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和平发展观与我国国家战略转型研究

2016-10-11陈兰馨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战略转型邓小平

【摘要】邓小平在对世界经济政治局势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判断“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提出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为我国国家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从当时的国际关系背景和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分析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形成,在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及其和平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实施了百万大裁军和一切战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决策,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巨大增长赢得了宝贵的机遇期。

【关键词】邓小平;和平发展;国家战略;战略转型

20世纪80年代,冷战进入末期,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政治力量对抗强度开始减弱,国际军控和裁军冲淡了对抗的气息,各国在全球经济大融合潮流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和平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题,我国要抓住这个宝贵的发展机遇,顺利完成国家战略转型,保障我国核心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 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和平是大趋势,要抓住发展战略机遇

邓小平跳出冷战思维模式,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和国际政治演变的脉搏,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国际矛盾和战略格局,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首先,核武器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思维。由于其不可比拟的巨大杀伤力,核武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威慑性、政治性的战略武器,作为实战性应用的可能性不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不可能爆发核大战。

其次,鉴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不敢轻易发生战争,新的战争策源地尚未出现。苏联在同美国的裁军谈判中做出巨大让步,使得军备控制和裁军成为可能。美苏的实质性裁军使得两国的军备竞赛开始向军控和裁军方向转轨。

另外,促进世界和平的其他力量在发展,以欧共体和日本作为牵制两个霸权主义国家的力量,欧洲在稳步推进一体化进程,不断实现经济政治甚至防务的联合。日本也在其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提升综合国力,在亚太谋求新的利益范围。第三世界国家也通过不同的国际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冲击着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旧秩序。

最后,经济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关键因素。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各国都希望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希望和平发展的呼声高于对抗的意志。邓小平指出未来的中国如果能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并在之后的30到50年的时间里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那么制约战争的力量将极大增长,战争发生的几率会更小。

基于以上因素,邓小平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战争可以推迟或者延缓,和平是大趋势,中国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战略机遇抓紧时间专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发展是主旋律,一切战略要服务于发展

在和平的大趋势下,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主旋律,邓小平指出过去“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 ”现在发展的意义超过了战争,我国也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加快发展国内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宏图的根基。

邓小平严肃指出我国在过去20年时间里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此期间成为了经济大国。因此,不论从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看,还是从世界形势看,发展都是主旋律,我国在此主旋律下确立的一切战略服务于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三) 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确立国际战略的立足点

根据邓小平国际战略思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有与发达国家对话的“南北”和平关系,也有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南南”发展问题,这就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战略的“立足点”。

在处理“南北”和平关系上,我国依然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以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为标准;超越传统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在国际政治中,更注重经济因素,不再仅仅以社会制度划界,不再仅仅从政治安全出发,开始在国际关系中更注重发展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关系。

在处理“南南”发展问题上,我国坚守自己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表示绝不称霸,互相尊重各自主权和国家利益;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适当的援助,发展与其的贸易合作。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以和平与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国家利益为共同利益基础,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 和平发展观对中国国内战略转型的影响

和平发展观下的对国内战略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军事上裁军精兵;经济上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军事方面:裁军精兵,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体现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上,即中央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确立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指导原则。

我国在1980年-1989年间国防预算的增幅,军费占GDP的比例基本呈现递减趋势,表明我国在此期间的战略重心所有转移。

国防费用的削减,军队机构的裁减和整合,作战人员的精简和优化,以及军队硬件资源的军民合用和民用,军队和地方人才两用,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使国家重心能顺利转向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增强我国军事力量,提升综合国力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对国际政治局势的新认识,符合我国战略目标的新定位,是我国国内战略转型的一个重大决策。

(二)经济方面:坚持基本路线,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1985年4月,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搞两个开放, 一个对外开放, 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 孤立起来, 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不加强国际交往, 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 是不可能的。”

国内经济方面,要继续深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对外经济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优先”更加强调本国经济的发展,强调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和共同繁荣。

在和平发展观影响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工作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战略下,我国在80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层递增趋势,增量也逐渐扩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三、和平发展观对我国国际战略转型的影响

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我国修补和完善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在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战略途径和手段的选择上。

(一)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一个安定的亚太。中国坚持巩固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80年代我国同朝鲜、蒙古、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贸易积极合作,也通过在国际议题和对外援助方面给予上述国家不同程度的支持。另外与印度关系取得重大突破,1988年12月19日,印度总理拉·甘地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进行讨论,这是印度总理在时隔34年后的首次访华。双方就西藏问题、边界问题和相关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度交谈。此外,中国在80年代与邻近的亚太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关系也有所增进和改善,同时双边贸易也呈现良好态势。

(二)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问题

邓小平和平发展观中最重要部分就是他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预测,他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地区冲突和历史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谈判等和平方式来解决的,至少应该以和平解决为目标引导对外政策。在8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在和平发展观确立的对外战略的基础之上发展变化。在与美国、苏联和越南的关系及对争端和历史问题的处理上,中国都显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眼光和策略。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秉持和平外交战略,同美国进行谈判,最终在1982年达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

1989年初,邓小平在会见布什总统时指出中国是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制定国内政策,中国不打什么牌,也不搞权宜之计。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会没有。 虽然中美关系矛盾很多,但是根据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中国在努力营造稳定的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的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在80年代处理中苏关系上也得到深刻体现和完满运用。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期间同邓小平进行了历史性会晤,邓小平将会议概括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八个字。5月18号,双方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苏联合公报》,标志着中苏关系结束了长期的非正常化,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的民生经济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

在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在80年代及其以后的对外战略上没有以某一个阵营成员的立场去看待国际体系,没有用处理党际关系的方式去处理国际关系,也没有用冷战思维主张对抗,更没有企图通过国家实力的增长谋取霸权,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引导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用和平的方式创造和平的环境,保障中国的国家经济建设,保障中国核心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景治,罗天虹:《国际战略》[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4]杨景明:《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崛起》,[J].《探索》2004年第4期,第8-10页

作者简介

陈兰馨(1992—),女,汉族,四川省蓬安县人,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生,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方向:政党政治,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战略转型邓小平
论新经济背景下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高速公路企业战略转型初探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