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2016-10-12朱世蓉
朱世蓉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0069)
·休闲农业·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朱世蓉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0069)
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分最高,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为9分; 而产品附加值最高的景区为熊猫基地。同时对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模式不合理、监管效能缺失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现存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创新旅游模式等开发对策,以期对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2]。然而,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传统的旅游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3]。生态旅游的概念于1983年由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其主要特征是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发展核心,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生态友好新型旅游方式[4-5]。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通过生态美吸引游客,为旅游业所利用,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的各种动植物等生态资源及河流、建筑等人文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评价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其中定量评价以层次分析法为主。高丹丹等应用该方法对通山县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定性评价主要是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打分法,黄茂祝等应用该方法对伊春林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尽管我国对生态资源的评价方法很多,但都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当地生态资源的实际情况。为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研究。
王志臣等[11]认为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可以按照资源演进的方式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定性的经验型评价以及综合性评价,二是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与整合,实现数学模型的定量评价。蔡淑华等[12]认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应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性评价、体验性评价及技术性评价。梁修存等[13]认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应包括货币评价、人类文化遗产评价以及视觉质量评价3种[14-15]。吕建树等在研究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时建立多方位指标体系评价了该地区的开发潜力并提出了相关策略,沈永明和张春丽分别研究了盐城和三江平原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15]。熊金银研究了川西高原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并在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16]。
四川省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6],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是中国推向世界的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7]。但是随着近年来旅游人数的急剧增长,许多景区面临着严重的游客压力,旅游干扰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十分严重影响。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势位于我国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东西差别大且高低起伏悬殊,地貌种类多样。地处亚热带,气候复杂多变且差异显著。丰富的水资源,复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为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植物种类多、分布广,珍稀动物繁多。四川省的自然遗产及文化遗产丰富,拥有众多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因此,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但是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四川省生态旅游问题逐渐彰显。因此,合理有效地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可促进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以四川省多个著名风景区(九寨沟、西岭雪山、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熊猫基地)为例,依据“生态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赋分评价,主要通过调查组专家,根据国家标准评分细则对相关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打分。“生态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主要有“评价项目”及“评价因子”两个主要选项,其中“评价项目”主要包含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价值、生态旅游资源社会影响力、生态旅游资源附加值等方面内容(表1),其中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包括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珍稀度价值,规模、丰度及几率,完整性价值; 生态旅游资源社会影响力包括影响力与知名度,适游时间以及游乐范围; 生态旅游资源附加值包括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安全,生态以及经济效益。
表1 生态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评价项目评价因子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珍稀度价值;规模、丰度以及几率;完整性价值生态旅游资源社会影响力影响力与知名度;适游时间以及游乐范围生态旅游资源附加值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安全;生态以及经济效益
表2 四川省各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景区评价项目及得分总分排名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价值(10分)生态旅游资源社会影响力(10分)生态旅游资源附加值(10分)九寨沟984211西岭雪山883192峨眉山795211乐山大佛783183蜀南竹海962174熊猫基地676192
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四川省境内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各项赋分指标如表2所示。四川省境内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分最高,其中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为9分,远高于四川省境内其他主要景区。通过对九寨沟景区实地调研发现,九寨沟景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度远高于四川省境内其他景区,同时随着生态旅游观念的普及,九寨沟景区对生态旅游经济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然而九寨沟景区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但对其开发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深度和特色资源开发,缺少对九寨沟景区独特手工业及文化产业的开发,导致其旅游业所带来的附加值不高,只有4分。而相反,熊猫基地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价值为6分,该基地开发出来的熊猫特色产品多种多样,产品附加值在所有调查景区中最高。
2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现状与问题
2.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图1 峨眉山景区植被覆盖面积及植物种类调查
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与其他省份相比,省内旅游景区分布广泛,且自然环境优美,因此,四川省旅游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17]。但是随着四川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四川省旅游景区旅游人数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与旅游景区创办之初相比,四川省大部分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旅游干扰给植被和土壤及生态带来极大影响,同时相关生态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以峨眉山景区为例,目前峨眉山景区由于节假日接待人数超过规定人数,许多农家宴没有按照要求将垃圾及时回收处理,并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其境内的河流及湖泊中,导致河流及湖泊富氧化现象严重。其次,峨眉山景区附近的一些企业将废水直接排放到湖水中,严重污染了峨眉山景区的自然环境。最后,峨眉山景区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保护措施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峨眉山景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植被覆盖面积逐年减少,植被覆盖率较低, 2014年下降到35%,部分植被濒临灭绝(图1)。调研地区普遍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不仅仅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活动造成的污染,传统旅游本身也造成很大的污染,再加上部分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使景区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巨大。各种污染使四川省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部分野生动植物、地形地貌等都发生了许多不可逆的变化。
2.2生态旅游模式不合理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也存在资源利用严重不足、未充分发掘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生态旅游模式不合理等问题,生态旅游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不高。目前四川省生态旅游模式依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旅游模式,单纯通过景区景观吸引游客,对景区的其他资源利用率较低。以四川省九寨沟景区为例,九寨沟景区的最主要特色是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是目前对于九寨沟景区的生态开发仅停留在对当地自然景观的发掘,对当地丰富的生态环境及相关产业的发掘力度严重不足。以其中的荷叶寨为例,在九寨沟景区的开发进程中并没有形成立体有效的全方位开发模式,并没有对当地人文资源,历史资源等进行充分发掘,严重影响其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改造进程缺乏合理规划,导致改造之后许多植物生长环境受到不可逆的破坏,降低了植物的多样性。
2.3生态旅游监管效能缺失
四川省各个景区内的机构设置为财务部门、安保部门、服务部、后勤维护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其中财务部门人员约占总人数的32%。但是通过对峨眉山、九寨沟等景区的走访调查发现,所有景区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生态环境监管和保护机构,无法对各景区不同时间段内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评价,导致各景区对景区自身的生态环境的认识严重缺失,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治理手段没有明确、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最终导致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或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3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3.1提高自然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政府、当地群众、游客、保护区工作人员等全方位的参与,因此,政府及保护区需要完善生态环境管理规范与法律准则,同时加强对群众、游客及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其自然保护意识。另外需要对各方利益关系进行疏导,让他们的利益与当地生态旅游环境捆绑起来,开发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发展地方经济,激发人们自然环境保护的热情; 同时应提高对保护区工作的扶持力度,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强化政府监管
自然环境是某一地区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化而成,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则很难或者不可修复,因此,需要强化政府监管。一是在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应对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评估。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保护。三是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生态景区的开发方式及经营管理模式。四是对恶意破坏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企业及个人给予严格的处理,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3.3创新生态旅游模式
通过对四川省生态旅游景区调研发现,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注重保护的同时还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根据各景区不同生态环境及经济条件,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新模式。由于四川省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其境内分布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四川省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观光游”,通过对旅游景区优美生态环境的介绍和宣传,通过对景区各种奇异植物以及动物的介绍吸引大量的观光游客,提升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作为我国境内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目前四川省境内分布着55个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宜人的景区附近(例如九寨沟附近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康定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西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因此,可根据少数民族具有的独特文化传统及历史底蕴开展“民俗文化游”,将这些人文风俗作为景区的宣传亮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同时,由于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跨青藏高原,涵盖了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及四川盆地等几大主要地貌环境,其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 556m,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探险资源,可针对性地开发“探险游”,给人们带来美好视觉感受的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刺激体验。还可以开发更多的生态旅游模式,如“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等,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旅游模式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3.4制定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方式相比更需要全面、科学地分析该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让生态环境与游客形成良好互动。首先要向游客充分展示当地的特色生态环境资源,提升生态旅游的体验价值。其次需要对旅客的旅游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并实现各种应急处理。再次需要合理地规划旅游线路,根据生态环境科学地控制游客数量,并合理分流与疏导。最后应促进旅游各方的合作,协同管理生态资源与环境,推动当地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发展。
4 讨论
四川省作为我国内陆大省,由于其境内独特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环境,其境内拥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因此对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该研究通过对现有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根据不同资源项目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对目前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景区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境内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九寨沟景区,尽管其境内拥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其开发仍然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特色产业和深层次产业不多,导致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资源附加值较低。尽管不同景区对生态旅游资源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开发,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不同景区之间的差异性较明显,在指标分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导致出现景区生态旅游资源总利用效率较高而某项指标较低的现象,因此该评价体系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不同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利用进行评价。
[1]陈洁, 王力峰,章昌平.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大众科技, 2012,(3): 78~80
[2]李阳.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4
[3]陶静. 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特区经济, 2011,(1): 176
[4]陈立鹏.科学技术视角下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锦州:渤海大学, 2014
[5]俞孔坚, 李博,李迪华.自然与文化遗产区域保护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以福建武夷山为例.城市规划,2008,(10): 79~82
[6]蔡淑华, 鲍蕊.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发展思考——以北川小寨子沟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8): 16075~16076
[7]刘鑫, 李彦,刘思情.石仁子沟水库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1): 68~69
[8]李毓祁, 冯玉花.海南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发展模式探索.琼州学院学报,2011,(06): 46~49
[9]蔡军, 阮娟,陈其兵.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 28(3): 319~323
[10]胡延辉, 王伟峰,张邦文.江西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7): 16926~16928
[11]王建军, 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地理研究, 2006, 03: 507~516
[12]王志臣.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林业资源管理, 2012,(3): 36~40
[13]蔡淑华. 北川小寨子沟乡村旅游恢复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1): 51~52
[14]段文霞, 卢静惠.四川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之浅见.四川环境,2010, 29(4): 59~63
[15]吕建树, 刘洋,张祖陆.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资源科学, 2011, 09: 1788~1798
[16]熊金银. 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3): 217~220
[17]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2): 39~42
[18]彭贵康, 康宁,李志强.青藏高原东坡一座世界上最滋润的城市——雅安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研究.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 30(1): 12~20
[19]陈希, 李林.国内生态旅游研宄现状及趋势.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5): 14008~14010
[20]郑平, 刘琼英.峨眉山生态旅游区开发和建设模式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2010,(25): 160~161
ECOTOURISM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SICHUAN PROVINCE*
Zhu Shirong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0069,China)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ecological tourism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attentions. Us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survey combined method, this paperevaluated the effectiv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had the highest score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in Jiuzhaigou scenic area with 9 points, and it had the highest value-added products in the panda base scenic area. And then, it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of sichuan province, such as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unreasonable ecotourism pattern, lack of regulatory efficiency and other issues.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for th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ourism, and so on.This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Sichuan province.
Sichuan province; eco-tourism;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834
2015-07-12
朱世蓉(1968—),女,重庆涪陵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职业教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服务。Email: 277208369@qq.com
F592.7; F323.2
A
1005-9121[2016]08-0218-05
*资助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2-GX-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