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祼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

2016-10-13由墨林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参短文诗歌

由墨林

在课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赖、迷信于教参,而忽略对课文文本的研读、琢磨。在讲解课内篇目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我,拿着教学参考资料照本宣科的情况也同样存在。而学生在做课内阅读复习的时候,根本不去认真领会原文,而是直接背答案,背能有效得分的采分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把语文当成背记类学科去教和学的情况并不少见。没有阅读和理解,只孤立地去记答案,语文教学变成了机械的条框记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尝试放下教参,进行“裸读”教学,提倡“零教参”进课堂,引导学生“零教参”听课,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课文。抛开教参,变被动地依赖教参为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放下师者无所不通的“假面”,与学生一起去接受“零参考”阅读的挑战。我以《散步》为例,与大家分享“祼读”教学的体验与收获。

一、 授之以渔——共同探索散文解读方法

《散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上册第一课,是一篇以祖孙三代在散步中相互礼让、孝亲护幼为旋律的亲情类短文。为了带动学生以个性化的自我认知来解读课文,授课时,我只拿一本未作任何标记的教材,同时要求学生也要放下所有的参考资料,回归到原汁原味的阅读。教师与学生一起凭借个人认知水平来阅读课文,抛开所有的辅导资料,把课内的范文当课外的文章去读。当然,在“裸读”的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认知差距,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

阅读之前,我先做这样的引导:要读懂这篇小散文,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分别给出以下回答:(1)看题目;(2)看主要事件;(3)看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4)看典型的环境描写;(5)看关键细节;(6)看画龙点睛之笔。

学生能根据已有阅读经验和能力,归纳出读懂散文的常用方法。我以此为学生做阅读前“热身”,增加学生的零参考、无依赖的阅读信心。

二、 圈点批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课文

以往我们所看到学生的课本笔记,大都是教师从参考书上摘取的关键词句,其实是专家解读的引用或套用,并不是这篇课文中师生的阅读生成与升华。我鼓励学生把课文当作一篇作文去评改,就像给同学批改作文一样,用平视的眼光来阅读、品评,尽可能放下课文作为范文的距离感和仰视感,以一个评审者的身份去审视其优劣。我激励学生为课文写边评,写点评,如果有足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对课文提出批评建议。

学生的批注理解能力往往要超出教师认为可以达到的高度,他们在原文上的批注可谓是“百花齐放”。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有的在“熬”字处批注:寒冬太长,母亲难以忍受,儿子怜惜母亲;有的学生在写景段下面画上波浪线,在“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后批注:表达作者希望春天的景色能让母亲感受到生命力,并焕发出生命力;发生分歧一段,就作者的心理活动部分,学生这样批注:作者的态度更倾向于母亲,因为散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母亲出来走走;对母亲“变了主意”这一段学生这样批注原因:因为她不想打消小孙子散步的兴致,也体现了母亲解决分歧的智慧:可以让儿子背着自己走;结尾处有一个词是“整个世界”,几乎每个学生都做了各种批注:(1)敬老和爱幼是家庭的全部责任;(2)老人与孩子是中年人肩负的家庭责任;(3)照顾好母亲与儿子是“我”和妻子的重大使命。

在批注过程中,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种发现不受教参标准答案的禁锢,学生可以与文本自由对话,不必受限于以往教师所预期的与教参一致的理解,不必为难自己去说和教参一模一样的话。只要是自我的理解与发现都会得到教师的激励和赏识。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自由阅读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学生犹如进入了一片山林,来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珍宝。

当然学生也会产生一些不正确或不准确的认识,但这是学生阅读成长的必然经历。如果害怕学生犯错,害怕因此浪费时间,而直接把文章的正确见解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教师所谓的规范讲解中渐渐丧失了阅读的主动与自信。

三、设计阅读题目——从疑难处发现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通过批注的形式理解消化,阅读中不明白、理解不透的部分,可以让学生拿出来,设计成阅读理解的题目,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作业。以往都是老师给学生留作业,现在是学生可以给老师和其他学生留作业,设计思考题,课堂上学习和探索的氛围就会变得浓重而热烈。学生设计出这样的题目:(1)家庭生活中,这样互敬互爱的小故事很多,为什么作者能把它写得亲切感人?(2)文中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又说“这一切取决于我”,为什么当“我”说,走大路,母亲却变了主意,最终没按我的想法去做?(3)“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一句包含着“我”和妻子怎样的感情?(4)假如最终选择走大路,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5)文章为何没有细致地描述小路如何有趣?你认为小路的乐趣应不应该详写?(6)“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个家庭除了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个主要责任这外,纵观全文,家庭和谐还有哪些表现?(7)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文中心,你认为哪个词语更恰当?

在阅读教学中,能发现问题比能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做进一步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在问题提出来之前,学生其实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自己认定的答案。问题的产生本身就是对一篇课文的深入解读和再创造。当然,有的学生会认为,这篇课文很简单,没有什么问题了,当面对这些提问时,他才会发现自己思考的层面不够深广,不够精细,从而在阅读层次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同题延伸阅读——“裸读”自信再实践

教材后面给出同题延伸的短文和诗歌各一篇。有了课内“裸读”的经历,再来面对课外的文章,学生就会感觉容易多了。

短文《三代》情节很简单:“我”的脚踏车要避让牵着手的祖孙三代,但是“先生”却主动迎着撞了过来。学生在解读这篇短文的时候,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关键点,引发大家的思考:这篇短文讲一件瞬间发生的不起眼的小事儿,却在作者内心留下烙印,为什么会留下烙印,又留下了怎样的烙印呢?学生的解答也同样抓住了关键点:当预见危险要发生的时候,先生能挺身而出,来化解危险,保护老人和孩子,这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他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打动了“我”。而面对三个的背影,“我”的感慨是无论有多艰难,先生都会完整地担起照顾好老人与孩子的责任。老人患中风,孩子刚会走路,这反而加重了先生的责任感。

诗歌《三代》赏析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诗歌语言更为凝聚,强调诗意、灵感和富于感染力的意境。但可以让学生把诗歌所描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再体会高度浓缩的诗歌语言和富于创意的诗歌意境。学生是这样来理解的:孩子在田边游戏玩耍,爸爸在忙着辛勤耕田,爷爷的坟地就是田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试着赏析诗歌,但是诗歌的语言却是这样的: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三代人戏于土,生于土,安息于土。诗里既有三代人之间温暖相依的情感,又有三代人对于土地特殊的热爱和依恋。

从课内的范例中,举一反三,让学生自觉深入课外的文章当中实践“裸读”带来的快乐与发现。不借助任何外力的阅读心得与阅读快感,更像一个人的旅行,一路的风景任学生随心读取。

提倡学生裸读,教师要做“裸读”的引领者、示范者、快乐享有者。要引导学生去认同:真正引人入胜的阅读,读者与文本中间很少会夹杂任何解说的资料,阅读的过程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产生,而不是去捡别人嚼过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要把自己变成“会发声的教学参考书”。培养学生的“祼读”习惯对于学生的语言功底的积淀和终身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不要让阅读成为只能借助风力飞翔的风筝,而要成为能自己扇动翅膀的蝴蝶。

猜你喜欢

教参短文诗歌
KEYS
Keys
诗歌岛·八面来风
神秘的教参
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