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学习那些事儿”
2016-10-08祁靖一
祁靖一
学习有什么可说的呢?学习是件很难的事吗?我们从小就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谆谆教诲下一天天长大。有谁离得开学习?又有谁不懂得学习是怎么回事?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为了生存和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就一直与“学习”为伴,并伴随着它一起成长。然而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习”真的成了值得反复仔细研讨的一件重要事情。
首先来看一下语言学上“学”和“习”的文字起源。在我国第一部字典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写道:学,觉悟。字形采用“教、冖”,会义。“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习,数飞也。从羽从白,其意义是指一次次地起飞。从籀文字形上可以看出,“学”字是从古文字 (教)演变而来。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教与学的矛盾统一性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初始状态的学习可以从今天对人类儿童时期的观察获得基本认知。最早的学习就是在本能基础上的模仿,其技能获得相当于儿童期在家庭中与父母一起的习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古代有条件的家庭中的孩子进入私塾学习,就如今天孩子到一定年龄要送到学校去一样。如果不去学校,人就成了文盲,失去了从书本上学习传承人类文明的机会,但其生存比起今天人们所受到的阻碍应该要小很多。
私塾或学校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细化后出现的。班级授课制更是在大工业时代产生并延续下来,有了这些从事知识传授的专门机构,就产生了今天的教育概念,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习从来都是针对个体而言的一种行为,而教育则是从社会活动的角度来说的。工业革命以后需要大批量的标准化人才供给,从那时起,学习这件事浓墨重彩地染上了社会功利色彩。为了生存,适应社会,发展自我,人类沿袭了社会传承下来的“高效率”“集约化”的“受教育”的方式学习。
学习是人终身的一件事情,而受教育可以发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这也是为何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基本要义。在各种教育机构中,引领、启迪学生发现自我、培养探索世界的兴趣以及树立改变世界的信心,才是第一要义。一切教的效果和效益最终需要从学的效果和收益来衡量,而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将来能否真正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才是硬指标。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要深化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以升学考试为轴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与学习的初衷和本意已相形甚远。社会发展到互联网大潮波澜壮阔的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改变的必然性。互联网能极大地激发人类尚未开发的智慧,也能以其富媒体和超链接的非线性方式调动起人类学习的激情。学生自带设备进入学校学习成为一种趋势。
各类教育专家急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按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等不同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观察与研究分析,再不能笼而统之、一概而论地阐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以及电子白板、PAD、智能手机等对教与学的所谓重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