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及应用分析

2016-10-11高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高艳

摘要:当下,移动互联网盛行,社交媒体和移动资源共享平台迅猛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异军突起,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如何能将移动微学习资源智能化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势必为广大学习者开辟新的智能学习平台。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设计移动微学习资源平台,解决学习者个性化、微型化、移动碎片化学习的问题,让微学习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轻松活动。同时,将这一研究具体应用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从而构建一个适合中职学生的移动微学习系统。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中职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142-03

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已然成为一种个人或社会组织的营销和服务方式,能否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一种新的交互式学习模式,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具有片段化、微型化特点的学习内容呢?现如今,这种学习模式被广泛地称为“微学习”,它的受众群体正逐渐扩大。至于它的优势何在、为何广受青睐、应用前景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和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为此,作者结合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从解决教育教学视角出发,就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习资源设计及应用进行研究,试图为教育机构、中职教育和学习者更好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教育和学习提供实践借鉴。

一、移动微学习资源的定义

早在2004年,奥地利学者Martin Lindner便提出“微学习”这一概念,在他的表述里,微学习是指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微型内容以及微型媒体是它的两大主体。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学者赋予了微学习一些新的内涵,祝智庭教授归纳出微学习的如下特点:交互界面简洁、技术门槛低、侧重学习者的非连续注意状态、严格遵守学习流程、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体现了微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

二、移动微学习系统概述

从QQ、MSN到微博、微信,一批批新媒体的出现,让学习平台越发高端,学习资源越发广泛。其中,以微信的发展前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已然成为了学习者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公共交流和学习平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一套科学的移动微学习系统,势必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新革命,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将不可估量。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系统的优点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微信公众号具备的强大互动功能。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均可创建以文字、语言、图片、微课视频等形式的进行沟通、互动和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构建方便移动学习的微学习资源平台,向订阅用户提供微学习资源,使学习者能在业余时间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能够充分满足学习用户的不同学习需求。

订阅号的功能较为全面,主要包括:(1)群发推送功能。学习用户订阅后,该公众号可自动向用户推送重要通知以及具有趣味性的信息,比如,教学类新闻、理论信息、学习技巧以及身边的教学逸闻趣事等,推送过程已群发形式进行,实现群发推送功能。(2)自动回复功能。学习用户订阅后,在微信公众号界面窗口,通过相关提示输入自己感兴趣的关键字,然后公众号会自动予以回复,提供用户所需的相关学习内容。(3)针对性服务功能。学习用户可向公众号提出任何特殊性问题,然后订阅号会主动根据用户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答。但订阅号也有它固有的不足,比如,订阅号的推送对象是广大的学习者,而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功能尚未开发。

服务号建立在订阅号的基础之上,具有订阅号的一切功能,同时,它支持学习者之间在线互动,方便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探讨学习内容。但服务号也有不足,比如每个月仅可发送1条群发消息,这种限制破坏了学习的连续性。

我们将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号和服务号二者联合,可以取长补短,便可以实现学习资源推送、学习者提问、个别答疑、学习评价、相互讨论等功能,达到移动学习的目的。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系统的结构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系统是由多个模块组建而成的:(1)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包括群发功能和高级功能,群发功能的作用是推送消息,而高级功能的作用是完成微资源的深度开发,个人、教师和企业,均可通过功能模块实现消息群发以及微资源深度开发。(2)管理模块。任何微资源经上传后,均会自动备份至“素材管理”中,并实现循环利用,无论是图片、文本,还是音频或影像,没有任何限制。(3)服务模块。服务模块包括“服务中心”和“微信认证”两大子模块,“服务中心”可按照订阅用户的需求,予以回复,实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4)统计模块。统计模块可对订阅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公众号推送微资源后,可通过统计模块,获得查阅人数,分享和转发人数,另外,还可通过“消息分析”对学习者和公众号之间的互动消息进行统计分析。(5)设置模块。设置模块是出于公众号的安全性考虑,以及其所推送的信息的真实性而建立,主要内容包括:账号信息、公众号助手、安全中心。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学习资源的设计

(一)移动微学习资源形式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微学习资源主要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或动画和图文消息等形式呈现。如表1所示。

(三)测评设计

学习者在微信公众平台完成学习后,系统设计测评功能,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和反馈。测评设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后练习。学习者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后,可选择课后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2)试题测试。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试题进行测试,考核学习效果。(3)多方位评价。通过课后练习、试题测试、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多方位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真实、可靠。(4)智能反馈。学习者的测评结果,传送至微信公众平台系统,经系统的统计分析后,给予相应的学习方案,能给学习者后续学习计划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

(四)学习服务设计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微学习系统的学习服务设计内容如下:(1)学习需求分析。系统首先向学习者推送学习需求问卷、调查表等,得到反馈后,根据学习需求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2)学习资源设计。将学习资源划分为多个“知识模块”,达到连续性学习的目的。(3)伴随性产品设计。建立4G网络移动学习服务平台,为广大学习者营造和谐、便捷的学习环境。(4)显性服务设计。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习者参与学习资源平台构建。(5)隐性服务设计。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管,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意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6)服务规划。服务规划旨在解决学习者服务需求的变化而设置,通过协调作用,平衡各类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

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设计微学习资源,能有效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能满足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需要,实现学生课后提问、个别答疑、相互讨论等功能,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实践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应用过程:首先,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创建“ 微学习平台”,从优秀学生中挑选3至5名微学习平台管理员,针对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在平台上发布与整理,同时,还可建立学习型微信群,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其次,教师提供教学案例、微课以及精彩博文等,再由管理员以图片、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上传至“ 微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或阅览。这些学习资源被划分为多个“知识模块”,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再根据专业能力要求,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推送具有专业能力要求的微课、学习资源和课后练习,供学生学习提高;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的难点,归纳问题和答案,学生通过提示输入关键字,公众号自动予以回复,提供相关学习内容。比如在EXCEL函数的使用中,学生输入“SUNIF”函数,公众号自动予以回复“SUNIF”函数使用格式、方法,提供微课讲解视频,最后提供案例题,供学生有针性的进行练习。同时,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的问题及作业进行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微学习的目的。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微信成为大众高频使用的软件之一,人人“玩微信”的时代已然来临。笔者在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对微学习资源加以科学设计,实现在中职教学领域的有效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受限于国内对微学习这一新型学习形态的规律、设计、展开以及评价等的研究还很缺乏,微学习如何更好服务于学习尚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许海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31)

[2]费暘,袁晓斌“互联网+教育”对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 2015(10)

[3]沈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探讨[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4]田瑞芳基于微信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5(18)

[5]沈洋构建高职院校移动微学习系统的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12)

[6]李娜,乜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平台
传统媒体使用微信平台推送的价值选择研究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案例研究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试析高校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