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平台的构建
2016-10-11于积亮
【摘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图书的写作出版,发行,销售和阅读都在一个平台上,在这个以数据化为特征和标志的深度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不仅要继续与互联网做加法,还要深入地与用户做加法,即“互联网+图书馆+用户”。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外延加强“+图书馆”平台的构建,即“互联网+图书馆”,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内延提升“图书馆+”平台的构建,即“图书馆+用户”,加快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让阅读无所不在,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我们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平台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靠数据说话的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是对馆藏和阅读方式的影响。这在几年前讨论的非常激烈,极端的观点认为电子图书会取代纸质图书,图书馆将会灭亡。大部分观点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共存。但目前的形势来看,对图书馆来说很不乐观,一是读者流逝的很快,这主要是阅读习惯的改变。二是图书馆资源的优势已没有过去那么明显,一个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基本上在百万左右,而现在许多电子图书商提供的数量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图书的写作出版,发行,销售和阅读都在一个平台上,鼠标点点即可完成。三是海量信息终端服务简便快捷。四是移动终端的大量用户普及。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以资源建设为中心向以终端服务平台搭建为中心和个性化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一、“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是当下最热名词之一。之所以“热”,是因为“+”的是“高科技”、“信息化”,代表了一种潮流,预示着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外延就是大胆的进行“+”的思维。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组织、存储、管理与维护,通过互联网技术、终端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图书馆新业态。
“互联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互联网企业各自为战,发展速度、更新速度都很快,注重用户的需求,主要目的为快捷方便用户,紧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而图书馆建设则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条块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共享,所有的共享都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运行。更新速度慢,同时还要考虑新旧设备的兼容等现实问题。
(一)到馆阅读比例呈下降趋势,数字化阅读渐成主流
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达到58.1%,而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文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纸本馆藏74896万册,电子图书总量为37767万册,电子图书已经超过了纸本馆藏的50%。而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总量为5822万册,两年时间增长了6.5倍。此外,截至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总量19.54万台,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1.63万台,而2011年仅为15.75万台和9.26万台,两年时间分别增长了24%和26%。国家图书馆2013年网站访问人次10亿,而全年到馆读者才418万人次,读者通过互联网查找图书馆资源的人数已经远超到馆读者。随着“互联网+图书馆”平台的搭建,阅读人群数量逐渐地趋于饱和稳定,电子阅读的比例与到馆阅读比例达到一定比例后就趋于稳定,电子阅读有电子阅读的快捷优势,到馆阅读有到馆阅读的深度优势,它们是互补的关系,并不是哪个取代哪个的。纸本书刊由于一些实际工作流程的限制总是滞后于电子数字,在这信息爆炸时代许多信息的获得必然首先电子信息的。
(二)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公共图书馆开发了基于IOS、Android等平台的应用程序,融入了社交互动、分享传播、位置服务。许多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需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纸本服务,需要图像、音乐、视频等其他形式资源的服务,也有许多读者疑问,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数字阅读,那为什么还要推广数字图书馆呢?因为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无序的,数字图书馆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依托图书馆的体系,将无序资源聚合、整合、归类并永久保存,方便人们快捷地使用。很多大型的互联网企业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重视用户对内容的需求,然后他们再改进。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投入研发成本也很大,要求在短的时间里用户要达到一定的量级使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在浙江乌镇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世界中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地址背后,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互联网推崇自由、促进自由,但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互联网的自由,也是法律之下、道德之下的自由。互联网的缤纷场域中,不同国家和地区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但是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公共图书馆在这“互联网+”如何实现图书馆的宗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整理、加工和利用的问题。这就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如何选取,你要选择有用的把它保存起来,海量的如何做筛选。第二,如何保存,因为现在大家知道,有研究表明,世界网页的生存是45天,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不把重要的、有用的信息保存下来,就有可能丢失。第三,用什么介质去存储这些。我们都知道,现在在国家图书馆可以看到我们千年的老祖宗留的纸的文献还保留着。进入近代以后,我们用缩微文献,用胶片拍摄以后把它保存,现在在理论数据上也要五百年,但是我们信息化的保存介质,如存储硬盘,它稍微物理环境发生点变化,十几年、几十年就容易丢失,用什么把它保存起来。再有一个,对图书馆人来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这些东西,存储和保存下来,它没有办法用,必须把它做成编目、索引,你才能知道哪个资料在哪,哪个材料在哪。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把所有的我们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归纳,然后进行索引。第四,互联网这个载体的更新换代之间的兼容性,互联网这个载体更新换代的很快,没有互联网这种载体的时候,不用考虑互联网这种资源怎么保存,互联网的发展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不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制约,但是作为图书馆人必须考虑“互联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现在需要我们面对必须破解这个难题。
二、以“图书馆+用户”的思维打造服务的新型业态
(一)数字阅读的新发展
当前数字阅读正日益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阅读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浅层化的新特点,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不仅为图书馆和读者提供简单的网络链接和上网阅读,而且通过无线网络获取非结构化数据的这一重要功能正逐渐被图书馆所重视,读者用手提电脑、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来下载电子图书,畅享“移动阅读”、“掌上阅读”。读者只需上图书馆的网站或到馆区下载一个APP软件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就可以随时随地“遨游”图书馆。
(二)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局限性
一般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拥有50TB左右的数字资源,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也就是说,作为图书馆的一个读者用户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拥有了这些数字资源的阅读权。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部署的无线网络普遍存在整体带宽偏窄、AP 分布不均、 信号覆盖不全面、读者接入密度不高等突出的矛盾,无法满足大数据环境下无线网络应用的趋势和需求,产生这些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行政区划及经费的制约。二是数据共享不足。数据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大量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长期闲置,许多数据资源拥有单位公开和共享动力不足,影响了大数据资源的形成与使用。三是用户认知程度不够,使用利用程度不高。四是关键技术储备不足。已有技术和产品的原创性、通用性不足,有待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图书馆技术平台搭建尚未形成明显的上下游协作发展模式。
(三)“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的未来
用“互联网+”提升图书馆服务,创建适应移动互联网和用户行为习惯的新型服务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资源共建共享能力,使条件相对落后的图书馆快速提升资源和服务能力,通过图书馆内部“图书馆+”开拓创新,全面开放,连接一切,使服务更加便捷普惠,打造服务的新型业态,实现泛在图书馆服务。
三、“图书馆+”平台构建侧重点
(一)政府行政指导
在数据经济时代,方方面面都在拥抱大数据,各行各业也正以数据为核心,主动运用数据的特征去重塑自身模式。政府在实现数据社会化中要做好以下三步。一是政府应加快推出数据平台的构建标准,使全社会的基础构架达到同一水平,提升全社会数据使用能力,借此全面提升社会整体运行效率。二是制定配套的数据开放标准和政策,制定数据资源使用的计价标准和市场机制,搭建数据资源的交易平台,最终形成交易市场。三是以数据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力量实现创新应用,持续引导全社会更好地运用数据,构建以数据为导向的全新生态范畴,让更广泛的领域从中受惠。
(二)互联网+图书馆联盟
云计算的出现逐步使人们摆脱使用计算资源和信息服务的束缚,降低知识获取和分享的成本。树立云计算意识,云计算是当前信息领域的重大创新,它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低成本的信息资源使用方式,使信息可以被集中处理,由数据变成知识,知识变成智慧,云计算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要求,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把握云计算的移动性、位置性、泛在性、实时性和大数据性等突出特征,紧跟云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云计算资源,做好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架构、资源分配、数据采集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平台建设的兼容与持续发展
将互联网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纳入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就要破除部门之间数据运行管理机制不畅及信息孤岛的存在,破除部门之间、层级之间存在诸多信息堡垒,破除各部门信息条块分割且相互独立,破除数据整合、交换、服务过程数据积累和采集更新重复建设,实现真正意义的“一站式”平台服务。
建立图书馆事业云计算中心。按照“可利用、可管理、可优化”的原则,从整体规划上,建立基础设施、平台搭建。硬件设施的建设一定要有前瞻性。从局部设计上,完善虚拟化计算机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完善服务中的硬件资源、信息处理和编程接口,完善服务中的应用软件和后期的服务升级。服务建设一定要有全局性。
(四)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队伍,是做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关键,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还要掌握图书馆学知识及信息检索技术。图书馆不仅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而且最关键的是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让工作人员多参加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活动,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大力开展专业岗位培训,二是组织研讨及学术交流,三是建立业务进修制度,四是采用最新教学模式。
四、结语
公共图书馆在整合组织数据、融合互联网数据、建设数据开放交易平台方面做了很多实践,形成了大量的数据积累和技术积累。通过与政府、产业、研究机构、创新组织、个人的合作,图书馆将进一步整合组织数据、融合互联网数据,建设大数据平台、制定开放数据标准、打造数据交易平台,构建“图书馆+”生态链。图书馆只有跟踪新系统的发展,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才能在新信息环境下形成新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系列访谈二:韩永进谈"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人民网.2015-08-27.
[2]王世伟. 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图书馆吗?文汇报网络版,2006-06-07 .
[3]周焕.论互联网时代改变图书馆馆藏外延的实现.文教资料,2010.20.
[4]陈超.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成就全民阅读.文汇报,2015-04-24.
[5]赵建毅.图书馆建设的“互联网+”思维,新浪微博,2015-10-8.
[6]姜爱蓉.图书馆系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图书馆学情报学,2015.12.
[7]郑晓军.浅谈大数据下的图书馆无线网络应用优化.图书馆研究,2016.1.
作者简介
于积亮: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