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2016-10-14邢细红

医学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邢细红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7例的临床疗效,单纯脑出血患者尽早行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出血破入脑室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早期配合康复理疗等常规治疗,随访6月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OS)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GOS分级:I级5例,II级15例,III级38例,IV级53例,V26例。结论 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早期配合康复理疗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针灸理疗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存和健康的疾病,发病率高,预后极差。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广泛应用,分为软通道和硬通道两种方式。本文探讨了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2004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经CT证实为脑叶出血和脑深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6个月内有效随访的病例共137例,男75例,女62例,年龄30~8l岁。病例排除标准:①由于肿瘤、外伤、血管畸形及动脉瘤引发的出血:②脑干出血;③凝血功能障碍;④出血性疾病;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2临床表现 突发头痛123例,偏瘫137例,恶心及呕吐105例,失语78例,抽搐21例,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32例,起病后昏迷58例.脑疝形成6例,双侧瞳孔不等大13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级:Ⅰ级28例,Ⅱ级67例,Ⅲ级37例,Ⅳ级3例,V级2例。

1.3 CT特征 本组病例全部CT检查确诊。其中基底节区出血85例,丘脑出血29例,小脑出血18例,皮层下出血7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系统56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其中>40ml53例,平均43.7ml。

1.4手术时间 出血6h内手术53例,1d内手术64例,1~3d内手术20例。

1.5手术治疗 患者入院后首次CT定位血肿位置,选择血肿中心或血肿最大层面,在头皮相应位置贴附金属物作为标记。复查CT扫描时予以纠正偏差,确认最佳穿刺点,头皮距血肿中心距离为穿刺深度,用适当长度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时应避开重要功能区及血管,一次性准确进入血肿部位。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抽吸出液体或半凝固状态血肿,配合针形血肿粉碎器,用无菌生理盐水适当冲洗血肿腔,量出为入等量置换,待冲洗液基本澄清时,将尿激酶2万U溶于生理盐水5ml,经血肿粉碎器缓慢推入血肿腔,夹闭4~6h后放开引流,每6~12h重复治疗1次,拔针时间根据CT复查结果决定,一般不超过5d。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同时予以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本组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均予以早期行言语,肢体,吞咽等功能锻炼。

1.6预后评定标准 治疗后6个月内通过电话或患者返院复诊等形式随访患者病情,以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价预后情况。

2 结果

本组13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分级:I级5例,II级15例,III级38例IV级53例V26例。小脑出血和皮层下出血患者GOS分级均IV-V级,丘脑出血GOS分级I-III级23例(23/29),基底节区出血III-V级76例(76/85),合并出血破入腦室患者GOS分级III-V级43例(43/56),出血量>40mlGOS分级I-III级14例(14/53)。

术后出现肺部感染77例,上消化道出血114例,泌尿系统感染18例,低钠或高钠血症15例,尿崩症1例,脑积水2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颅内积气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6个月内再次出血17例。

3 讨论

徽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清除血肿,因具有简单迅速,安全,创伤小,费用低,疗程短等优点,所以近几年得到临床积极推广应用[1]。

3.1手术指征 幕上血肿超过30ml,幕下小脑出血10ml,占位效应明显,患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偏移,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应积极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本组主要应用于Ⅱ、Ⅲ、Ⅳ级者,对于血肿量大于60ml者慎用,处于深昏迷状,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的V级患者应禁用。

3.2手术时机的选择 脑出血发病20~30min后颅内血肿开始形成,出血在1~2h内达到高峰停止,6~7h后血肿周围开始出现组织学改变,6~12h周围脑组织出现继发损害,包括海绵状变性、坏死、出血等,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脑组织出现水肿,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越重,范围越大[2]。多数学者主张在24h内行手术治疗,但也有学者主张6h内手术治疗[3],以尽早降低颅内压,解除对脑组织压迫引起继发性损伤。本组137例患者除了因脑疝需急诊行手术治疗外,均在患者发病5h内复查头颅CT,如果血肿稳定无显著进展,均行早期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共58例,其余患者在3d均行手术治疗。

3.3穿刺点的选择 对于小脑及皮层下的脑出血血肿根据CT定位避开功能区及血管,选择到血肿中心最短距离为穿刺点,而基底节区脑出血形成血肿根据血肿的形状来选择,血肿为圆形时,多半在颞顶区为其穿刺点,如血肿形成前后椭圆形,选择以血肿长轴为穿刺方向,穿刺点多半在额部。

3.4手术方式的选择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对脑组织损伤大,手术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①单纯皮层下或基底节区血肿行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②部分病例脑出血同时破入脑室系统,形成脑室铸型,并发急性脑积水,除了血肿予以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外,同时需积血较多侧行脑室外引流术;③对于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四脑室均充满血液时,在积血较多一侧行较粗的引流管引流血液为主,积血较少的一侧行较细的引流管引。本组56例血肿破入脑室系统患者,18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38例行单侧脑室外引流术,引流效果较为满意,GOS分级III-V级43例(43/56)。

3.5手术操作 微创穿刺手术本身较为简单,但诸多细节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①准确定位,其中包括穿刺点的准确定位,穿刺深度的选择;②操作轻柔,穿刺时电钻过快导致很快穿刺到血肿,甚至由于惯性损伤更深脑组织,出现多次来回穿刺,加重损伤和导致穿刺针固定不稳;③抽吸血肿时不能用力过猛,首次抽吸量应为血肿量的40%~50%,如果抽出鲜红色血液应立即注入立止血;④尿激酶溶解引流不能引流过快过多,及时复查CT,血肿并不需要完全引流完。

3.6并发症的预防 术后并发症较多,并发症的预防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①手术引起并发症的预防:⑴颅内感染,手术操作及行尿激酶溶解等操作应严格无菌操作,尽早拔管,本组患者微创引流管一般3d内拔出,对于性脑室外引流手术者一般14d内拔管,本组137例患者无颅内感染病例;⑵再次出血,再次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全明范[3]报道179例患者中再出血25例(13.96%),与以下因素有关,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抽出血量,血肿形状,本组137例再出血17例;⑶颅内积气,较为少见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和行尿激酶溶解时发生,极个别发生引流管与穿刺针脱落引起;②积极预防全身的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静脉血栓等。硬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疗效肯定,费用低,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2]王勇军,杜吉祥,刘宗惠.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龄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3):172-173.

[3]全明范.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116例[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32(23):5261-5262.编辑/周芸霏

猜你喜欢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高血压脑出血个性化手术的疗效及对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穿刺引流术中应用尿激酶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小骨窗开颅和穿刺引流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物理状态与手术策略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