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丹参药材薄层色谱研究*

2016-10-10李晶王小青陈超虞金宝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330046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7期
关键词:丹参酮酚酸薄层

李晶 王小青 陈超 虞金宝(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330046)

·中西药苑·

南丹参药材薄层色谱研究*

李晶王小青陈超虞金宝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330046)

目的:建立南丹参药材的定性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检查药材中的丹参酮类和丹参酚酸类成分。结果:丹参酮类和丹参酚酸类成分分别在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5∶1)和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3∶4∶0.5∶2)为展开剂的条件下获得理想分离。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南丹参药材的定性控制方法。

南丹参;显微鉴别;薄层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1.1仪器麦克奥迪B1显微镜,SPU-Ⅰ自动喷雾显色器(日本),PBQ-Ⅰ薄层自动铺板器(四川重庆),定量毛细管(美国Drummond公司),CQ-250超声波清洗仪(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硅胶G、GF254(薄层层析用: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1.2南丹参药材分别来源于江西南昌(2013051301、2013051302、2013061401、2013061402、2013081501);江西德安(2013051303、2013052201);江西婺源(2013051401、2013051402);江西于都(2013060201)。

1.3试剂丹酚酸B对照品(批号:

110562-20080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丹参酮ⅡA对照品(批号:110766-200416,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丹参对照药材(批号:120923-20061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原植物南丹参Salvia bowleyana Dunn.多年生草本。见图1。茎高约1 m,被长柔毛。叶为羽状复叶;小叶5(7)片,顶端小叶卵状披针形,长4.0~7.5 cm,下面脉上被疏柔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4~6 cm,被长柔毛。轮伞花序8至多花,苞片披针形;花萼筒状,长8~10 mm,外被具腺疏柔毛,二唇形,上唇三角形,顶端尖,下唇三角形,浅裂为2齿;花冠淡紫色至蓝紫色,长19~24 mm,花冠筒内具毛环,下唇中裂片倒心形,边缘具小齿;花丝长约4 mm,药隔长19 mm,上臂长达15 mm,下臂长约4 mm,下臂2药室不发育,且顶端联合。小坚果椭圆形,顶端有毛。生于山地、林下、水边,海拔30~960 m处。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江西作为主产区之一,分布于南昌、九江、赣州、宜春等地。

图1 南丹参原植物

2.2鉴别

2.2.1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3~7列细胞。皮层较宽,有裂隙。维管束5~8个,放射状排列;韧皮部呈半月形。束间形成层较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木纤维常成群附于导管旁。射线宽广。见图2。粉末特征:红棕色。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多见,直径11~60 μm,网纹导管末端钝尖、钝圆或锐尖,壁较厚,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网孔较狭而短;具缘纹孔导管粗短,具缘纹孔类圆形,排列密集,有的具网状三生增厚。石细胞多见,类圆形、类三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木纤维多为纤维管胞,长梭形,有的呈弯曲状,末端斜尖。见图3。

图2 南丹参根横切面

图3 南丹参粉末鉴别

2.2.2丹参酮类TLC鉴别取南丹参药材粉末5 g,置锥形瓶中,加乙酸乙酯40 ml,超声处理30 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 ml含2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5 μl、供试品溶液5~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见图4。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见图5。

图4 丹参酮类TLC图(日光)

图5 丹参酮类TLC图(紫外光灯365 nm)

2.2.3丹酚酸B的TLC鉴别取南丹参药材粉末0.2 g,加75%甲醇25 ml,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浓缩至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酚酸B对照品,加75%甲醇制成每1 ml含2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3∶4∶0.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6。

图6 丹酚酸TLC图

3 讨论

因南丹参药材与丹参药材在植物形态上较为相近,为了能明确区分开该两个品种,我们同步对比了丹参药材原植物,发现南丹参的小叶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丹参小叶为卵园形或宽卵园形,先端钝尖;南丹参的花冠多为紫红色或淡紫色,而丹参的花冠多为蓝紫色;南丹参根茎下少数主根,根呈纺锤形,粗而短,而丹参根茎下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呈圆柱形;南丹参小坚果4,菱形(椭圆形),而丹参小坚果4,长圆形或椭圆形。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南丹参药材在我省的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南昌、九江(德安)、上饶(婺源)、赣州、宜春(宜丰)等地均有散在的野生,与文献[5]中南丹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较为接近。根据我们采挖发现以婺源的野生资源较集中,有局部成片生长,其次为南昌梅岭、九江(德安)、赣州、宜春(宜丰)的几个采挖点均较零散。根据样本采集的生境调查结果显示,南丹参药材多生于半山坡以下及相应的路边、溪边。喜微碱性的石灰岩土壤,喜温暖光照,空气湿润。

现有文献资料中未见有关南丹参的薄层鉴别研究,仅报道称其含与丹参相同的丹参酮类和丹参酚酸类两大类成分有10余种[3~4]。经薄层色谱研究证实,南丹参药材中含有与丹参相同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同时实验中通过与丹参药材和对照药材的对比研究发现,南丹参药材中检出独有的蓝色荧光斑点,目前该成分尚未可知,此后将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实验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稳定、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南丹参药材的鉴别方法。

[1]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52

[3]刘丹,余良忠,文萍.HPLC法测定南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872-1873

[4]沈建芳,王强,汪红.南丹参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2):55-58

[5]何淑婷,白碧玉,但佳惠,等.基于MaxEnt的南丹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适生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8):2311-2314

The TLC Research of Salvia Bowleyana Dunn

LI Jing,WANG Xiao-qing,CHEN Chao,YU Jin-bao
(Jiangxi Institution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Nanchang330046)

Objective:Establish the qua litative control method of Salvia bowleyana Dunn.Methods:Used th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method to detect the tanshinones and salvia phenolic acids.Results:Tanshinones and salvia phenolic acids were seperated very well by the petroleum ether(60~90℃)-ethyl acetate(5∶1)、toluene-Chloroform-ethyl acetate-methanol-formic acid(2∶3∶4∶0.5∶2).Conclusions:This method is simple,quick,and is applicable to the quality control of Salvia bowleyana Dunn.

Salvia bowleyana Dunn;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LC

R284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7.042南丹参为唇形科植物南丹参Salvia bowleyana Dunn.的干燥根及根茎。功能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痛闭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南丹参在江西、浙江亦作丹参入药,含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β-谷甾醇、咖啡酸及丹酚酸A、B、C等成分[1~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南丹参水溶性注射液具有抗凝血和抗心肌缺血作用[2]。目前已知南丹参中水溶性成分主要为丹酚酸类和丹参素类,因此,本次实验分别对其原植物、显微及薄层鉴别进行研究,为南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016-05-18)

江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42BAB215065)

猜你喜欢

丹参酮酚酸薄层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丹参中丹酚酸A转化方法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的优化
维药芹菜根的薄层鉴别
丹参酮Ⅱ A 保护大鼠肾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