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曲《月出》赏析

2016-10-08李晓苏田慧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笛赏析

李晓苏 田慧

摘 要:本文介绍了《月出》这首竹笛曲的创作背景,从作曲家以及创作背景中引入了对《月出》这首竹笛曲的分析,从演奏风格与曲子的特点两方面对作品进行的分析,并加入了笔者自身的猜想,最后阐述了这首曲子的美学沉思。

关键词:竹笛;月出;赏析

一、乐曲创作背景

此曲是由天津音乐学院竹笛教师李乐委约青年作曲家李博为竹笛而写的新作品,乐曲创作于2012年春天。创作灵感来自于同名诗经——《月出》。这首诗是经典的望月怀人的文学作品,也是首开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之先河,借月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作曲家由此展开想象,以月光做引,展开了一段具有浪漫情节的爱情故事。描绘月光,描绘爱情,借用竹笛丰富的表现手法,讲述古人以诗传递的对爱情的美好愿望。《月出》是《诗经。国风。陈风》中的一篇,整首诗基调朦胧,情绪惆怅,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以此为背景,演奏者用娴熟的竹笛演奏技巧,加入自身的理解,出色的描绘了这首作品意境。

二、《月出》的演奏风格及特点

《月出》是一首竹笛协奏曲,其中运用了排笛与钢琴两种乐器,排笛为主,钢琴为辅,中国古典民乐与西洋乐器的结合,相辅相成,乐曲整体非常流畅,婉转,是一首南北流派相融、刚柔并济的曲目。不同曲调的竹笛被“X”型阁架绑合在一起就被称为排笛;排笛具有换笛速度快,音域辽阔,音色丰富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竹笛中的集大成者。在吹奏的时的气息运用上,水平状的气息线条与带有一定密度的气颤音相结合,跌宕富有节奏感;气冲音与气滑音紧密配合,整体演奏带有歌唱性的特点。本曲很好地结合了“南派”、与“北派”的演奏优势,通过音色的转换塑造出不同的意境场景。

在钢琴的铺垫中,排笛高亢地进入,悠长的排笛声,引入月出的画面,整首乐曲分为四个部分逐渐描绘出一轮皎洁的月亮从柳梢逐渐升起,并借助月光的情境展现澎湃的爱情。排笛的音色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第二次变奏之后逐渐引出夜风拂柳的画面,通过长气息的运用,表现出月亮缓缓上升,钢琴声的不断铺垫有如波光淋漓的湖面,排笛与钢琴的配合有种月亮的倒影投射在水面上的感觉。在塑造月出的这个意境辽阔的画面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竹笛演奏技巧,通过对气息的巧妙控制,充分使用“震”、“叠”、“滑”、“打”等技巧,使得乐曲极尽婉转秀丽之意。随着月亮的不断上升,曲子也逐渐进入主旋律,明亮的月光洒向湖面柳梢,使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也感到震惊,排笛与钢琴的合奏也逐渐变得缠绵悱恻,两种月乐器的交合难舍难分,带出淡淡的哀愁,犹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对心爱的人欲说还休的思念之情,演奏者饱含深情,哀而不伤却催人泪下。在第三段的演奏中运用了大量的连音,速度越来越快给人以绵长不断之感,用排笛模仿鸟鸣的声音,欢快飞扬的曲调,预示着月亮逐渐上升即将到达顶点,在到达满月时节奏变慢,曲调变得悠长舒缓,代表对对佳人的爱变得深沉澎湃,随后变成排笛的独奏,由饱含深情的情绪扣押《月出》爱情的主题。最后部分,钢琴声变得沉重、暗涌翻腾,预示着无疾而终的感情,之后排笛声渐去以钢琴作为铺垫,给听者以无限的沉思。最后竹笛与钢琴再次以激动和快速的音形出现,把乐曲推向高潮。

《月出》这首曲子中饱含了作者无限的遐想与对诗经对爱情的理解,对作者而言爱情是澎湃而酸涩的,是激情、是幻想,或许现实与诗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位美人,无论是诗中、又或者曲中一直求之不得的美人只是现实中美好事物的一个投影,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影子,但并不影响作者们对完美形象的向往,对完美爱情的追寻。这首曲子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写照,对美的追寻对人文的关怀是作者们创作的来源所在,只有心中存在美,才能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美,曲中大量的竹笛演奏技法,只是为了美的显现而服务的。

三、对竹笛曲《月出》的美学沉思

相比于一些西方的管弦乐器,中国古典的民乐都取材于大自然,因此在音色上更贴近自然,在描绘自然场景与画面时非常贴合与诗意,善于抒发创作者与演奏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竹笛音乐的音色特点,个性突出、色彩斑斓,在不断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的形态,满足了听众多种的审美风格和视听情趣。竹笛是一个极其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非常适合展示中华民乐的风格。竹笛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写意”,对于意境的描述非常的宽广,对于意境的描绘高于具体的事物,但宽广的音乐结合演奏技法也可以很详尽的描绘出具体事物。在对于竹笛的音色的赏析,必须以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分辨、升华、美化地去体会理解。《月出》这首竹笛曲是审美不断融合地产物,在竹笛产生以后来的四千多年历史中,无数的艺术家不断地探索,改进竹笛的演奏技法,从“南派”、“北派”到“浙派”的融合,更深层的演奏技巧造就了更深层次的竹笛文化,给听众更辽阔更深层的听觉体验。对于竹笛与钢琴伴奏的结合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的过程,钢琴表现力丰富但音色上缺少变化与音色多变的竹笛结合是咖啡遇见牛奶一般的组合,可以在结合的路上继续进行探索。艺术是社会文明的最好体现,文化是社会化的文明,《月出》体现了与时俱进东西交融的文化,对各国各种文化的不断探索,会产生出新的文明。

四、结语

李博创作出的竹笛作品《月出》,完美地呈现出《诗经》中这一首诗描绘的意境,演奏者也加入了自身的想象与理解,运用钢琴配合娴熟的竹笛演奏技法将读者代入到对于美好爱情的哀思与美好向往当中。艺术的节奏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要不断探索,融合才能将竹笛曲的创作与演奏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逊.竹笛教学中的音乐美学体现[J].学园,2014(11).

[2]田甜.竹笛演奏技巧探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6).

猜你喜欢

竹笛赏析
My Mother
我的坚守
竹笛
浅谈对竹笛乐器的保养
竹笛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