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016-10-14刘晶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负相关教养幻想

刘晶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刘晶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目的采用肖计划应对方式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随机抽取的潍坊两所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了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父亲教养方式方面,大学生存在性别、独生与否、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2)父亲的教养方式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存在相关。(3)在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独生与否、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4)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有显著性的相关,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对其应对发方式有预测作用。

大学生 应对方式 父亲教养方式

1.引言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作用”[1]。父亲教养方式是指父亲在与子女进行交流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态度以及方式,这些所反应出来的态度以及方式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情感的氛围,在这种氛围当中父亲反应出来的对子女的教养行为,并且对子女产生了影响[2]。以往研究中,父亲教养方式是被当作父母教养方式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许多研究表明,父亲对子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亲的负责的品质和积极的态度,对其子女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父亲跟子女之间的互动对子女的社会适应性有很深的影响。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问题时所做出的认知与行为反应,并且人们的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受到应对方式的显著影响,也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两者间的关系。肖计划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通常都不是简单单一的,甚至部分个体在相同的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方式是多样化的。尽管如此,人们的应对行为的分类仍然有一定的倾向性,这六种应付方式在人们身上有不同的组合形式。这些组合可以分为:(1)解决问题、求助即成熟型(2)退避、自责即不成熟型(3)合理化即混合型[3]。

Compas等人(1991)指出不同的父亲教养方式影响儿童、青少年、成人早期等不同阶段的孩子,导致其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也有研究者在对于小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对孩子采取应对方式的影响方面,父亲与孩子关系的质量以及父亲采用的应对方式比同伴影响要大的多[4]。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面临越来越多竞争和压力,他们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来探究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提供依据,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潍坊医学院和潍坊学院两所高校随机抽取学生299名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施测。共发放量表299份,回收有效量表286份(95.65%)。其中男生133人,女生141人;独生子女132人,非独生子女142人;来自城市的125人,来自农村的149人;父亲文化程度大学和中专的为120人,初中和小学的为154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1993年,由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岳冬梅、李鸣杲等人修订,共66个条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含6个主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有58个题目,其重测信度分别是0.63,0.58,0.64,0.73,0.65,0.65;母亲教养方式包含有5个主因子,有57个条目。量表要求被试回忆早期经历的父母教养方式,并作出4级评分。

2.2.2 肖计划应对方式问卷[3]

该量表由肖计划等人依据当前关于应对研究的问卷的内容和相关的理论,参照我国的文化背景编制而成。该问卷共有62个项目,其中有4个反向计分的题目,除此之外,各个量表的分值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由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问题解决、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0.72,r2=0.62,r3=0.69,r4 =0.72,r5=0.67,r1=0.72。

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

3.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差异比较

表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差异检验(M±SD)

表1数据表明,大学男生女生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五个维度上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在情感温暖这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维度上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上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六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文化程度在偏爱被试上有显著性差异。

3.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人口学差异比较

表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人口学差异检验(M±SD)

根据表3数据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幻想和求助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独生与否在幻想和求助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但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对应对方式的各维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3.3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各维度相关分析

表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各维度相关分析

根据表4数据表明,大学生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与解决问题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应对方式的其他维度无显著性相关。大学生父亲惩罚严厉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有显著性负相关。大学生过分干涉与合理化呈负相关,幻想呈正相关。大学生父亲偏爱被试与退避、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求助呈负相关。大学生父亲拒绝否认与自责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幻想呈显著性负相关。大学生父亲过度保护与应对方式中的退避、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求助和解决问题呈负相关。

4.讨论

4.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分析

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各自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大学男生、大学独生子女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4个维度上显著性高于女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过分干涉维度上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大学生。这可能受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同时父亲对于男生的要求更高。而且女生相比男生是弱小的一方,所以,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女生高于男生。在独生家庭中,父亲把期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父亲自然会对孩子的要求更高。文化程度为较高的父亲偏爱被试的程度显著低于文化程度较低的。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父亲更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教养方式,能更加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子女,偏爱某一个孩子或者溺爱孩子的现象相对少见。

4.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分析

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发现,男大学生在幻想和求助维度上有显著低于女生。女大学生在生理方面弱于男生,因此大学女生比大学男生更多的寻求帮助。车文博等人研究也发现,在应对压力时,男生比女生更多的使用否认、推诿等应对方式;而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倾诉求助、合理化与幻想等应对方式[5]。这一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非独生大学生在幻想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大学生,在求助方面非独生大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大学生。在家庭中,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陪伴成长,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互相帮助,因此,其倾向于求助行为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父亲文化程度较高的在解决问题维度上显著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文化程度高的父亲更倾向于采取健康的教养方式,与此对应,其子女也更易采取健康的应对方式,如在解决问题的维度上分数更高。

4.3 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与解决问题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父亲给予子女足够的温暖,充分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成熟的父亲教养方式,相对应的子女也倾向于采取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更倾向于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5]。大学生父亲惩罚严厉与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有显著性负相关。这类父亲在生活中更易惩罚孩子,拒绝孩子。过分干涉与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幻想呈正相关。父亲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思想,自立自强能力较差,较少的会采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

大学生父亲偏爱被试与退避、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求助呈负相关。在生活中父亲偏爱被试,给予被试过多的爱和保护。遇到事情,父亲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更易采取退避的应对方式。

大学生父亲拒绝否认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幻想呈显著性负相关。在生活中,如果父亲易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拒绝否认,则孩子在以后更容易采取自责的应对方式。孩子受父亲的影响,自信心不足,容易妄自菲薄,出现问题更容易自责。大学生父亲过度保护与应对方式中的退避、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求助和解决问题呈负相关。在生活中,父亲如果对孩子过度保护,包揽孩子的大小事务,孩子遇到事情家长冲在前面。因此,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退缩逃避,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也有所欠缺[6]。

5.结论

5.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在性别、独生与否、父亲文化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5.2 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父亲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

5.3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独生与否、父亲文化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5.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在家庭来源上无显著性差异。

5.5 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良好的父亲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养成成熟的应对方式。因此,为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家庭生活中,应更加注重培养父亲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父亲教养方式,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1]Nancy Darling,Laurence Steinberg.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rgrative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2]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42-47.

[3]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4]肖计划.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5]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6]沈晓红,黄丽,祝一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67-69.

猜你喜欢

负相关教养幻想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锁不住的幻想
更 正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与研究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