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着手方能更善?
——一次网络解题教学经历
2016-10-13陈永斌
陈永斌
何处着手方能更善?
——一次网络解题教学经历
陈永斌
平时,我喜欢利用QQ群跟学生讨论学习和人生,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交流形式。在他们看来,相遇在网络,暂时忘却了师生的角色,那种虚虚实实的感觉,在平常课堂上是无法体会得到的。于我来说,则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指引他们渐入会学习的佳境。
暑假的一个早晨,刚做完晨练回来,我习惯性地打开了电脑。“嘀嘀嘀——”企鹅图标闪动着它的身姿向我问好。“看看今天又有什么好消息。”我点开聊天界面,映入眼帘的是我的一个学生王桉福在群里传的一道题目:
当时,我认为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常规题,于是敲击键盘回复:“自己画图,然后很容易就算出来了。”接着就去吃早餐了。可是,我回到电脑前时,发现群里面讨论得沸沸扬扬。有很多学生抱怨道:“这图怎么画啊,万能的神啊?”学生有的画出如图1的 45°角,接着不知道该如何画,也有的估摸着画出AB=2(如图2和图3),但CD不知道如何求得。
图1
图2
图3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平常不怎么说话的唐叠澜同学发言了:“这道题目的答案是无理数。哈哈,膜拜吧!”另一位同学廖一鸣问道:“你是怎么算的,别不是作业帮吧?”后面好几个同学也接着“飘”来疑惑的表情。此时,我估计作为课代表的唐靖同学该发言了。因为平时她最喜欢在大家的讨论陷入僵局时出现。果不其然,她指出了图2中BC与AD应该具备垂直这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大家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当中。群里的一位家长也积极发言,建议大家都先不要争,各自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图,把解题过程写在纸上,用手机拍了传上来进行比较。之后的几分钟,大家的QQ都一阵沉默。这时我的QQ又响起了,原来是王桉福同学想跟我视频。我接通了之后,只听他说道:“老师,这道题目其实我已经做出来了。在图2中,只要延长BC,交AD于点E,利用三线合一定理以及勾股定理就可以解出CD=。在图3中,只要过点C作DB的垂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E,就可以利用含45°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特殊比例关系以及勾股定理求出CD=。”
我听了后感到很是安慰。因为他熟练地运用了学过的基本几何模型,而且会构造辅助线顺利解决数学问题,表达也非常清楚。
其实,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在网上搜索出,本题是2013年哈尔滨中考试卷中的一道填空压轴题。网络上只有答案而没有过程。但在电脑屏幕前,我不能让他感觉到我的喜悦。对他这类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经历解题的过程,帮他们养成反思归纳的意识,比解出题目本身更重要。于是,我问道:“这道题从什么地方开始画才更有利于解题呢?”他停顿了一下,没想到我并没有表扬他,而是要求他做进一步的思考。此时我也没闲着,迅速地调出了几何画板软件,做起了动态演示,把每个过程通过QQ里面的截图功能即时展现给群里的学生观察(如图4、图5和图6)。
图4:先作出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图5:再作∠ABC =45°,有两种情况。
图6:连接CD,有两种情况。
群里的学生很快意识到,原来先画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可以较容易地找到本题的切入点,分类也更清晰。王桉福同学也在群里发表感叹:“原来先画基本图形可以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开始我先画∠ABC =45°,画了好久才找到思路。经唐靖同学提醒BC与AD垂直,我才最终解决这道题。按老师这种画法就更容易上手了。”此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出2015年哈尔滨中考试卷中一道类似的题目:
在矩形ABCD中,AD=5,AB=4,点E,F在直线AD上,且四边形BCFE为菱形,若线段EF的中点为点M,则线段AM的长为_____。
我要求他们动手实践,画出图形的同学可以单独与我视频,必须说出画图的过程。我在数学语言上帮他们进行规范,而解题过程则在QQ群内进行展示,同学们都可以参与评价。为了帮助那些还没有完全搞懂这类题目作图方法的同学加深理解,我在此之后做了一节微课《据题作图,依图析题》,上传到QQ群,供学生们观看(如图7、图8、图9)。
图7
图8
图9
在这个事件中,那位不怎么爱说话的同学数学基础并不好,但他能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虽然不求甚解,但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的信息应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若引导得法,还是能有进步的。王桉福同学在大家都给前面这位同学白眼的时候能给予鲜花,唐靖同学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思路,又让我看到了学生之间的互助之情,家长主动参与学生的QQ群学习讨论,更让我看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无缝对接的可能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适时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及课堂组织形式,课后又能生成学习资源,体现了新时代教师应有的学科以及信息素养。
(作者单位:永州市冷水滩区京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