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016-10-13王一卓赵贵臣仲晨星
王一卓 赵贵臣 仲晨星
[摘 要]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包含职业选择问题,而且包含择业过程的心理辅导问题。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渠道缩窄,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剧,导致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高校理应重视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化解贫困生择业困境,实现“心理脱贫”。本文着重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梳理,科学分析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探索解决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帮助贫困生从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完全脱贫,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建设者。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147 — 02
高校贫困生在就业方面是一个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学生人生发展的走向,关系到学校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由于传统经济转型引发学生就业形势急剧变化,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求职过程中表现的无所适从、消极退缩,特别是陷入择业误区,使心理障碍加剧,使就业变得更为困难。因此,高校在办学实践中要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索出解决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帮助贫困生早日找到人生新起点,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首先,自卑是高校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学生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明显,贫困生在负担高额学费的同时,不得不节衣缩食,尽可能避免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表现得羞于言谈、不善沟通、害怕因为家贫受到同学的鄙视,因而逐渐自我封闭,特别是就业压力的增大无法正确估量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比如某旅游学院组织“北京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专场招聘会”时,面对就业机会,多数贫困生求稳定、怕冒险,因此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缺乏向用人单位推介自己的勇气;有的在面试过程中胆小怕事、行为退缩,在面试过程中不知所措、惊慌不已;有的虽然表现的跃跃欲试,但当面试遭遇挫折后即垂头丧气,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把求职失败归因为自己贫困和无权无势,开始对社会和就业政策产生强烈的不满和仇视,给用人单位留下极差的印象,使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难以把握就业机会,极大影响自身求职顺利进行。
其次,精神压力大是高校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由于贫困生承担着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求职过程中更渴望尽早找到工作实现经济上脱困,进而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困境。但是,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使高校贫困生难以找到其梦想的“体制内”铁饭碗——长春大学旅游学院2016届有2551名毕业生,98.7%的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工作,贫困生中更无一人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入公有制企业工作。由于读书成本和就业期望值的矛盾加剧,使高校贫困生为了找到体面的工作经常处于焦虑中,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而生。沉重的压力容易使他们焦躁不安、忧心忡忡、失眠,甚至会有精神层面的困扰。
再次,高校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由于高校学生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显著,在助长了贫困生攀比心理的同时使之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一定要一步到位找到高收入、“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一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会计学专业2016届毕业生表示找工作“非一线城市不去”、“坚决不去小县城”;还有一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表示找工作时“或者去北京、上海,或者就回老家特岗教师,坚决不在长春找工作”。〔1〕如此功利的就业观使之求职过程中选择范围大大缩小,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机会,使自身顺利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是高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贫困生因为家庭生活条件不好,所以承载来自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在求职过程中找到好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因此,来自家庭的巨大期望使之在择业过程中不切实际地为自己制定奋斗目标,过分迷信大城市一定会有理想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在上海工作,虽然发的工资不多,但是家里跟人家说女儿在上海工作,父母有面子。”〔2〕家庭带来的压力超出了高校贫困生的求职能力和心理承受度,当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难题并且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时,就会陷入到迷茫和困惑当中,使心理问题易发、多发。
其次,学校环境能够诱发高校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高校,贫困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当中多数人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不佳,在生活水平方面与富裕家庭的同学相差悬殊,往往难以得到同学的理解,甚至遭到冷落和嘲笑,更不用说向同学敞开心扉了,这无疑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使之在面临求职时产生焦虑与忧郁,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因此,高校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想要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愿望远比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强烈得多,“我就是要考上特岗教师,证明给那些瞧不起的我同学们看,我也能进入‘体制内!”〔3〕但是,当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再看到其他同学以及重点高校毕业生的精彩表现时,贫困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就会更加强烈,心理问题呈现的状况就越多。
再次,社会因素是高校贫困生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调结构、稳增长、促稳定的当前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使社会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使之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特别是当前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在用人过程中存在不正之风,没有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择优,使得心思纤细敏感的贫困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就业产生更加强烈的担忧与疑虑,导致高校贫困生的心态失衡。不仅如此,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给高校的贫困生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特别是像齐齐哈尔林业学校那样官僚作风的单位,毕业生在通过笔试、面试后还要前去听领导训话,并且声明“食宿、路费自理”;2012年春季学期长春市某民办高校只招聘1名辅导员,但是却通知26名毕业生前去面试。这是学校拓宽了选择面,但也增加了贫困生的就业成本,这不仅减少了贫困生的就业机会,还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发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的抱怨,进一步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高校要有效解决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首先要运用人本化德育方式,“就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以培养出符合现代道德标准的人为宗旨,在德育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的,注重实践,教育方法灵活多样的同时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4〕换言之,需要关心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正确的评价自我,科学确立理想自我,积极改变现实自我,做到高效地学习、有序地生活、有益地娱乐、有心地交往、有度的消费,进而解决其在学习、生活、疾病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增强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贫困生完整的人格。某旅游学院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注重与贫困生家长沟通,搭建起父母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沟通的桥梁,从源头上减轻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招生就业处建立了专门的微信群,在发布就业信息的同时积极与贫困生家长沟通,使之主动关心就业求职期间的子女,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以更轻松的姿态去迎接就业的挑战。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贫困生做好自我分析、认识和估计自己的性格特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找出优势和不足,获取社会发展和各种岗位的信息,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制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职业生涯路线和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行动计划,从而帮助贫困生走出一步到位、“强求公正”的心理误区,在主客观条件限定的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找到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不卑不亢,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帮助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贫困问题,要认识到当前贫困并不意味着一生贫困,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而是成为改变自身命运的动力,使贫困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高校要有效解决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其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就业指导的辅助作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特别留意贫困生的日常就业心理咨询,完善他们的心理档案,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防止因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再次,高校要将就业指导作为长效工作来抓。很多大学在新生入学后就注意培养新生的就业意识,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帮助贫困生合理定位,做好自我心理调适。为了进一步优化贫困生就业工作,在学生实习、择业之前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状况和社会需求,帮助贫困生不断调整就业期望,使其更具有客观性,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
高校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生就业工作。要使贫困生顺利就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其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从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实际出发,积极调整完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调适,使之有效排解就业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压力,进而实现顺利就业、优质就业,早日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仲晨星,赵贵臣,李妍.民办高校贫困学生认定的特性分析〔J〕.理论观察,2013(02).
〔2〕张钊,赵贵臣,仲晨星.关于城市困难职工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4,(11).
〔3〕魏娇.民办高校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J〕.学理论,2014,(36).
〔4〕赵贵臣.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