有效实施。古代权谋之术讲究以卑临尊,顾炎武《日知录》卷9称颂西汉刺史为“百代不易之良法”,论曰:“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28页。此举意在制造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心理隔阂,以防出现彼此间拉拢作弊的现象。北魏军司本职与主官的品级,同样存在明显的差距,依据史料统计如下:军司李祥为五品中书博士,主官韩元兴为二品尚书;军司贾思伯为三品辅国将军,主官元澄为一品王爵;军司邓羡为五品太守,主官元英为二品镇南将军;军司薛凤子为六品治书侍御史,主官元英为二品镇南将军;军司羊祉为四品左军将军,主官杨椿为三品冠军将军;军司刁整为六品尚书郎中,主官杨大眼为三品平南将军;军司薛怀吉为四品太守,主官邢峦为三品安东将军;军司薛怀吉为三品征虏将军,主官元英为一品王爵;军司毕祖朽为三品龙骧将军,主官王志为三品安南将军;军司傅竖眼为三品征虏将军,主官崔亮为二品镇南将军;军司源子恭为三品冠军将军,主官元琛为一品王爵;军司毕闻慰为三品平东将军,主官元鉴为一品王爵;军司杜颙为四品谏议大夫,主官萧宝夤为一品开国公爵;军司羊深为四品右军将军,主官元颢为一品王爵;军司李琰之为三品太常卿,主官元天穆为一品王爵;军司高隆之为一品仪同三司,主官高欢为一品丞相;军司羊深为一品车骑大将军,主官樊子鹄为一品开国公爵;军司史宁为二品征东将军,主官贺拔胜为一品仪同三司。*官职品级详见《魏书》卷113《官氏志》,除李祥适用太和十七年(493年)前《职员令》外,余下皆适用太和廿三年(499年)后《职员令》。北魏官品朝班有正从上下之分,此处忽略不计,只算数级。可见,北魏军司的品级普遍低于相对应的主官的品级,他们之间的品级位差均值接近二级,可换算为四阶。西汉六百石刺史纠举二千石守相,位差亦约四等,可见这个品级量差应是古人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摸索出的最佳值。不过,越到王朝晚期,二者的间距越小,甚至持平,这是因为地方势力坐大,管控能力式微的朝廷只能单靠加重监察者的威权予以镇抚。
第四,北魏军司同时兼带其它职衔。首先,军司可以持节。贾思伯、薛凤子、羊祉、刁整、傅竖眼、源子恭、羊深、张普惠皆持节督军。*分见《魏书》相关人物本传:卷72,第1613页;卷42,第944页;卷89,第1923页;卷38,第872页;卷70,第1558页;卷41,第935页;卷77,第1703页;卷78,第1741页。北魏持节制度摹仿西晋,《晋书》卷24《职官志》载:“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房玄龄等:《晋书》卷24《职官志》,第729页。军司持节即获得军事裁判权,可于阵前便宜行事;军司之所以不被授予使持节,则是防止其滥用职权,肆意干扰民政。其次,军司特加文武散官。文散官有黄门散骑,如军司毕祖朽兼给事黄门侍郎,军司崔孝芬、羊深、邢逊除通直散骑常侍,*分见《魏书》相关人物本传:卷61,第1362页;卷57,第1267页;卷77,第1703页;卷65,第1448页。这样便能凭借近信侍臣的身份密奏军务。武散官为将军军号,如军司崔孝芬为龙骧将军,军司淳于诞为冠军将军,军司辛纂、邢逊为辅国将军,*分见《魏书》相关人物本传:卷57,第1267页;卷71,第1593页;卷77,第1699页;卷65,第1448页。这些都是三品以上的重号将军,督军顺理成章。再次,军司兼任御史中尉,其监察力度得以强化。御史督军由来许久,“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房玄龄等:《晋书》卷24《职官志》,第729页。北魏继承传统,如军司李琰之和羊深俱为御史中尉。*分见《魏书》相关人物本传:卷82,第1797页;卷77,第1705页。此职执掌宪台,是王朝最高监察官员,其充任军司足以震慑全军。复次,军司代理行台官佐。北魏末期,为统筹指挥战事、扭转各种危局,朝廷常授予行台长官全权,使之与军司合并,如当时的东道行台张普惠和南道行台崔孝芬均摄军司。*分见《魏书》相关人物本传:卷78,第1741页;卷57,第1267页。军司亦可担任行台僚佐,过问行台事务,如羊深便身兼军司和行台左丞。*魏收:《魏书》卷77《羊深传》,第1703页。最后,军司暂代地方长官,可加强中央对要地的管治。如军司李焕行扬州事,军司崔孝芬代荆州刺史,军司杜颙行岐州事,军司淳于诞代华阳郡、巴州刺史。*分见《魏书》相关人物本传:卷36,第844页;卷57,第1267页;卷45,第1020页;卷71,第1593页。根据战区态势,以上五类职衔相互组合搭配,被协同授予军司,这是巩固军司监察权的辅助措施。
第五,北魏军司全面介入作战的决策指挥与实施,监察战争各环节。军司除监军身份外,还是前敌统帅机关的核心成员,谋划军机、领兵征伐责无旁贷。《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载:“萧衍遣将寇陷郢州之三关,诏(元)英南讨,怀吉仍为军司。以义阳危急,令怀吉驰驿先赴。……怀吉与郢州刺史娄悦督厉将士,且守且战,卒全义阳。”*魏收:《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第1358页。同书卷71《淳于诞传》载,西南道军司淳于诞“与行台魏子建共参经略,时(萧)衍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将樊文炽、萧世澄等率众数万围小剑戍,益州刺史邴虬令子达拒之。因转营,为文炽所掩,统军胡小虎、崔珍宝并见俘执。子建遣诞助讨之”。*魏收:《魏书》卷71《淳于诞传》,第1593页。同书卷77《辛雄传附辛纂传》载,荆州军司辛纂“善抚将士,人多用命,贼甚惮之。会肃宗崩讳至,咸以对敌,欲秘凶问。纂曰:‘安危在人,岂关是也。’遂发丧号哭,三军缟素。还入州城,申以盟约。寻为(曹)义宗所围,相率固守”。*魏收:《魏书》卷77《辛雄传附辛纂传》,第1699页。军司通过参与战争的筹划与实施而掌握相关的详细信息,可随时奏报朝廷。《北齐书》卷24《杜弼传》载:“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他境叛兵,并来攻劫,欲与同去。弼率所领亲兵格斗,终莫肯从,遂得俱达军所。军司崔钟以状上闻。”*李百药:《北齐书》卷24《杜弼传》,第346页。《北史》卷6《齐本纪上》载:“贾显智率豫州刺史斛斯元寿伐蔡俊。神武使窦泰与左箱大都督莫多娄贷文逆显智,韩贤逆暹。元寿军降泰。贷文与显智遇于长寿津,显智阴约降,引军退。军司元玄觉之,驰还请益师。”*李延寿:《北史》6《齐本纪上》,第223页。可见,军司借帮办军务收督责之效是北魏军事监察体制运行的独特机理。
四、军司的选任标准
北魏军司责任艰巨,关乎国运,朝廷甚重人选。通过对前述36个军司任职事例的细致梳理,可知家世门第、仕宦履历和品学素养是选任军司需要着重考核的因素。应该说,北魏朝廷选任军司的标准高于选任普通官员的标准,这与军司的特殊使命休戚相关。
首先,军司多出身名门望族。众所周知,门阀士族是六朝的统治阶层和主导力量,制约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与社会意识。*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士族既然操纵政权,军司无疑从中产生。据笔者所查,仅军司张普惠起自寒微,余下军司俱为名族子弟:崔光韶、崔钟出自清河崔氏,卢同出自范阳卢氏,李祥、李焕出自赵郡李氏,李琰之出自陇西李氏,崔楷、崔孝芬出自博陵崔氏,此为“四海大姓”,即汉人最高的门第;刁整出自勃海刁氏,高隆之出自勃海高氏,邢逊出自河间邢氏,阳休之出自北平阳氏,杜颙出自京兆杜氏,辛纂出自陇西辛氏,薛凤子、薛怀吉出自河东薛氏,羊灵引、羊祉、羊深出自太山羊氏,贾思伯为青齐高门,史宁为梁州望族,此为等第稍逊的“州郡著姓”;元玄、源子恭出自拓跋皇室,贵为代人*文中所谓的“代人”,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囊括塞外各种归附势力形成的政治大同盟,因其入塞后盘踞古称代地的桑乾盆地,故而得名代人。代人构成了北魏王朝的国人集团,是其政权的基石。孝文帝定姓族,代人诸部依据功绩阀阅位列代北虏姓。参见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年,第53页。虏姓之首;苟金养、乙弗朗为代人著姓;赵炽、邓羡、毕祖朽、毕闻慰、傅竖眼、淳于诞以恩幸或宾客的名目跻身代人姓族。一般而言,担任军司的一些士族子弟,其素质并不低,如陈寅恪所言,中古学术重心由官学移入私门,大族在素质培养方面往往更具优势,*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0页。且上流社交积攒的宽广人脉也能使这些出自名门望族的军司在军界如鱼得水。
其次,严格依据仕宦履历挑选军司。有如下三类经历者可被优先选任为军司:一是担任过中书、秘书和集书三省侍从文官。曾供职中书省的军司有中书博士李祥,中书侍郎贾思伯、毕祖朽、李琰之;曾供职秘书省的军司有秘书监李琰之,秘书郎崔光韶;曾供职集书省的军司有散骑侍郎毕祖朽,员外散骑侍郎崔楷、阳休之,中散大夫毕闻慰,谏议大夫杜颙。二是担任过禁卫武官。以下军司曾为禁卫武官:直寝羊灵引、薛怀吉,统军羊祉,直阁将军史宁,阁内大都督乙弗朗,羽林监淳于诞、张普惠,步兵校尉、左中郎将傅竖眼,越骑校尉辛纂。三是担任过督察御史。以下军司曾有此经历:李焕、羊灵引、薛凤子、毕祖朽、源子恭担任过治书侍御史,邓羡、阳休之担任过侍御史,高隆之、羊深担任过御史中尉。在笔者所知的军司之中,总计75%的军司有上述履历,说明皇帝为确保军司在政治上可靠,常依赖禁省及宪台官员来督军。同时,军司候选人还需具备一定的品级,按北魏太和廿三年(499年)颁行的后《职员令》,本职为一品的军司有高隆之、羊深,二品有史宁,三品有贾思伯、薛怀吉、毕祖朽、傅竖眼、源子恭、崔孝芬、毕闻慰、崔楷、李琰之、邢逊,四品有邓羡、羊祉、薛怀吉、杜颙、辛纂、羊深,五品有李祥、李焕、张普惠、崔光韶,六品有薛凤子、刁整、淳于诞。就现有情况推断,后《职员令》中的六品及其以上是军司入选的品级资格,而六品在北魏官品序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孝文帝厘定姓族、封授开国爵、参加释奠大典皆以六品为限。*刘军:《论北朝官品序列中的“五品”界线》,《史学集刊》2015年第3期。换言之,六品是迁都洛阳后的北魏朝甄别士族资格的“贵族线”,这项指标保证了军司具备前文提及的士族属性。
再次,北魏注重军司的品学素养。个人的学识、能力和品德直接决定军司监察工作的效果。知识是优良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军司不乏学问家,其中张普惠堪称翘楚,《魏书》卷78《张普惠传》载:“(张普惠)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克厉不息。及还乡里,就程玄讲习,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多所窥览,诸儒称之。”*魏收:《魏书》卷78《张普惠传》,第1727页。以知识渊博著称者还有李琰之,“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疑事多所访质。”*魏收:《魏书》卷82《李琰之传》,第1798页。再如阳休之“好学不倦,博综经史”。*李百药:《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第563页。有些军司专精某一术业,羊祉、羊灵引兄弟承袭刑名律法之家学,在军事审判领域驾轻就熟。以协赞案牍、文采见胜的军司层出不穷,毕祖朽“好为文咏”。*魏收:《魏书》卷61《毕众敬传附毕祖朽传》,第1362页。崔孝芬“早有才识,博学好文章”。*魏收:《魏书》卷57《崔挺传附崔孝芬传》,第1266页。羊深“好文章,兼长几案”。*魏收:《魏书》卷77《羊深传》,第1702页。北魏朝廷选任军司,通常青睐文士精英,没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实难胜任该职。军司责任重大,也需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干练之才。史宁就是这类难得的人才,《周书》卷28《史宁传》载:“(史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挥,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令狐德棻:《周书》卷28《史宁传》,第468页。崔孝芬同样精于谋划、处事干练,“长于剖判,甚有能名。”*魏收:《魏书》卷57《崔挺传附崔孝芬传》,第1266页。李焕、毕闻慰、杜颙、崔楷等军司也以干才闻名。北魏朝廷注重将实干之才选为军司,完全契合北人务实进取的风尚,也能在军事实践中收立竿见影之功效。军司能否称职还要看其道德品性,北魏选才采择社会舆论,军司声望显赫者如李祥“学传家业,乡党宗之”。*魏收:《魏书》卷53《李孝伯传附李祥传》,第1174页。贾思伯“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魏收:《魏书》卷72《贾思伯传》,第1613页。辛纂“温良雅正”,深得朝臣赏识。*魏收:《魏书》卷77《辛雄传附辛纂传》,第1698页。阳休之“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搢绅所爱重”。*李百药:《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第563页。军司职责特殊,对任职者的气质秉性也有要求。沉稳果敢、勇于承担是起码的条件,傅竖眼“沉毅壮烈……善于绥抚,南人多归之”。*魏收:《魏书》卷70《傅竖眼传》,第1557页。高隆之“深沉有志气”。*李百药:《北齐书》卷18《高隆之传》,第235页。军司还须清正耿直、秉公办事,邓羡“以明谨见知……以清勤著称”。*魏收:《魏书》卷24《邓渊传附邓羡传》,第637页。“(崔)楷性严烈,能摧挫豪强,故时人语曰:‘莫廌獬付崔楷。’”*魏收:《魏书》卷56《崔辩传附崔楷传》,第1253页。崔光韶“清直明断,民吏畏爱之”。*魏收:《魏书》卷66《崔亮传附崔光韶传》,第1482页。羊深“在公明断”。*魏收:《魏书》卷77《羊深传》,第1702页。襟怀坦荡、善于社交的品性素质也不容或缺,如薛怀吉“解达世事”,*魏收:《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第1357页。卢同“善于处世”,*魏收:《魏书》卷76《卢同传》,第1681页。毕祖朽“善与人交”。*魏收:《魏书》卷61《毕众敬传附毕祖朽传》,第1362页。总之,北魏选择出类拔萃的人才充任军司,能切实保障军事监察制度的高效运行,而这离不开世家大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北魏军司的选任取决于主宰时代的士族政治。
五、军司的迁转途径
北魏的军司是由朝官临时出任、非固定编制内的官职,其使命结束后就面临原有职务待遇的调整安排问题。此事关乎军司的切身利益,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甚至北魏整个军事监察制度的稳定性。北魏朝廷通盘考量轻重利害,为解除军司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军司的权益。
首先,部分军司可获准保留本职或由朝廷另授与其本职相当的职衔。《魏书》卷36《李顺传附李焕传》载:“景明初,迁司空从事中郎。萧宝卷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归附,诏焕以本官为军司。”*魏收:《魏书》卷36《李顺传附李焕传》,第844页。同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载:“正始初,(薛怀吉)为骠骑将军,后试守恒农郡。萧衍遣众入寇徐兖,安东邢峦讨之,诏怀吉以本任为峦军司。”*魏收:《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第1357页。同书卷77《羊深传》载,羊深原任尚书驾部郎,“正光末,北地人车金雀等帅羌胡反叛,高平贼宿勤明达寇豳夏诸州。北海王颢为都督、行台讨之,以深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行台左丞、军司,仍领郎中。”*魏收:《魏书》卷77《羊深传》,第1703页。《周书》卷28《史宁传》:“(史宁)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令狐德棻:《周书》卷28《史宁传》,第465页。一般来说,北魏官员担任使职,其原有职务应被自动撤销,以免离职后影响相应机关单位的正常运转。然而,个别军司衔命外出却还能保有本职,实属皇帝的格外恩典,来之不易,这也是朝廷为消除其后顾之忧而采取的特殊举措。当然,并非所有军司都能蒙此殊荣,更多情况下,军司奉命赴任后,其本职随之被解除, 通过另授散职予以补偿。
其次,军司卸任后通常另有委用。具体去向有三:一是在辖区内转任留守,处置善后事宜。如军司李祥“略地至于陈汝,淮北之民诣军降者七千余户,迁之于兖豫之南,置淮阳郡以抚之,拜祥为太守,加绥远将军”。*魏收:《魏书》卷53《李孝伯传附李祥传》,第1174页。军司源子恭随都督元琛讨伐秦益叛氐,“事平,仍行南秦州事。”*魏收:《魏书》卷41《源贺传附源子恭传》,第935页。军司崔楷镇压葛荣河北叛乱,“未几,分定相二州四郡置殷州,以楷为刺史,加后将军。”*魏收:《魏书》卷56《崔辩传附崔楷传》,第1255页。二是被调离战区,改镇它地。如扬州军司贾思伯、李焕卸任后调任河内太守,豫州军司羊灵引、卢同卸任后调任冀州军府长史,梁州军司羊祉卸任后调任鲁阳太守,东讨军司薛怀吉、南征军司傅竖眼卸任后调任益州刺史,徐州军司薛怀吉、西南道军司淳于诞卸任后调任梁州刺史,西道军司杜颙卸任后调任东荆州刺史,荆州军司史宁卸任后调任南郢州刺史,行在军司乙弗朗卸任后调任岐州刺史。*分见相关人物本传:《魏书》卷72,第1613页;卷36,第844页;《北史》卷39,第1434页;《魏书》卷76,第1681页;《羊祉墓志》;《魏书》卷61,第1357页;卷70,第1559页;卷61,第1358页;卷71,第1593页;卷45,第1020页;《周书》卷28,第465页;《北史》卷49,第1810页。三是返回中央供职。军司邓羡卸任后迁谏议大夫、给事黄门侍郎,军司刁整卸任后迁员外散骑常侍、尚书郎中,军司毕祖朽卸任后迁司空长史,军司辛纂卸任后迁通直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尚书,军司羊深卸任后迁尚书左丞、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军司张普惠卸任后迁光禄大夫、尚书右丞,军司李琰之卸任后迁征东将军、太常卿,军司邢逊卸任后迁散骑常侍、前将军,军司崔光韶卸任后迁辅国将军、廷尉少卿,军司阳休之卸任后迁太常少卿。*分见相关人物本传:《魏书》卷24,第637页;卷38,第872页;卷61,第1362页;卷77,第1699页;卷77,第1703页;卷78,第1741页;卷82,第1797页;卷65,第1448页;卷66,第1483页;《北齐书》卷42,第561页。可见,经过战火历练之后,军司普遍被委以重任。
再次,朝廷多在战后提升军司的品阶,以资鼓励。查阅相关史料,有如下军司在战后获得荣升:张普惠晋升四阶,羊深晋升三阶,李焕、邓羡、刁整、崔孝芬、杜颙、淳于诞、辛纂、李琰之、邢逊晋升二阶,李祥、贾思伯、羊祉、薛怀吉、毕祖朽、傅竖眼、源子恭、高隆之晋升一阶,惟崔楷的品阶未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奖赏无关军司所参与的战争的胜负结果。《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载:“镇东将军卢昶救朐山,与贼相持,诏怀吉为昶军司。及昶败,怀吉得不坐。延昌中,以本将军除梁州刺史。”*魏收:《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怀吉传》,第1358页。同书卷65《邢峦传附邢逊传》载:“孝庄初,(邢逊)除辅国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东道军司,讨逆贼刘举于濮阳,不克。还,除散骑常侍,加前将军。”*魏收:《魏书》卷65《邢峦传附邢逊传》,第1448页。同书卷72《贾思伯传》载:“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后为河内太守。”*魏收:《魏书》卷72《贾思伯传》,第1613页。同书卷77《羊深传》载:“北海王颢为都督、行台讨之,以深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行台左丞、军司,仍领郎中。颢败,还京。顷之,迁尚书左丞,加平东将军、光禄大夫。”*魏收:《魏书》卷77《羊深传》,第1703页。据此推断,军司不承担战败的连带责任,只要出征并有效监督军队即受奖赏,这对军司勇挑重担、放手工作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军司作为北魏军事监察体系中的核心职位,其对增强北魏的武装力量、捍卫专制皇权厥功至伟,尤其是在维护北魏政权秩序上贡献斐然。《魏书》卷66《崔亮传附崔光韶传》载,萧梁扶植傀儡北魏王族元颢北犯,高举血缘亲情的旗号招降纳叛,同为宗室的青州刺史、广陵王元欣立场摇摆不定,投敌之行迹隐现,随军督战的东道军司崔光韶明确表态:“元颢受制梁国,称兵本朝,拔本塞源,以资仇敌,贼臣乱子,旷代少俦,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齿,等荷朝眷,未敢仰从。”崔光韶的态度赢得元欣僚属的一致认可,元欣遂斩元颢来使,盟誓效忠朝廷。*魏收:《魏书》卷66《崔亮传附崔光韶传》,第1482页。制度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合理性,古代监察体系按照权力配置和运行划为两类:系统内封闭式循环监察和系统外开放式对立监察。北魏的军司由朝臣代表皇帝督师,属于后者,即监察主客体分隶不同系统,各自独立活动,毫无利益交集,从而避免监察者沦为行政附庸、本职工作的开展受到束缚。可以说,北魏的军司,具有地位独立、组织灵活、权责明确、监控深入、选拔严格、奖罚分明诸原则,对后世军事监察工作具有标界立基之功。
(责任编辑张陈)
OnJunsi(军司)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LiuJun
(Institute of Ancient Document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Junsi(军司) ,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s military supervision system, the functioning of which reflecte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is system. The earliest records aboutJunsi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re found to have appeared in the 11thyear of EmperorTaiwu(太武)’sTaipingZhenjun(太平真君) and became the norm after EmperorXiaowen(孝文). The position ofJunsiwas tightly combined withXingtai(行台),Fangzhen(方镇), expeditionary army, court and shoguns of powerful ministers.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included direct appointment by the emperor, clear and accurate jurisdiction, difference in rank, responsibility and authority.Junsiwas selected strictly according to his family background, post history and overall qualities. After leaving office, he might be allowed to retain his position or granted an equivalent title. Such incentive measures were effective to ensure the smooth and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is system.
Northern Wei Dynasty; military supervision;JunSi(军司);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研究”(编号14D031)
刘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K239;E292
A
1009-3451(2016)04-0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