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及影响因素

2016-10-11李文贵副教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四川绵阳621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协同

■ 李文贵 副教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四川绵阳 621000)

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及影响因素

■ 李文贵副教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四川绵阳621000)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发展程度,并研究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总体不够理想,地区间协同性差异也较为明显。而批发和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城镇人口密集度、专业市场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都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与消费经济增长之间协同性的关键性因素。

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消费经济协同性影响因素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活流通、扩内需”的发展战略,而流通产业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桥梁,处理好流通产业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滞后,流通产业发展也亟待加快步伐,而流通产业与当地消费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也比较散乱。如今国家大力推行区域一体化战略,因此处理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关系,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近一时期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要求要强化对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及消费市场培育壮大的支持,为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指引。

国内已有较多学者研究了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丁超勋(2015)采用理论结合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提升之间的互动关系。杨红心(2015)实证分析了流通产业对我国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臧泽华(2015)从二元结构层面研究了流通产业与消费之间的联系。然而,鲜有学者关注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发展。为此,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之前,首先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参考丁超勋(2015)、杨红心(2015)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

借鉴熊曦、柳思维、张闻等人(2015)的方法,梳理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得到各指标权重,然后采用加权法得到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消费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TL、TC。最后,构建协同关系模型:

通过式(1)得到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综合得分。

参考以往研究成果,设定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之间协同关系程度的临界值为0.3、0.5和0.8。如果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关系得分低于0.3,说明两者处于不协同状态;如果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关系得分区间为[0.3,0.5),说明两者处于勉强协同状态;如果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关系得分区间为[0.5,0.8),这说明两者处于良好协同状态;如果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关系得分区间为[0.8,1),说明两者处于完全协同状态。

(三)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样本进行分析,共选择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样本数据均为201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

(四)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分析

根据上文评价方法,得到12个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综合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总体不够理想。由表2协同性综合得分结果可知,所有地区的得分值都在0.6以下,即西部12个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之间都没有实现完全协同的状态。12个民族地区中,仅有四川、陕西两个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之间实现了良好协同,重庆、云南、广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这6个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之间表现为勉强协同,贵州、青海、西藏和新疆4个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之间表现为不协同。由此也说明我国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与消费经济之间的匹配性偏差,未来两者的协同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第二,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业发展与消费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高关联。即消费经济规模长期无法提高,可能会抑制流通产业平稳发展;而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也较难适应居民消费需求,从而约束消费经济增长。根据得分数据,四川和陕西两省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呈现良好的协同状态,反观经济增长态势可知,近年来两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理想,居民的消费能力呈现逐年提升态势,同时两地的流通产业发展也充分得到政府重视,流通市场不断被激活,流通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不断提高态势,因此流通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也不断得到增强,反过来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动力。而贵州、青海、西藏和新疆这些民族地区,居民消费能力明显薄弱,流通产业发展规模明显偏低,支持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较差,影响了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之间的协同性。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评价结果

表3 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的协同性分析可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总体偏弱,而且地区间协同性差异也较为显著。那么,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下面将对此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前文确定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时,实际上已经选取了影响因素指标,因此这里直接采用表1中的所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得分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回归结果可知,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指标都是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影响因素。从作用方向上看,除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利润的增长率、城镇人口密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居民消费率这四个变量对协同性构成负向影响以外,其余变量对协同性都为正向影响。从作用程度上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密度、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个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这四个变量的影响系数绝对值都高于0.1,明显高于其他变量系数值的绝对值,这体现了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密度、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个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这四个因素对流通产业和消费经济协同性的强关联性。

究其原因概括如下:第一,批发和零售业占GDP份额对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具有非常强的正向作用。批发和零售业占GDP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的消费能力状况,因此批发和零售业占GDP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影响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性的关键因素。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对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具有非常强的正向作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居民消费的支撑,居民消费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则是消费市场活跃的根本保障。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则意味着消费市场也相对越活跃,城镇发展也越繁荣。可以说,居民收入水平在影响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增长的同时,也是促进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个数也对协同性产生较强影响,这是因为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通业的基础和总体发展规模水平。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引领流通产业发展和消费市场壮大的主力军。第四,城镇人口密度对协同性具有负向作用,这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人口密集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整体消费能力显著下降,进而影响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协同发展。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与消费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性,并分析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协同性研究表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性总体偏弱,而且地区间协同性差异也较为显著。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批发和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城镇人口密集度、专业市场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都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与消费经济增长协同性的4大关键因素,而且批发和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专业市场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是正向推动因素,城镇人口密集度则是重要的负向影响因素。

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为了加快提高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发展,最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从而进一步挖掘流通产业的发展潜力。第二,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战略为引导,将着力点集中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上来,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消费能力,为流通产业发展营造更为良好的空间。第三,政府要切实提高对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视度,加大流通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并积极落实创新驱动,推动流通产业向“大、好、优、快”发展。

1.丁超勋.我国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相互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

2.杨红心.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与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3.臧泽华.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及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4.熊曦,柳思维,张闻,汤春玲.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5.李骏阳. 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F713

A

李文贵(1970-),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中国非物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经济管理方向。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