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时代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
2016-10-14董玮佳苏克军
董玮佳 苏克军
摘 要 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时代全面到来,然而“微”平台上大量存在的虚假新闻也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包括损害公信力、侵犯当事人权利和损毁其形象、扰乱社会秩序、误导公众认知并形成扭曲的社会舆论等。
关键词 虚假新闻;负面影响;“微”传播时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9-0004-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时代全面到来。“微”平台成为了人们关注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通过“微”传播所传递的新闻中虚假新闻的比例逐渐增大、虚假新闻问题日益突出。“微”平台上的虚假新闻的泛滥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对社会和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危害,本文认为,虚假新闻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下。
1 损害媒介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自身所具有的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一种内在力量,它代表的是媒体的品质和形象。媒体公信力可以衡量媒体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也代表着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受信任程度。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可以衡量媒体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也决定媒体社会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来说,想要拥有更多的受众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要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公信力。只有做到新闻真实不虚假,才会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有强大公信力的媒体,受众才会接触、信任、依赖,才会对某一家或某几家媒体保持稳定的接触,成为这一家媒体或是多家媒体的稳定受众。
而虚假新闻泛滥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伴随着媒介融合带来的新老媒体的融合,网络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发布模式,传统媒体也借助“微”传播来进行传播。但由于网络媒体经常不负责任的制造和传播假新闻,权威媒体的官方微博也成为了散布虚假新闻中的一员。2010年12月6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条“金庸去世”的微博,该消息最早来源于“金庸吧”,后被转发至新浪微博上,而后,新浪“大V”和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也迅速跟进。大约半个小时后,《中国新闻周刊》在其拥有30多万粉丝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了这条假新闻,之后,此条假新闻迅速在微博上流传。由于微博、微信上流传的假新闻逐渐增多,媒体的公信力在受众心中大大下滑。在公众眼中,不管是微博上甚是活跃的“大V”,还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人气网络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甚至是权威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等都存在着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嫌疑。微博、微信上假新闻的泛滥,促使了整个社会的受众对媒介传播信息内容真实性的怀疑,这种趋势对整个媒介的公信力的危害是巨大的。当媒体失去了公信力,公众便会弃它而去,这种后果是可怕的。所以,保持新闻的真实性、整顿“微”传播中的虚假新闻势在必行。
2 侵犯当事人权利、损毁当事人形象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的工具,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微”传播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微”传播所带来的网络流言促成了虚假新闻的产生,这些虚假新闻作用于现实社会,影响着社会舆论,也影响着新闻当事人的形象和权利。
“金庸被去世”事件中,由于《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的采编人员没有核实,不负责任的复制转发,对金庸的形象和权利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次事件是由于新闻采编人员的失职造成了虚假新闻的流传,但有一些通过个人认证的微博“大V”却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凭借着所谓的“爆料”来散播虚假新闻,对当事人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这种情况在娱乐新闻中尤其突出。微博、微信上的这些虚假“爆料”、虚假新闻,尤其是故意“抹黑”当事人形象的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形象和权利,并对社会舆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 扰乱社会秩序
“微”传播时代下充斥的大量虚假新闻,不只是改变公众对事物原本的印象,也作用于公众的认知框架,甚至影响公众的行为。尤其是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如果消息中涉及的内容关乎公众的利益、生命安全等严重问题,公众的思考判断能力就会下降,虚假新闻就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进而产生一定的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生命安全等。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9.0级地震中,最初在微博受到广泛关注的是有关核辐射污染已进入中国境内的话题,该话题登上了今日热门话题榜的前十。有日本的专家说碘片可以补充碘,对于遭到核辐射的人有一定的作用。随后,便有人自认为碘盐含有碘,可以用来防辐射,就通过微博散布“碘鹽可防辐射”的虚假新闻。这则虚假新闻由于涉及到了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而密切的关注,进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食盐哄抢局面。许多超市货架上的食盐被哄抢一空,严重影响了食盐的供需平衡,哄抬了食盐的价格,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
在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微”传播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假新闻似乎控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并且直接使人们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关乎公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假新闻,造成了公众的心理恐慌,进而丧失了判断能力。虚假新闻,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中成为了损害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助推器。
4 误导公众认知、造成扭曲的社会舆论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对网络越来越依赖,多数人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读书、看报等认知习惯,而选择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认识新鲜事物。在微博、微信上经常有官方微博、公共账号发布关于养生知识、生活百科的新闻,其中很多都是为了博取关注度、提高知名度而发布的虚假新闻。这些新闻经常耸人听闻、离奇怪诞,因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往往会受到广泛的关注。
2014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微信上流传的《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假新闻,声称微波炉食物能引起胃癌,有些胃癌、肠癌皆与吃过多微波炉食物有关,用虚假养生知识或者生活百科编写虚假新闻骗取公众关注,再借此来进行营销。类似的虚假新闻对公众的认知具有误导作用,而公众一旦相信就会对这则假新闻进行再传播,同时还会对微波炉的使用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众如果对某一虚假新闻中的话题关注度过高,就会形成一定倾向的社会舆论。以“微波炉食物引起胃癌”为例,由于舆论对公众的行为具有鼓舞作用,一旦形成了“多吃微波炉食物会引起胃癌”的舆论共识,那么在舆论的广泛性影响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相信“微波炉会引起胃癌”,进而对使用微波炉产生抵制行为。“微”平台上的虚假新闻会使公众对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和错误,这种偏差和错误的认知造成的不良影响会促成不良的社会
舆论。
鉴于虚假新闻的重大危害,只有大幅度减少“微”传播时代下的虚假新闻,才能提高在“微”平台上运营的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从而提高整个新媒体行业的媒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拥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媒体,才能更好地代表政府发挥“喉舌”的作用,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民意、引导舆论。治理“微”传播时代下的虚假新闻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治理,要在新闻生产加工时严格把关,杜绝造假、夸大,在虚假新闻传播初期进行遏制,对传播中的虚假新闻进行辟谣。严格做好每一个步骤,“微”传播时代下的虚假新闻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金婷.微传播特点及效果分析[J].新闻前哨,2014(9):41-42.
[2]任爽.利用微博进行新闻报道的若干思考[J].青春岁月,2015(3):110-111.
[3]孙笑笑.从虚假新闻看媒介公信力的冲击与构建[J].今传媒,2014(3):44-46.
[4]曹文龙.微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J].新闻实践,2011(3):23-25.
[5]张晓.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运营的误区与规避[J].新闻研究导刊,2015(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