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曹刿论战》的军事谋略思想及其要点

2016-10-08赵艳霞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要点

[摘 要]在世界军事科学宝库中,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以其特有的价值与魅力,独树一帜,熠熠生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一文,即取自春秋战国时期鲁庄公十年(公无前684年)春季的齐鲁“长勺之战”;全文寥寥二百余字,不仅记述了该战的全过程,还就该战的核心与关键,阐释了乡野凡夫曹刿助力鲁庄公准确选择反攻时机的个中缘由;曹刿虽非居高位、食厚禄的“肉食者”,但其军事谋略思想却远非“肉食者”能与之同语的。

[关键词]曹刿论战;军事谋略思想;要点

战争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的较量,更是统帅者意志与谋略的博弈。无数战例印证:即便是强敌压境、寡不敌众,只要谋略运筹得法,仍能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御敌奇迹。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对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指导,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一文,至少蕴含了如下军事谋略思想。

一、避敌锐气,待敌疲惫伺机后发制人

避敌锐气,是指面对优势之敌的进攻,尽量避开它的锐气,不跟它硬碰硬,而是暂取守势,再伺机打击敌人。《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避敌锐气”,并非避而不打,而是暂避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常常表现为以退求进、以曲求伸、以守求攻。古代作战,力量的对抗主要表现为人的体力和精力的对抗,士气、情绪受时间影响较大,正所谓“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通常情况下,初战之际士气都比较旺盛,但厮杀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怠惰。防御的一方,如在敌方士气旺盛的时候与其交战,显然与己不利。因此,明显劣势的一方,只能暂取守势、先让一步,待敌军懈怠疲惫、锋势顿挫、士气低落,再乘机打击、后发制人,无疑是上乘之策。曹刿的睿智在于:“齐军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攻击又不得手时,士气开始衰落;到第三次击鼓攻击没有成功,就完全泄气了。敌人气竭力衰,我军士气旺盛,所以能够战胜它。”

二、以逸待劳,养精蓄锐坐待地形之利

以逸待劳,是指作战时暂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军疲劳后再转守为攻,也是以弱胜强、伺机破敌、扭转战局策略之一。《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三十六计》将“以逸待劳”列为“胜战计”第四计:“因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意指处于防御的一方与强敌作战,迫使敌人处于困境,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按刚柔转化原理,面对强敌的刚锐锋芒,充分依靠有利地形,暂取守势,积极防御,灵活用兵诱敌深入,使敌懈怠,再逐渐消耗、疲惫敌人,使敌由强渐弱,我则伺机后发制人、转守为攻。“以逸待劳”,关键在于调动敌人,使之疲惫,再一举歼灭。用此谋略,防御时应保持一定的空间,争取必要的时间,坐待地形之利,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下的“以劳攻逸”。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故克之。”即为“以逸待劳”的精典范例。

三、审时度势,把握趋势超前预见战态

审时度势,是指指挥员必须冷静而准确地观察时机,正确估计敌我战场态势。《孙子兵法·计篇》:“计利以听,及为之势,以佑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蔡松坡集·(曾胡治兵浯录)序及其按语》:“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事拘滞。”“审时度势”要求指挥员,不仅要有审时辨机的慧眼,还要有驾驭形势、果断决策的魄力和应变力。须知,战争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指挥员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根据战争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作战策略与计划,使之适应新的形势。惟其如此,方能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不失时机地歼灭敌人。毛泽东曾言:“要从战役战术上研究敌势、我势、地势,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即为其成功运用“审时度势”谋略的典范。“长勺之战”,鲁庄公未待敌人疲惫,就要擂鼓出战,被曹刿劝止。直到齐军击鼓三次进攻受挫,曹刿才瞧准时机,果断建议:“可矣。”结果大败齐军。可见,曹刿在审时度势上确有超群的谋略支撑。

四、因敌制变,敌变我变灵活运用战法

因敌制变,指作战首先要侦察和判明敌情,视敌情变化而采取相应策略。《孙子兵法·虚实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能否做到敌变我变,巧妙运筹战势,灵活运用战法,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指挥员必须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决定制胜对策;依据敌情之虚实变化,调整应战方略,且不可拘泥一格。否则,以不变的战法应付变化了的情况,必然会受到战争的惩罚。欲做到“因敌制变”,必须先摸清敌情,摸清敌之变。只有摸清敌方的各种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制敌之策。刘伯承认为:《孙子兵法》最可贵之处,就是能从战争实际出发,在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战术。孙武主张:对敌方地域的广狭、人口的众寡、粮物的库存等情况,都要查个明白。当然,“因敌制变”并非要求指挥员放弃主观努力,跟着敌人转,而是针对敌情的变化,采取敌变我变的方法和谋略。《曹刿论战》中,正因为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才有了“故逐之”的果断决策。

五、结语

旨在奠定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基础的《曹秽论战》,虽全文不过二百余字,但从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的视角审之,该文至少蕴含了“避敌锐气、以逸待劳、审时度势、因敌制变”等军事思想。初中语文教师如能通读《孙子兵法》《吴子》《六韬》《黄石公三略》等兵法巨著,必大有裨益于类此战例的深度解读,尤其是结合教学培植学生的军事谋略思维及谋略意识。

参考文献:

[1]袁德金.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探讨[J].军事历史研究,1990(04).

[2]帅昌培.《曹刿论战》赏析[J].初中生辅导,2006(15).

[3]李玉平.《<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J].语文知识,2014(09).

作者简介:赵艳霞(1966—),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中教一级,大本学历,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春季养生食疗七要点
2015年报道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