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业建立协同供应链的必要性与创新路径

2016-10-11南阳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供应商

■ 张 慧(南阳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流通业建立协同供应链的必要性与创新路径

■ 张慧(南阳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流通业与供应商建立对称协同关系,有利于创新流通业赢利模式,实现产业经济的内涵式增长,进而推动国内经济加速发展。而我国流通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及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不对称、不协调,导致流通供应链整体效率较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流通业建立协同供应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流通业与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流通业供应商协同供应链必要性创新路径

流通业建立协同供应链的必要性分析

(一)降低流通成本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流通成本总体较高,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一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通企业利润的增加。在流通业的产业链条上,物流作为流通业基础,与商流对接不顺畅,是成本降低的主要障碍。因而,为实现流通产业的“降本增效”效应,我国大型流通企业应调整传统连锁经营的规模扩大型发展方式,流通产业应建立与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尤其是作为流通“硬瓶颈”的冷链运输,亟待创新性突破。流通业协同供应链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企业,通过联合组织或公司协议等方式,有效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形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充满竞争的流通局面,加速改善流通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快递行业信息化不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滞后、冷链运输运用不充分等,从而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使企业在最新一轮“流通业革命”中获得丰厚利润。

(二)刺激消费增长的需要

流通企业是消费增长的前沿带动者,建立协同供应链可刺激消费增加。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居民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而传统流通业的通道费盈利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且流通企业虽占据了消费的最有利位置,但其仅是社会消费价值链的某一枢纽,难以全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因而,流通业应与供应商结成协同合作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吸引力更强的消费体验。近年来,我国供应链协同发展迅速,其与流通业的不断深入融合,推动了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了释放消费潜力、激发行业活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

(三)提升行业竞争优势的需要

目前,商业生态新环境提高了对流通企业的发展要求,要求其将产业非核心业务放弃或外包,专注于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环节,并以竞争与合作的形式,重新确定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关系。这种主动适应新型竞争环境的产业发展战略转型,推动了社会优质资源的汇聚,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推动了流通业协同供应链的建立,即催生了大量超规模的大型流通企业。供应链的核心思想是“集聚效应”,每一个节点企业均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竞争优势。而整个供应链体系则集合了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并且,建立供应商与流通企业间的一致关系,即新型竞争与合作的一致,是协同合作的核心。其需要摒弃以往狭隘的竞争对手思想,坚持双赢策略,这不仅可增加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而且可以促进和巩固市场地位,增强了流通供应链中各方的竞争实力。

(四)产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流通业协同供应链的出现,不仅在运营操作上为管理者指明了道路,更在长期战略发展上为流通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定位。流通业协同供应链的建立具有重要发展意义,具体表现如图1所示。第一,在经营哲学与理念选择上,由于信任关系是结成供应链的必要条件,因此流通企业与供应商间应结成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理念从竞争对抗走向相互信任,促进企业的合作共赢。第二,在战略选择上,由于优质产品是通过供应链各环节要素合作关系完成的,因此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流通业与供应商建立协同供应链,促进制造商需源源不断地开发和制造新产品。第三,在经营模式上,统筹安排企业的短期、长期与局部利益,确立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以创造更多更具优势的客户价值,实现流通业各供应链环节的一体化运作。第四,在资源集成和配置上,重心由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转向跨组织边界的运营管理,使各类无形与有形资源在多个供应链节点企业间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资源的集成与优化配置。第五,在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上,交易关系应由短期逐步转向较为长期的导向,并将企业间关系由竞争对手转向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第六,在具体操作上,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做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进而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等具体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由此可见,建立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关系,可促进流通产业自身的长期战略发展。

图1 供应链环节的流通企业协同合作模式

我国流通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业供应链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且产业集中化程度较低

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落后,流通业物流信息化交流与管理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供应链企业物流信息的系统信息建设的设施设备较滞后,企业之间难以有效交换数据,导致流通业供应链各方难掌握订购货物、其它货物情况。第二,我国物流方面的供应链设施较薄弱。流通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功能较单一、选址偏僻与作业环境较差,制约了流通业供应链的协同建设和发展。第三,流通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都是独立性强的中小型和新建的流通企业,其基础设施明显薄弱,阻碍了流通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发展。

(二)流通业供应链企业间缺少信任导致恶性竞争现象频发

我国运用的流通企业连锁经营模式,严重损害了供应商利益,加大了竞争和对抗的供需矛盾,破坏了商业生态环境,未实现所谓的“双赢”。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流通业供应链各方主体缺乏信任和合作。流通企业难以主导供应链拓展,以致供应链的多重不确定性问题增加和经济效率低下。从流通供应链而言,企业间的不良关系制约了流通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二,流通业供应链企业之间缺少应有的信任、信息阻碍与各自为战,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个体成员间存在恶性竞争。为了节约流通费用,流通企业SCM战略联盟成立,连锁超市的商品仅2家供应商足以,但大部分连锁超市为赢得更多优惠价格,减少通道费用,选择5家供应商提供产品,而这5家供应商为获得低价格、质量好的超市货架,降低商品质量,实施恶性竞争,造成运营流通成本增多,仅个别超市取得了短期利润,但供应商成本显著高于我国流通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

(三)流通业供应链企业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当前,我国大部分内贸流通企业的后台供应产业链条运行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各企业间缺乏全面共享信息。消费者需求难以高速、高精度传送至供应商,且流通企业间运行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致使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在整个链条上无法完成全面共享。

(四)流通业供应链各环节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运营成本较高

我国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缺少一致的绩效评价体系,利益分配标准不统一,导致流通企业的供应链实施不稳定。一方面,我国流通业供应链的绩效评估体系不同,利益分配标准缺乏统一。流通业供应链企业间缺少高效率和共同协作,导致流通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缺少共同合作的成绩。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供应链各环节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运营成本较高,我国流通业物流费用占整个流通费用的比例较大。且供应链商家采购量缺少,缺货、断货和库存积压现象诸多,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占到出售额的百分之十以上,而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其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通常占有销售额的4%-6%。

流通业建立协同供应链的创新路径

(一)增强流通业供应链环节的信息共享

我国建立流通业协同供应链应积极采取信息共享方式,加快其协同建设和发展。可以从几方面来着手:第一,应积极共享供应链信息。供应链各节点商业应分享需求、订货和库存等信息,完成协同。实施有效的供应链信息需求,提前购买承诺,节约供应链所需的库存费用,提升供应商的服务质量。第二,流通业供应链信息的共享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优势,创新信息共享,应提升供应链绩效,并弱化企业间的“牛鞭效应”。第三,我国流通业供应链采购过程应实现信息化。基于流通业供应链的采购,通过流通业采购管理与财务系统,完成流通业采购管理的无纸化操作,加快流通业供应链信息的流动速度,缩短流通业供应链传递信息的中间环节,提升流通业企业对供应链市场的反应速度。

(二)增加流通业供应链协同需求预测

我国流通企业应基于利益相关者与合作伙伴关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其与供应商协同。第一,应设立合理的收益和成本分配方案,促使相应各方均能获取收益,有效预测协同需求。政府应整合流通业与供应链相关技术,增强其合作关系,均衡预测需求,促使多方流通业企业应采纳协同需求预测行动,保证互联网完成稳步协调。第二,应创立鼓励供应链协同工作计划的需求预测。我国应积极处理供应链预测需求不稳定状况,充分传达供应链消费者需求信息,驱动整条供应链,推进流通业构建协同供应链。第三,应创新流通业供应链的需求预估。流通与供应链相关企业应一致确认商业型协议,为其预先提供生产和采购等环节的科学凭据,实现需求预测的创新。

(三)加强流通业供应链协同库存监管

我国可以采用流通业供应链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实施供货商库存监管办法。供货商库存监管是指供货方在协成共识的目的构架下,代替方需要监督管理库存,将库存监管的职责转化成供货商的责任,这是建立在供给和需求互相信任和战略伙伴关联的协作。

由此,我国供货商可以掌控零售业商家出售资料和库存数视为库存补货的方法,有效计划、迅速对市场变动和顾客需求作出反应。合理掌握流通业供应链的库存变动,良好协调供货商、零售业商家和制造业商家间的关系,改变库存运作方式,创新库存管理,促使供应链高效运转。

(四)建立流通业供应链协同运营机制

我国应鼓励流通业供应链协同运营,协同其库存策略、产业功能、订单与订货量等,创立流通业供应链协同运营机制。第一,政府应鼓励流通业供应链创立协同运营的创新机制。支持流通业供应链企业间互相合作,分享专业化信息、实施协同规划、精确市场预估和及时补货动态,推进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协同。第二,政府应设立流通业供应链的信用与反馈机制。运用流通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的信用机制特点,选择合适的信用机制类型。

1.关斐.流通供应链对称性协同机制分析与创新路径[J].商业时代,2014(30)

2.翁英英.集群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3.杨利军.基于协同供应链的流通关系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4(3)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市场’对接模式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编号14A790026);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研究—基于河南农户借贷行为的视角”(编号152400410372)

F724

A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供应商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