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互联网+”课堂模式,拓展品德教学新视野
2016-10-14蔡晓兰
蔡晓兰
摘 要:当前社会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分秒更迭。便捷的网络为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互联网+”课堂模式,充分链接网络新闻,开发网络影视媒体,借助网络媒介工具,拓展品德教学空间,使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从网络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事件。面对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大胆革新教材内容,链接和开发网络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创新“互联网+”课堂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链接网络焦点事件,把握品德教学的现实性
网络空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广阔天地,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世界中选取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将其引进课堂教学,激活品德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如《诚信是金》第一模块是要让学生认识诚信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教学时,可以链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孟瑞鹏事件”的新闻报道,弥补教材的滞后,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是真实的新闻事件,特别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引发他们认真思考,促使其進行道德判断。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播放针对这件事的新闻评论报道,展示网友评论留言。这些来自生活的真实声音,引导着学生从客观的角度清楚地知道全社会如何看待诚信缺失这个问题,从而在内心建构起对诚信这个品质的新认识。正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
二、引进网络时事资源,突出品德教学的社会性
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因此教学的内容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在《诚信是金》一课中,学生明确了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后,应进一步让他们知道个人的失信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败坏道德风气。近年来最为典型的失信行为事件就是扶老人被讹的事件。教学时利用这个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失信的行为是出于什么目的?会给全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影响?你觉得要怎样进行处罚比较好?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链接几起人们因惧怕被讹而不扶老人,导致老人摔倒后死亡的新闻报道,用真实的事件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给全社会带来的恶果,由此激起对失信行为的痛恨。接着向大家介绍坚守诚信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内心守护诚信的愿望。通过这些时事资源的充实,使课堂与社会相融合,突出品德教学的社会性。
三、开发网络影视媒体,增强品德教学的趣味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2]在《诚信是金》的教学中,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后,要上升到认识诚信对国家的意义这个高度,光凭教师口头阐述是很难突破这个难点的,这时可以开发影视媒体资源,播放相关公益广告片,让学生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在精心剪辑的影片镜头中,在发人深省的文字旁白中感受诚信对幸福生活、国家形象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发展品格。
四、借助网络媒介工具,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远程教学、网络互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兴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完《诚信是金》一课后,教师可以组建一个朋友圈,创设“诚信”话题,鼓励学生将生活中讲诚信的点滴行为及时记录下来,发到网络上与同学、朋友、网友共享。记录的内容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文字;记录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亲人,也可以是陌生人等。教师通过亲身参与 “诚信”话题圈,不定期地组织全班学生为诚信行为点赞和评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互联网+”课堂模式,利用鲜活的网络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品德优良、视野开阔、个性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邹 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