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鞠躬礼看日本人的处世观

2016-10-10刘聪涵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团体礼仪日本

刘聪涵,朱 峰

(福建师范大学 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从鞠躬礼看日本人的处世观

刘聪涵,朱峰

(福建师范大学 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鞠躬礼被日本人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问候、分手、道别、感谢和道歉等情感。鞠躬礼乍一看是一套简捷的弯腰点头的动作,而实质上是一种精致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对日本人的修身处世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从日本人的礼仪教育、人际交往、做事态度和等级思想等方面分析鞠躬礼与日本人处世观的关系。

鞠躬礼;礼仪教育观;人际交往观;做事态度;等级观

鞠躬是日本社会中的常用礼节,是日本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之一,使日本人具有知礼节的形象。日本人鞠躬的习惯由来已久,既有本土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吸收。在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下,鞠躬礼形成了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和应用规则。目前对日本鞠躬礼的研究常常从礼仪和教育的视角来进行,突出鞠躬礼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性。而对于鞠躬礼的文化传承性不够重视,对其发展、演变和精神内涵有待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以鞠躬礼与日本人处世观的关系为主线,探究鞠躬礼与日本社会文化的关系,以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日本人、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

一、从鞠躬礼看日本人的礼仪教育

(一)家庭教育与日本鞠躬礼

在日本人的家庭里,鞠躬礼节极为严格。他们规定孩子必须向父亲鞠躬,弟弟必须向哥哥鞠躬,女孩必须向男孩鞠躬。而且儿童向家长或者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鞠躬时,需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来,儿童必须谨慎地遵行这些规定。日本的儿童从小就要接受这些严格的礼仪教育,这在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家族生活始于原古祖先的聚集生存形态,在继承家业的时候重视子孙教育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家族荣誉。在家庭教育中,对礼仪的养成主要是借助传统风俗来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同时锻炼儿童的内心品质,使礼仪成为个体潜意识的行为。江户时代的新井白石就曾这样描述他父亲的举止:“天性不露喜怒之色,从不高声谈笑。批评人时不粗野,少言寡语,举止稳重。从未见其惊慌、烦躁和遇上什么难以忍耐之事。”[1]他父亲的形象被看作儿童礼仪的规范,这些美德一直留存到现代日本社会。

重视礼仪教育是当代日本人对儿童教育的四大特点之一,而其他三个特点分别是自立教育、抗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见他们对礼仪教育的重视。他们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既使在家里面对关系极近的亲人也表现的彬彬有礼,没有疏漏。日本的儿童在家里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礼仪教育,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学习如何向父兄行礼,学习在不同的场合如何行礼,这是日本儿童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礼仪教育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习尊敬父兄,家长要求孩子学会鞠躬,要求他们能区分鞠躬对象及相应的鞠躬方式和程度。礼仪规范渗透到日本儿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于他们在吃饭和临睡前都要向家中长辈请安,外出时要得到家长允许,回家要向家长汇报。例如他们在吃饭时的表现:饭做好之后,孩子在母亲未容许吃饭时,不能自己先吃,而且在吃饭前都要先说一句“那就不客气了”,用以表达对父母劳动成果的敬意。在鞠躬礼的学习中,儿童是忠实的践行者,家中亲人则是充满责任感的传承者和监督者。

(二)学校教育与日本鞠躬礼

除了家庭基础环境的影响外,在日本人的学校里也很重视礼仪教育,其中包括对鞠躬礼的教育和实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逐步建立,随之开设了旨在增加儿童道德修养的“修身”课,将“修身”与读书、算数、地理、历史等常规科目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880年(明治十三年)的《教育令改正》中提到“第三条·小学校ハ普通ノ教育ヲ児童ニ授クル所ニシテ其学科ヲ修身読書習字算術地理歴史等ノ初歩トス土地ノ情況ニ随ヒテ罫画唱歌体操等ヲ加ヘ又物理生理博物等ノ大意ヲ加フ殊ニ女子ノ為ニハ裁縫等ノ科ヲ設クヘシ但巳ムヲ得サル場合ニ於テハ修身読書習字算術地理歴史ノ中地理歴史ヲ減スルコトヲ得。”[2]政府将修身列为各科里的必备科目,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1948年(昭和二十二年)。随着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传统礼仪也自成体系并得到迅速发展。在这种教育制度的规范下,日本儿童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都要接受正规的礼仪训练。在他们的幼儿园里,有专门的礼仪室,里面置有日式的摆设与和服,幼儿教师往往身穿和服教授日本传统礼仪。相似地,小学也有设置礼仪课,以及专门的礼仪教材。但不同的是,小学会根据各年级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来制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礼仪知识,待学生们读到高年级时,学校则更侧重于体验性的礼仪教学。这种教育使学生能在增长学识的同时更好地完善自己,为学生以后顺利融入讲“礼”的社会中具有促进作用。

当代日本礼仪教育上也体现出国际化的特点,父母在家中不仅教授孩子日本传统礼仪,同时也注重教授孩子国际化的社交礼仪。虽然握手礼作为现代社会中流行于大多数国家的见面、分别和致谢等场合的一种礼节,在日本人的现代生活中也变得普遍,但在日本社会里无法代替鞠躬礼的庄重性和正式性。

二、从鞠躬礼看日本人的人际交往

日本传统文化深受儒家“和”文化的影响,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日本不懂得问候被视为羞耻的行为,不懂问候礼仪的人不会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日本人常常给人彬彬有礼的印象,在他们面对对手的情况下也会遵循先礼后兵的规则,例如两个武士在决斗时会互相鞠躬致意。这个传统经过演变仍然存在于现代日本社会,这在柔道运动中有所体现:柔道训练和比赛时,都要先行礼,其中的立姿礼是鞠躬礼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要求身体自然站立,两眼注视对方,弯腰鞠躬约三十度。

在团体意识很强烈的日本,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对日本人来说,他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让自己与他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里能够共存。他们认为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整个团体就能很好地存在下去,自己会由于团体的强大而感到无比荣耀,也相信自己在团体之中会过得更好。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团体意识,这种团体观念使日本人能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将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维护好社会关系秩序的稳固。同时,他们对本团体内的人总是有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使自己的言行尽量表达得亲密融洽,而且在处理这种关系时,不给别人添麻烦、团结合作、通情达理都是很值得称道的品质。能体现这些品质的鞠躬礼一直被日本人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巧妙运用于友善、敬意、感激和道歉等态度的表达,希望不被排斥,能与所处团体内部的其他人员融洽相处。

日本人的这种团体意识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古代日本有一套规矩使武士团结在各自主公周围,努力求得共存共荣,为维护以主公为代表的团体不惜贡献自己的生命。在二战中的日本士兵就表现出了极端的团体主义,对团体的推崇使他们唯命是从,不但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且认为自己的行为能为以天皇为首的日本帝国增光添彩。但是,团体意识的过于强烈,易使日本人失去个性、易于盲从。在现代社会里也深深的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他们固有的团体意识与现代文明所倡导的合作精神逐渐融合,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在日本的学校里,团体意识的教育就很明显,无论是表演节目还是参加比赛,学生们多以团体的形式出现,即使是表演萨克斯这样典型的独奏项目也不例外。团体意识同样地也体现在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团体意识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认为工作应该由大家通力合作来完成,员工往往会注重个人言行应与企业步调一致,这对整体利益的实现是有利的。“日本集部不提倡竞争,主张协调配合,不突出个人能力,强调团队的力量。”[3]相对于个人价值,他们更看重社会价值的实现,这种团体意识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日本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的原因之一。

三、从鞠躬礼看日本人的做事态度

鞠躬礼具有标准的规范,在不同场合或者对于不同的人行礼规范划分细致,甚至可以用“繁琐”来形容这套动作。日本人平时九十度的鞠躬是他们的最高礼节,可以表示特别的歉意或感谢;四十五度的鞠躬一般用于初次见面,也常常被用于成人仪式、婚丧嫁娶和传统节日;三十度的鞠躬一般用于打招呼、迎送客人和拜访客户等;十五度的鞠躬一般用于进入退出和日常打招呼时。对于比较熟悉的人,见面时鞠躬约二、三秒;对于好友间的见面,弯腰时间则稍微延长;对待长辈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时,需要等待对方抬起头自己才可直起身。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在不太严肃的场合或熟人之间的谈话和打招呼时,日本人会用类似于中国人点头示意的方式来表达鞠躬礼,但是必不会抹去这个表达礼貌的环节。在正式场合,鞠躬礼是一点不能马虎的,即使是坐式鞠躬也要毫无遗漏地完成鞠躬礼,此时鞠躬就不单单是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完成某种仪式必须实行的程序,完成这个动作在他们看来是一项义务。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中。

同时,在日本人的生活观念里,“鞠躬不仅是一种形式,还意味着受礼的一方对鞠躬人的事情有权干涉、过问,并对鞠躬的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4]34在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恢复速度很快,这除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以及日本本国实行的民主改革、发展教育和“贸易立国”的经济政策等因素有紧密联系之外,也与日本人民群众认真努力地工作有很大的关联。在电影《最后的武士》里,奥根说过“认真做每一件事”,这个细节虽然是日本传统武士阶层表现出来的,但是这个细节是日本民众认真态度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标准化的运作,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他们往往能各守其职,对于自己分内的事一丝不苟,“他们每年都在各个行业评比谁做得更专业,无论是开面店的,还是做点心的;无论是打扫卫生的,还是卖东西的,只要是干一行,就要追求专业精神。”[5]

鞠躬礼被日本人尽可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情景里,无论是心情愉悦还是充满烦恼,都难以让日本人看起来失去平静,他们各种情感的表达都显得很理智。这种行为表现出日本人内心顽固的自制意识。不久之前,有很多关于日本上班族过劳死现象的报道。报道称日本人对于工作有很大的热情,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不舍昼夜的工作,这不仅是他们工作的需要,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这说明了团体意识和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对自我管理很严格。新渡户稻造说过:“如果举止沉着,心情平静,就不会被任何激情所扰”[4]34,这可以代表日本人关于自制的观念。

四、从鞠躬礼看日本人的等级观念

之前提到日本人会根据鞠躬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鞠躬动作,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敬,也是自身良好修养的体现,而且也是在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同的两个人在不同场合,要求不同的鞠躬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即便是同一个人,比如对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完全没有必要鞠躬,但在他穿上军队制服时就必须鞠躬。”[6]

日本人习惯鞠躬,自然受到礼仪教育的影响,也与他们的团体意识强烈的人际观念有关,也受到自古以来的等级观念的影响。在日本国起源的传说中,天照大神将三大神器赐予天皇,日本社会的等级划分就此萌芽。大和时代,日本的贵族政治等级界限明显,天皇根据各个氏的出身以及与皇室关系的远近,分别赐给贵族首领臣、造、君、史等十种姓,来划分贵族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江户时代,丰臣秀吉下令实行兵农分离和农商分离政策,德川幕府继承了这一政策,实行长期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治维新时虽然对这种等级制进行过改革,但那时的政权中枢人物仍旧来源于之前的世家大族,对等级制的改革不彻底,等级观念依旧深深印在日本人心里。等级制度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一大根基,而鞠躬是等级观念的重要体现。

日本社会中,晚辈要向长辈鞠躬,社会地位低的人要向社会地位高的人鞠躬,女孩要向男孩鞠躬,是等级观念的外在表现之一。“在现代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一个从高到低的等级序列,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等级秩序位置上。判别人的社会地位,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不是能力,而是公认的等级秩序。”[7]日本人的鞠躬带有等级观念影子,使他们从中获得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也得到了稳定的等级秩序下的自我保护。但从另一角度而言,日本鞠躬礼所体现出的等级观念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权观。同时,也易于使他们的存在感较多来自于大家公认的社会秩序,而非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将会促使他们为了获取更高层次的社会角色,而在不破坏这种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沉迷于符合等级规则的竞争,忽略对人性自由和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等级秩序里,个人价值被忽视是一种对人性的束缚,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整个民族的前途都是不利的。所以日本在对鞠躬礼的传承中,应该更加重视对社会秩序稳定有利的方面的宣扬,同时也要吸取西方先进的人权理念,以使鞠躬礼的传承对日本人、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的发展更有意义。

五、结语

对日本民族的认识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来进行探索,鞠躬礼就是这样一个可资选取的独特视角,有助于对日本民族进行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鞠躬对日本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礼节,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日本人鞠躬礼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隐含了日本人民的精神特质。

日本人见面鞠躬尽显礼仪之道,以微妙的动作来诠释自己所坚守的文化之美。日本人鞠躬这一动作源于本土固有的文化背景,但是日本的鞠躬成为一项礼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却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飞鸟、奈良时代,日本由中国引进礼法,鞠躬礼作为礼法引入的产物被正式确定为一种礼仪形式。在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中,经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自身历史环境的演变,鞠躬礼的内涵逐渐丰富。鞠躬礼因时而变,这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可以理解为对新时代、新事物的适应,以使自身更加强大。这一阶段的社会发展使鞠躬礼所包含的日本文化因素得到积淀,促使鞠躬礼在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依旧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握手礼盛行的现当代,鞠躬礼依然被日本人坚守,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而失去光彩,从中仍可看到日本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对团体的崇尚、对待事物的认真与专注以及对等级的严格区分。同时,日本人也将握手礼引入日常生活中,从握手礼与鞠躬礼稳定、平衡地并存可以透露出日本人对先进文化学习的积极态度,对自己固有文化“倔强”的维护心理以及调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是日本鞠躬礼这项拥有久远历史的礼节能够在西方文化强势的今天依然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日本鞠躬礼的传承对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王建平.日本明治时期的道德教育观对国民“他律”人格形成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6 (1):97.

[2]明治13年太政官布告第59号(教育令)[EB/OL].[2015-11-20].http://ja.wikisource.org/wiki/.

[3]苍丽影.日本人礼貌行为的文化解读[J].文化学刊,2012 (2):172.

[4]新渡户稻造.日本人四书[M].戴季陶,张铭一,李建萍,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5]王欢.走进日本看日本人[J].世界知识,2000(15):32.

[6]张群.浅析日本的鞠躬[J].文教资料,2012(29):81.

[7]李卓.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J].日语学习和研究,2007 (5):74.

【责任编校龙 霞】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ow and Philosophy in Japanese Life

LIU Conghan,ZHU Feng

Japanese bow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expressing greetings,breaking up,goodbye,thanks and apology emotions.At first glance bow is a simple nod of the bend action,but go into it,the act is essentially a exquisite way to treat people and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life skills for the Japanese.I will trace the origin and develop of the Japanese bow,and tr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concept of life skills from the Japanese etiquette education,interpersonal,work attitude and level concept and so on.

G131.3

A

1674-0092(2016)03-0075-04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3.015

bow;etiquette education concept;interpersonal concept;work attitude; level concept

2016-01-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日本涉闽涉台档案研究”(15JJDZONGHE027)

刘聪涵,女,河北邢台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史研究;朱峰,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亚太区域史研究。

猜你喜欢

团体礼仪日本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