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教结合体育课程培养模式的比较探析

2016-10-14庄丽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高职院校培养

庄丽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084

摘 要:体育作为人类体能和智力的体现,其竞技水平和后备人才储备的高低己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该文通过分析国内外体育课程培养模式现状,同时结合我国现有发展条件下的“体教结合”教育模式,提出适应我国高职院校“体教结合”体育课程培养模式的策略,寄希望对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体教结合 高职院校 培养 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084-02

1 国外体育课程培养模式现状

调查发现,英国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中70%以上都是高中学历,10%左右达到大学本科学历。而我国因为青少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处理好文化学习和技能训练之间的矛盾,导致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最后是教练员方面,最然中国早已效仿国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练员培训体系,但是这种体系更多的是专业足球教练员培训体系。对于青少年足球教学来说,更多的教练员还是退役的足球运动员或者是体育教师,在各项素质方面低于国外教练员。日本和德国在青少年体育培养方面的策略比较相似,这可能与20世纪日德互为战略联盟有关。日本和德国的教育机构对于青少年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的要求都较高。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体育人才。日本和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组织各类、各级别的体育比赛。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俱乐部,都有较多的机会参加正式的体育赛事。这是中国青少年无法比拟的。

2 我国体育课程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现有发展条件下的“体教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6种。

2.1 研究开发型实践模式

对于这种实践模式,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实际已经具体化地探索和建构出了4种基本的具象性模式:其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研究所,之后以研究所为空间基点,联合实施职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其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独立出资实施研究所的建造实践工作,之后以建造完成的研究所空间为基点,利用研究所机构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开发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职能。其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配培训中心,对高职学生以及企业员工共同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其职业技能发展水平的培训教育工作。其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与关系企业的合作,为在校学生个体提供实岗训练的客观性实践机会,有条件的情形下,可以由学校老师带队,前往相应的企业实体中实施一线性的工作体验过程,切实提升高职学校在校生的综合性职业技能素质水平。

2.2 立体综合型实践模式

在这种实践模式的客观约制之下,高等职业院校与政府教育事业主管部门以及知名性企业实体共同成立具有正式性建构特征的校企合作性实践委员会,以这个委员会为基点,有效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与科研事业的客观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价值目标的顺利实现。

2.3 社会实践与服务型实践模式

针对当代就业市场中的大学生或者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相对缺乏性实践特征的客观特点,提出了这样一条实施高职教育”体教结合”理念的客观措施:在这里,要充分利用寒暑假以及双休日等教学实践活动的空余时间,以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实践形式,切实组织广大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实施形式多样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切实实现充分积累各领域实践性社会工作经验的现实性目标。

2.4 单一固定型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产学合作教学实践模式活动工作的最初时期,往往都是通过单一固定型实践模式作作为工具手段,在这种模式约制条件下,要在校外建立实习工作功能性开展点,在校内实验实训工作实施基地,依照校外校内功能性实践工作空间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有关教育实践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5 预分配型实践模式

在这种实践工作模式下,高职学校、企业实体以及在校学生个体之间以签订具有法律保障效力的三方协议的方式实现约制关系的客观性确立行为,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之后就正式进入企业实体之中开展试用期的实训工作,如果能够顺利地通过试用期期间的相关考验,将会获得与企业实体之间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机会,进而享受到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如果不能顺利通过使用期,那就会被企业的有关管理性实践工作制度所淘汰。

2.6 “三业互动”型实践模式

在这种实践工作模式下,切实通过改造专业、发展企业、服务行业的手段,切实建立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工作良好教育实践工作目标的人才培养实践工作模式。要切实有效地实施现有阶段条件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改造实践工作,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客观需求之间的高度一致性。

3 开展高职院校“体教结合”体育课程培养模式的策略

3.1 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对于学校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是学校教学水平快速提升的重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体育素养直接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要靠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给教师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学习深造;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纯净学术氛围净化教育行为,同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壮大教师队伍。

3.2 提高学生认知、深化“体教结合”理念

就一定的实践工作意义层面而言,高职院校相对具有较为充分的人才优势,与此同时,企业实体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施产品研究开发共走的基本性实践条件,在这一层面,校企双方也就相应地可以联合实施创建研究开发机构的实践行为,切实而充分地实现在生产实践工作环节中的优势互补目标,通过使高职院校在校生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实践性工作手段,实现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在校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水平的实践工作目的。提高学生认知、深化“体教结合”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实践工作计划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个体的良好而科学的教育培养实践目标。

3.3 校企协作以及“体教结合”实践方式

其一,切实培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意识。透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为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状况创造基本性实践性环境助力条件,要通过具有高度仿真性的创业活动实践模式,是较大数量规模状况下的高职学校在校生获得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实践经历之历练。其二,切實实施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实践活动,实施职业教育的客观性实践活动,要密切联系社会环境下的宏观经济发展状态,要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工作目标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切实转变为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理念约制的改变,客观上决定了企业在高职院校日常性教学实践活动进展过程中所具备的较高程度的参与度与反馈作用。其三,切实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实践工作向着更高层级发展,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力度,要将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方式改良工作的助力作用发挥到最高程度,促进有关教育实践工作目标的良好实现。

4 结语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当然,因为不同的国情,不能盲目地要求我国的高职体育课程培养模式照搬国外的已有模板,而应该根据国情制定符合国情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体教结合”体育课程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项立敏,刘晓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45-48.

[2] 陈章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及其培养目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6):126-130.

[3]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71-74.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高职院校培养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