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2016-10-14姜小勤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物理情境探究

姜小勤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倡导教学应该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何谓以“学”为中心

以“学”为中心,涉及两层含义:(1)“学”指的是学生,课堂上的所有学生,即以学生为课堂组织和行为的中心;(2)“学”指的是“学习”活动,即课堂应该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过程,从而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架构

1.关注学生的学情,提出有效问题.基于意义建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得到充分思考和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经验成为新授认知构建活动的先行者,成为新思维、新知识的固着点.

2.围绕探究目标,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应该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思维的全周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序化和方向性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条理,更加深入.对学生通过讨论而提出的观点,教师要在总结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探索方向逐渐调整至下一步所要探索的方向.

3.渗透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和控制多变量问题探究的思路.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是初中学生在科学探究上的经验积累还相当单薄,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对问题处理思路的设计要兼顾到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教师要提醒学生科研有不同层次,物理研究固然追求定量化的研究,但是任何研究都有由浅入深的过程,解决问题时,先给出一个初步的、定性的研究方案非常重要.

4.自主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初中物理课堂上所安排的实验次数是有限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对应的实验资源,发掘其隐含价值.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有关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实验的认识能由此及彼地拓展开来,让学生能联想到类似的问题以及相近的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通过归纳和推理来认识结论的普遍性.

三、以“学”为中心的实践与思考(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

1.教学设想.在备课时,笔者设置了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个层次的支架引导学生认识力.“力”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如起重机吊重物、马拉车、提水等),建立概念可以引向生活,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力的例子,再通过投影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力的性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磁铁吸引铁质物体需要接触吗?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一个力涉及几个物体?等等),明确概念并归纳力的性质,最后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如,为何孤掌难鸣?为何苹果总是落地?等等).上述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区内,并有效向外延展,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教后反思.以“学”为中心的“力”的概念教学有如下优势:(1)从整个课堂环境来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维活跃,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课堂,学生都有真情实感,自然有话可说,然后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实验是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环节,相互合作、配合完成探究任务,学生不仅习得知识,也有过程体验,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最后又回到生活,学生运用概念解释了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物理的信心得到提高.(2)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反思能力.本节课通过4个层次情境的设置,给学生搭建了有层次感的思维活动支架,学生能够跨越思维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联系生活能力的提升.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对物理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形成物理认知的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善于转换观察的角度,全面观察物体,并在细微之处有所发现.(3)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4个层次情境的设置,说明教师是在助学.教师要限时讲授,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活动的时间,语言更精炼,情境的提出和设置更准确.讲授是必要的,讲授是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利器.当然,教师应该明晰为什么要讲?讲的目的是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讲透学生思维上出现的问题,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物理情境探究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