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核心素养培养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案例研究
2016-10-08吴秉健
吴秉健
【摘 要】本文以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核心素养需求为切入点,针对师生跨文化交流素养的需求,提出面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师生跨文化交流素养纵向发展纪实案例为载体,提出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学过程与媒体素养的养成是师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文化交流;案例纪实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9-0015-03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 2005)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人类全球化的“三步曲”,即从1.0发展到3.0:全球化1.0自1492年持续到大约1800年,这期间以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技术实现国家之间的全球化;全球化2.0大概从1800年持续至2000年,这期间工业化生产和商品跨国流通以及航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公司的全球化;从2000年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全球化3.0,即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实现个人的全球化。因为这期间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能让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们都能加入进来进行交流。
核心素养与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会使用技术是21世纪极其重要的学习技能,但我们又必须超越这种学习技能(如何使用工具、如何获取信息、如何思考)才能满足全球化生活中协作学习的需要。全球化的生活,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几乎每天离不开网络媒体。
信息与媒体素养是对阅读和写作素养概念的拓展,即对生活中面对各种媒体进行分享、表达、发表看法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增进国际理解、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媒体素养教育强化了我们通过互联网查阅信息、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基于跨文化交流素养纵向发展的案例纪实
自2000年以来,广东韶关执信小学利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工具率先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应用。跨文化网络交流媒体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通过读写和交流沟通能使师生完成未曾做过的事情,交流和连接成为我们与世界互动和共同生活的两大支柱。
1. 教师信息素养:跨文化教师专题网站的应用案例
美国国际教师网(http://www.teacherweb.com/)在2000年创办初期,免费供各国教师申请开通教师主页,其特点是让各国的教师与美国、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校际或学科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向名师获取教学资源或提交完成的课内外作业。笔者通过该教师专题网站注册了免费的账号,并积极开展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坦普尔、维多利亚、埃德纳、休斯敦等城市的小学校际师生之间的交流。交流活动促发了当时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的亲笔回信,鼓励中国广东韶关执信小学的学生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要下定决心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学习,成就自己的未来。
当时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何宝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粤北山区小学生对美国的了解使我感到很高兴,我希望能直接向布什总统报告,他在中国韶关市执信小学有很多朋友。”
笔者还与美国教师Natalie Fikac共同组织开展了跨文化校际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美国学生从交流课堂了解到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节日文化、人们生活的提升、香港回归中国等。增进国际理解,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英语能够引导学生用另外一种认知的方法和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
2. 师生跨文化交流素养:校际协作专题学习
2002-2003年,中美校际协作德育项目Go-fourth(Go for One United Respect Throughout Humanity)在广东韶关执信小学与美国罗得岛州诺基山学校(http://www.rockyhill.org/)之间深度开展。该项目的目标是杜绝“校园霸凌”行为,选择网络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培养儿童的包容心、理解力和互相尊重,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从教师设计在线项目(学生家庭结对),到学校确认、师生交流、家长互相交流、面对面交流访问、完善网络德育课程,ICT交流工具选择了网页、邮件、即时通信工具三种,活动流程包括:“在线交流(Communication)”“专题协作(Collaboration)”“校际访问(Celebration)”“出彩人生(Celebrity)”。
该网络校际协作交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交流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决策者、公众等,是较大范围的网络交流活动。该活动以德育课程开发成果的形式在美国世界教育网发布,在美国中小学被当作活动课程开发的经验向美国的教师推介。我们以两校学生自愿结对的家庭为单位制作了网页,学校各班级的老师负责将学生的网页信息汇总后统一发布。主要信息包括:双方的家庭成员、各自的爱好和兴趣、工作和学习生活等。信息的末尾附加上与各自家庭联系的电子信箱,以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交流。经过一年时间,两校通过网络交流终于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
3. 加入以色列跨文化协作学习项目,探索饮食文化
2004年,笔者与以色列中部Petach Tikva城市小学教师Marsha Goren为彼此的学生共同设计了中以饮食文化协作学习项目:以色列普林节(Purim)美食 “哈曼的耳朵”(Hamans ears)和中国早餐“油条-油炸鬼”跨文化协作学习。对跨文化历史典故进行学习并与现实社会的饮食文化联系起来。
该项目在让两国的学生在认识跨文化美食的同时,了解饮食文化背后的历史人物典故,认识到反面人物哈曼和秦桧被人们所唾弃和民族英雄以斯帖和岳飞活在人们的心中。通过此项目的交流,师生掌握了远程协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模式:(1)制定协作学习项目计划(plan);(2)对协作学习对象的远程招募(recruit);(3)协作交流所需的技术培训(train);(4)对协作学习项目的进度管理(manage);(5)对参与协作学习所有成员发布简讯(wrap-up)。
4. 中国和比利时学生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协作项目
2005年初,笔者通过跨文化群体交流活动与比利时的信息交流技术研究教师Lieven Van Parys开展了虚拟动物园的协作创建。这是一个美术与技术协作整合开发的项目。各国协作伙伴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开发了虚拟动物园软件(Tux Paint),其图库素材建构流程包括:(1)给各国协作伙伴教师邮寄手工材料(内含金属丝的)彩色布条,包裹从比利时发出;(2)将收到的材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想象力手工制作成一个个他们喜欢的动物;(3)要求对成形的手工作品进行近距离拍照,将照片设为PNG格式,然后发送回比利时;(4)将各国小学生心中可爱的动物形象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将动物照片背景抠图脱底;(5)将各式各样的可爱动物形象编入图库,用来开发虚拟动物园的制图软件;(6)给各国协作伙伴老师发送虚拟动物园创建软件的下载地址:http://www.sip.be/stamand/zooproject/zoo.zip。
在各国协作伙伴教师的参与下,该软件已经有许多语种的版本了,包括英文、法文、德文、中文、日文等。所有的动物造型都来源于世界各国小朋友心目中的可爱动物图库,受到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欢。一幅幅动物、人与自然和我们可爱的星球美景图,在互联网上被世界各国的孩子们在心灵互动的交流中所描绘。
比利时教师Lieven于2005年5月30日受邀出席了在布鲁塞尔王宫召开的全国教育表彰大会,并将我们的一封邀请邮件转交给了 比利时国王和王后。
比利时王后保拉获悉此事后,由其秘书卡罗琳·沃梅伦(Caroline Vermeulen)回信给笔者:“我已获悉你们2005年5月30日经比利时教育工作者转交的有关你们的学校和比利时的Meulebeke城市小学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以及项目开展得如此成功的经过。王后祝愿你和执信小学的所有学生与比利时的师生继续进行愉快的协作学习与交流。”
5. 中国和阿根廷师生协作完成的跨文化网络电子杂志
2005-2006年,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大学伊利亚附属学校教师Edgar S.Berg 在国际互联网上寻求创建一个中阿学生协作学习项目“建立中阿友谊之桥(Build a longest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Argentina)”,项目成果以电子杂志的形成体现。该项目在笔者的协调下,由广东、湖北和重庆的一些老师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向研究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子杂志投稿,经过阿根廷中小学生阅读和筛选精华部分纳入正式稿件,并聘请笔者和其他老师参加最后的审稿。
中国中小学生的投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文化历史、民族风情、饮食文化、现代城乡生活。阿根廷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年级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编辑完成了两本网络期刊。2006年5月中国文化月活动在阿根廷举办之际,中国驻阿根廷大使张拓观看完阿根廷学生演示与中国学生交流的网络电子杂志后,穿上阿根廷的民族服饰体验阿根廷的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政策感召下,中国与世界在共创、共建和共享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在“道路连通”和“民心相通”之间需要教师激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求。师生要将英语教学过程融入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提升过程中,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差异,创造跨文化交流氛围,争当学习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努力传播中国文化的志愿者。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