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嬴自杀的原因
2016-10-13乔玉
乔 玉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侯嬴自杀的原因
乔 玉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中将自杀的原因分为四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侯赢之死应属于利己型和利他型自杀。利己体现在以己之死打消魏公子对自己的疑虑,利他则体现在以己之死成窃符救赵之事,就信陵君之名,成信陵君之业。
侯赢;自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原因
在《魏公子列传》中,侯赢献计窃取兵符、夺权代将,由此计信陵君成功地救赵却秦。而侯赢却在献计后“北向自刭”,侯赢为什么要“自刭”呢?历来对侯赢自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观点:
表1 侯赢自杀原因的观点汇总
在对以上几种观点分析反思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侯赢之死的原因应有以下三点:
一是消除魏公子对自己的顾虑和怀疑,以死向魏公子表明自身之贤。《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田光向燕太子举荐荆轲时“左右无人”,此景与侯赢献窃符救赵之计给信陵君时“乃屏人间语”是相似的。而田光自刎前说道:“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且“欲自杀以激荆卿”,”因遂自刎而死”。这和侯赢“北向自刭”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侯赢窃符救赵之计乃欺君之计,稍有泄露便会招致杀身之祸。此计又只有侯赢和信陵君等少数人知晓,信陵君对侯赢多少会有些顾虑。由“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可见,侯赢深谙人心,也自会明白信陵君的顾虑。侯赢便主动说明自己“宜从”但“老不能”,并提出“北向自刭以送公子”来消除魏公子对自己的顾虑和怀疑,同时也把自己的窃符救赵之计完善地滴水不漏,增强计策的可行性,更加激励信陵君实行此计的信念。
魏公子宴请侯赢时“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如此轰动,那侯赢自杀也必是一件引人关注之事。若侯赢在魏公子刚离开魏国时便自刭,这反而可能会引起魏王的注意和怀疑,窃符救赵之计就可能会胎死腹中,魏王对魏公子的疑虑更是会有增无减。因此,侯赢“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君子”,这时,魏王即使有所察觉也为时已晚。
二是报知遇之恩,“就公子之名”,成公子之事。“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像侯赢这样的“高洁智慧、忠诚信义之客”,“他们具有高洁的品质,不追逐功名利禄,而是在精神上追求知己、知遇,人主对自己的赏识和相知就是最大的回报”1。因此“修身洁行数十年“的侯赢尽己所能为知遇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忠诚:为了成就魏公子礼贤下士之美名,特意摆出“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的“小人”之姿,落得个“从骑皆窃骂侯生”的骂名。窃符救赵一事虽能使公子“重于赵,名闻诸侯”,然终究是犯了欺君之罪,实属不忠不信于魏之举。而魏公子安身立本之地在魏国,侯嬴自杀可以衬出信陵君“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的正面形象,消减其“不忠不信与魏”的负面形象。
此外,《魏公子列传》中“晋鄙不卑不亢,不做顺水人情,这是‘忠义’;如姬虽为女流,知恩图报,能急人之困,不惜身家性命还报信陵君,这是‘信义’;侯嬴和朱亥更是士为知己者死,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体现的是‘道义’”2,全篇都存在着“礼遇下士”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气息。侯嬴自杀既是“舍生而取义”,又以此衬出信陵君“尊贤而重士”,侯嬴之死成就了双方的千古美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以逐鹿中原,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养士之风,养士的数量以及士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一个标准”3。而侯赢自杀更是再次坐定信陵君“尊贤而重士”之名。天下士人闻此美名,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信陵君,“致食客三千人”。由此形成“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之势。
三是为魏公子回魏铺平道路。上文说到侯赢自杀以“就公子之名”,从另一角度说,这也是为魏公子回魏铺路的一种方式。侯赢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为魏王日后“请公子”提供一个理由。“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如今侯嬴是窃符救赵的主谋、朱亥是杀晋鄙的人,侯嬴自杀,在外人看来也即窃符救赵的主谋“畏罪自杀”,窃符救赵这件事也算是对天下人有了交代,魏国人也仍可“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来接纳魏公子。
侯赢自杀应主要属于利他型自杀。正如涂尔干所说,利他型自杀发生于个人"过度整合",即社会纽带过于牢固,重视社会甚于重视自己。这种情况下,自杀是为了"更高的善"所做的牺牲。侯赢以己之死成窃符救赵之事,就信陵君之名,成信陵君之事。这也符合太史公“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的著述原则。
[1]韩华.从《魏公子列传》透视人性之深[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8-9.
[2]张彦修.战国侠义精神[J].管子学刊,2010,03:70-75.
[3]卢刚.《史记》中自杀人物群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7.
注释:
1 常昭.士为知己者死辨[J].济南大学学报,2001,04:40-43.
2 金玉芳.信陵君会劝阻侯嬴自刭吗?[J].现代语文(教学研版),2015,03:49-50.
3 杨序科.试谈信陵君厚待侯赢的“广告效应”[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2:145,14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