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10-13王安邦陈爱梅

理论观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高校

王安邦 陈爱梅

[摘 要]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在我国不断蔓延、渗透,对我国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极大冲击。文章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旨在厘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侵蚀,提出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上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稳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014 — 0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在高校和社会呈现出抬头趋势,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同时也对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侵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立场、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虚无结构历史,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行刻意抹杀,其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且通过歪曲史实否定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

(一)否定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文明发展进行了刻意否定,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口中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贬低,他们极力吹捧西方民主与自由的“蓝色文明”,刻意贬低我们的“黄色文明”。还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还原历史”为名,对一些史实妄自编排抹黑历史人物,他们将一些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描绘成无耻之徒,将一些开历史倒车的人物说成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功臣,这种颠倒黑白、歪曲史实的做法对社会民众以及高校师生的历史文化认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功绩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刻意抹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虚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所做的巨大贡献,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达到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还有一些持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的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提出质疑,他们提出“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无视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刻意渲染贫富差距、贪腐现象、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以此来质疑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执政合法性。

(三)否定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能对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给予有效指导;与此同时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归结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性,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地位;他们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扰乱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认知,打击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如果任其发展将危害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历史观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唯心史观对我国的历史进行恶意的编纂,以片面性地言论对历史进行曲解,他们以偏概全、以点盖面认为中华文化是陈旧的封建文化,极力鼓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进行刻意贬低,以此弱化高校师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侵蚀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使高校师生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认识无法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这将不利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扬与光大,一些错误言论易使高校师生和社会民众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打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干扰高校师生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自信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宣扬“革命祸华论”,其本质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以此来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党的执政地位,进而否定党的领导,瓦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对党史、国史地 片面解读就是为了扰乱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扰乱高校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科学认知,进一步使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和否定,这种错误思潮不利于社会民众及高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削弱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一些高校师生在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相信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一些高校师生缺乏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思想鉴别能力并且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品头论足,妄议国家大政方针,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诱导下向往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坚持。另外,一些高校师生没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思想这个本质,不能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武装头脑,造成了他们缺乏客观的辩证分析能力,在既定史实面前不能客观辩证的看待历史、分析历史。一言以蔽之,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影响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力,这大大加重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任务与困难。

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危害极大的错误思潮,对社会民众及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培养造成了极大冲击,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与历史虚无主义做正面交锋,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荼毒高校意识形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高校师生正视中华文明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识别历史虚无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是反对和抵制历史唯物主义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列宁强调“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冠之以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向高校师生客观地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理直气壮的向高校师生颂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高校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两课”要发挥其职能作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让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提升大学生的判断事物的思辨能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引导,同时加大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授课比重,通过高频率、多次数的讲解使大学生能够正视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使高校师生正视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文化。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面对历史虚主义的侵害,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责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公正的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向高校师生进行积极的传播和教育,要让高校师生正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勋,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同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也承担着重要使命,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师生群体中的传播,宣传思想部门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及时向高校师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宣传思想宣传部门要积极弘扬正能量,宣传正面的报道,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抢占意识形态阵地,使历史虚无主义无处藏身,并且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以此来影响高校师生,坚定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持高校师生意识形态定力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首先,加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保持意识形态定力;其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对一些在思想上崇尚西方文化的高校师生给予积极引导和指正,使高校师生对世界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知,面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其精神有机注入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之中,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6.〕”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对高校师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的研究,并且驳斥其错误性、反动性与荒谬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辨证性的统一,坚定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小结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在于从根本上否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历史成就,进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瓦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荼毒,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视党史、国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传承和接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灿烂文明。

〔参 考 文 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高校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