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例产妇母乳喂养认知调查及干预
2016-10-10李锦英
李锦英
[摘要]目的 探讨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状况,并探讨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756例产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对策。结果本组756例产妇的平均认知得分为(9.3±1.4)分,产妇对初乳认知、母乳喂养优势、早吸吮好处、按需哺乳、正确哺乳姿势、促乳汁分泌方式、母乳保存、乳房胀痛预防、母乳喂养标准、婴儿大便判断等认知均存在不足,完全认知率均不足35.0%;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心理为担心乳汁不足无法满足婴儿需求、缺乏母乳喂养信心、通过广告认为配方奶粉营养好,分别占52.4%、41.3%和25.7%;干预前产妇的平均认知得分为(9.3±1.4)分,干预后上升为(16.7±1.9)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产妇存在母乳喂养认知不足的现象,应当针对导致产妇母乳喂养不足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全面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关键词]母乳喂养;认知调查;护理干预;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108-04
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营养资源,母亲乳汁中的营养物质配比是最适合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随着医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也越来越提倡母乳喂养。有研究发现,初乳中的抗体对于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预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免疫功能未健全的婴儿最佳的疾病预防措施,而牛磺酸、核苷酸则对婴幼儿的大脑、视力发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卫生部也在《母乳喂养咨询培训教材》中指出,母乳喂养率要达到80%以上,可见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从目前临床情况来看,母乳喂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了解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以做出针对性的干预,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我院756例产妇,年龄22~44岁,平均(27.6±2.9)岁,初产妇674例,经产妇82例,文化程度包括初中及以下117例,高中523例,大专及以上116例,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412例,剖宫产344例。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情况,参照孕妇母乳喂养认知调查量表,进行自拟问卷,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初乳认知、母乳喂养优势、早吸吮好处、按需哺乳、正确哺乳姿势、促乳汁分泌方式、母乳保存、乳房胀痛预防、母乳喂养标准、婴儿大便判断等,采用3级计分法,将每项认知度分为不了解、部分了解和完全了解,分别赋分0、1、2分,分值越高则说明认知程度越好,总分0~20分,总分≤10分则视为认知水平较低。
1.3干预方法
1.3.1加强母乳喂养的宣教 首先要加强母乳喂养的宣教力度,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从认知层面上去改变产妇的行为。医护人员在产妇待产期就要开始进行妊娠期、哺乳期相关知识的宣教,使产妇及家属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帮助产妇树立哺乳信心,告知家属应当鼓励产妇采用母乳喂养,消除家庭给产妇造成的压力,合理膳食,促进乳汁分泌。呼吁媒体减少奶粉广告的虚假宣传,增加对母乳喂养的宣传,提高全民认知。
1.3.2指导产妇学习母乳喂养技巧 在分娩后医护人员应当手把手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使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鼓励产妇按需哺乳,指导产妇学会保护乳头,克服影响母乳喂养的不良因素。对于乳汁分泌不足的产妇,可通过以下几点方法改善:(1)增加婴儿的吮吸次数,刺激机体的乳汁分泌;(2)调节膳食,以营养丰富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少食多餐,每日可适当加餐2~3次,鼓励多喝汤类;(3)确保产妇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持良好情绪状态,改善内分泌状况;(4)按需哺乳,两侧乳房交替喂养,促使乳房能够不断的分泌新鲜乳汁。
1.3.3做好产妇的心理指导 产后抑郁是产科常见疾病,也是影响产妇产后心理的主要因素,产妇会因为疲劳、紧张以及初乳分泌较少等因素而出现烦躁、焦虑情绪,甚至怀疑自身不足以分泌足够的乳汁为婴儿哺乳,此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好产妇的心理指导,开导产妇,让产妇认识到这种状态的客观性,努力去克服,并保持良好心态和休息,帮助产妇树立哺乳信心,并从家属方面入手,为产妇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
1.3.4合理控制剖宫产 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产妇选择剖宫产的概率明显上升,而剖宫产所需的术前禁食,和手术带给患者的术后疼痛、精神紧张等因素都会造成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淡漠,也有文献指出,自然分娩能够促进催乳素的分泌,能够提高产后母乳喂养的质量。因此,加强相关宣教,提高自然分娩率是改善母乳喂养的先决条件之一。
1.4观察指标
对比干预前后产妇的认知得分,并调查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统计总体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母乳喂养认知
本组756例产妇的平均认知得分为(9.3±1.4)分,产妇对初乳认知、母乳喂养优势、早吸吮好处、按需哺乳、正确哺乳姿势、促乳汁分泌方式、母乳保存、乳房胀痛预防、母乳喂养标准、婴儿大便判断等认知均存在不足,完全认知率均不足35.0%。见表1。
2.2影响产妇认知的心理因素
在影响产妇认知的心理因素统计方面,担心乳汁不足无法满足婴儿需求、缺乏母乳喂养信心、通过广告认为配方奶粉营养好占前三位,分别为52.4%、41.3%和25.7%。见表2。
2.3干预前后认知评分比较
干预前产妇的平均认知得分为(9.3±1.4)分,干预后上升为(16.7±1.9)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护理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的756例产妇均表示十分需要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宣教,并对护理内容中加入此类宣教表示满意,总体满意度99.3%,其中非常满意443例,满意308例,一般4例,未做评价1例。4例评价一般的产妇并非因为对宣教内容不满,而是由于静脉穿刺、服务态度等因素给予一般评价。
3.讨论
3.1产妇的母乳喂养认知情况分析
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往往影响着她们的喂养行为,认知的缺失必然导致行为的缺失,因此做好产妇母乳喂养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在认知渠道上,孕妇主要通过周围亲戚朋友的口头传递了解,其次则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妊娠期及哺乳期的相关知识,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产妇了解到的哺乳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难以取得完整而准确的知识。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所有调查项目中,完全认知率均未达到35.0%以上,而且产妇的平均认知得分仅为(93±1.4)分,处于较低水平,除了常见的初乳认知、哺乳姿势和促乳汁分泌方式等知识外,绝大多数知识仅是处于有所了解的程度,这说明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是片面的,缺乏系统性。756例产妇对按需哺乳的认知程度最低,完全认知率仅能达到16.1%,考虑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妇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有学者的研究指出,产妇的哺乳知识50%以上来自于电视,而其次则是来自于周围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这种缺乏系统性的宣教方式会导致产妇的认知产生偏差,在一些简单的知识中能够获得肯定的答案,但相对复杂的哺乳知识很难覆盖全面,加上产妇自身的一些错误认知,就容易影响哺乳质量。因此针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健康宣教,提高产妇母乳喂养认知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3.2影响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心理因素
从本研究调查情况来看,影响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为担心乳汁不足无法满足婴儿需求、缺乏母乳喂养信心、通过广告认为配方奶粉营养好,分别占52.4%、41.3%和25.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产妇没有生育和哺乳经历,在这方面信心缺乏,越是对婴儿关心,越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影响内分泌系统以至于影响乳汁分泌,这提示在护理干预方面,除了要做好相关健康宣教外,还要做好产妇的心理指导工作,使产妇明白心理因素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时调节自身情绪。此外,部分产妇过于相信某些乳制品广告,认为母乳不如所谓的营养奶粉营养全面,单纯的采取宣教措施甚至会让产妇出现抗拒心理,此时应当考虑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消除产妇的偏执心理,逐步改善产妇的认知。
3.3护理干预效果
从本次研究情况来看,产妇的母乳喂养认知评分从干预前的(9.3±1.4)分上升为干预后(16.7±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产妇的认知状况,并且从满意度调查来看,所有产妇均希望获取更多的母乳喂养知识,总体护理满意度达到99.3%,肯定了此类护理干预的价值。
综上所述,产妇普遍存在母乳喂养认知不足的现象,应当针对导致产妇母乳喂养不足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全面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