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中国政权更迭合理性认识的讨论

2016-10-08樊金源刘晨张莹谭宏鑫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政权合理性孟子

樊金源+刘晨+张莹+谭宏鑫

【引语】我国许多先贤的在很早的时候便就开始探讨到了民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政权的更迭有一定的认知。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被统治者一直便拥有着“推翻”残暴的统治者的权利,这种看法是否能禁得起学术论证,我国古代先贤们怎么看待政权更迭,这些认知对今天有什么启示?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

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宣王曾就“汤伐桀,武伐纣”的史实询问孟子,并质问这样是否具有合理性。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很显然,孟子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因为桀、纣“残仁、残义”,此时便就不存在“臣弑君”也就是“君臣”关系了。即是在早期中国的部落、方国社会,部落和方国首领是有权利推翻变成“独夫”部落联盟、方国首领的。而在封建宗主制的周代,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小宗推翻大宗的权利便在制度上就不再被认可,但这种意识还是随着“汤武革命”保存了下来。《尚书·武成》记载,武王伐纣成功后这样说:“恭天成命,肆于东征。”此时的武王,将“天命”作为自己行使推翻商纣的权利标准,而孟子,已经将“天命”的标准进一步具体为“仁义”,虽然是在用儒家的“仁、义”作为封建宗主是否可以使用这项权利的标准,但不得不说是很大的进步。

但早期此项权利运用的主体,无论是夏时期的原始部落、商时期的方国和周时期的诸侯国,他们从阶级属性上来说都是统治阶级。夏、商再到周的政权更迭,完全还停留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势力集团的权力轮替。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的政权更迭没有带来社会形态的改变是必然的。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东周时期,中国开始了数百年的混战,史记中对大大小小的战争记载,完全使用了一种冷漠的笔风,战争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有学者认为,如果春秋时期战争还是贵族的战争,那战国时完全就是赤裸的屠杀。从《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到《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完全可以反映这一时期价值观的转变。而对于我们所讨论的政权更迭,《史记·周本纪》这样记载周的灭亡:“(赧王延)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秦昭襄王甚至没有寻找任何借口,也就是不存在我们所讨论的合理性认识,仅仅是因为:“……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周的灭亡,在战国时代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可以体现出一个结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交替实质是利益的再分配。也就是说,上古三代,因为政权变更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核心集团的轮换,所以还不能严格地认为“推翻的权利”形成,而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轮换执政”所体现出来的类似于依据,但只是现象的产物。

秦在结束长期的混乱之后,在全国推行一种新的制度:郡县制。并且用新的选官制度代替旧的世卿世禄制,中国的政治正式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社会形态也由封建宗主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度。官吏选拔制度的出现,理应带来社会权利意识的下移,原先由统治阶级内部享有的权利应当会部分转移到普通民众的身上。

之后的几千年,中国产生了代替宗主的官僚集团,权利开始从统治阶级内部的核心集团的轮转到官僚集团的轮转。非但权利下移没有发生,权利意识也在不断淡化。甚至由平民发动的起义斗争也都由斗争过成中形成的新的势力集团取代旧的官僚集权宣告结束,即仅仅是发生了身份的轮换。这种轮换甚至成为了一种历史周期,不少学者对其的普遍原因进行了研究,这里不再论证。

古代中国政权更迭合理性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阶段,最后不仅没有产生权利意识,而且也没有发生认识主体的下移。T.T.梅多斯是十九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驻华大使,他曾这说叙说:“如果君主道德败坏,肆意放纵自己,从而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废黜这样的君主……他们有造反的权利……在中国是……符合宪法的正当手段。”在中国,人民确实不止一次的推翻过君主。但这仅仅只是出自基本的追求生命保障的本性而已,并不是行使权利的体现。伴随着这种权利意识的萌发,也有君主采取过抑制这种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措施。《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这样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董仲舒所认为的“天人感应”思想早有渊源,《尚书·洪范》就有相关论述,而荀子也曾对这种思想进行过批判。经学就是重新利用这种思想来否定可以“恭天成命”,推翻统治者的的合理性,将推翻统治者也认为是天的事,无需人去“替天行道”。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政权更迭合理性的认识极其复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思想完全都会相伴产生作用,并且总会受制于政治,并没有发展为现代权利意识并真正成为权利的趋势。相对应的中国社会也具有稳定性,很难出现彻底的转型。《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根据我们上述的讨论,这种上升带来的不可置辩的结果只会是再一次的身份转换,事实也是如此。

国人的自然法则精神很弱,历史告诉我们,在没有真正的权利意识或者是规则意识的指导下发动的社会变革,仅仅只会是一次又一次的身份轮转,无法带来最终的社会转型。改革的第一步,应当是法治精神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尚书》(王世舜、王翠叶 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1月版).

[2]《 孟子》(方勇 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06月版).

[3]《汉书译注》译陈朴,徐峰 译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14年12月版).

[4]《史记》(李翰文 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5月版 ).

猜你喜欢

政权合理性孟子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