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上好数学课

2016-10-08郭敏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积极性思维数学

郭敏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远于疑。”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探索和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自如地驾驭教材,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

一、观察感受

数学中的概念形体、公式、关系多处呈现着严整划一、简单明快、匀称和谐、美妙可人的美因。但学生对这些不一定能发现,他们往往只顾演练习题,关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确,这句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去发现美、体验美。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如遇到抽象,有隐蔽性的题目,我们要设法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有一道题:马路两旁各种了8颗松树,一共种了多少颗松树?学生解这道题时多数是这样列式:8+8=16(颗)这是我在黑板上画出直观示意图,点出其错误之处,学生恍然大悟,随后借助直观示意图学生列出了正确的解法算式。通过直观演示,可帮助学生疏通受阻的思路,激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使学生感到观察的收货,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美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领导数学海洋之滨,让学生自己去拾那光彩夺目的贝壳,告诉他们海洋中还有更美丽的珊瑚,鼓励它们投身到数学的海洋中去寻找。

二、激发思维

不论什么事物只要对其有一定的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对该事物就容易接受。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创发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能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造成一种活跃的气氛,产生一种积极性,这个积极性可谓之积极性思维。例如:在讲授“反比例”时,可以给学生出事这样的思考题:“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三十八万公里,一个人去月球旅游,分别步行、骑自行车、坐火车、坐飞机、坐宇宙飞船,按照各自所给的速度,算出他们各自所需时间。”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很快掌握了反比例的概念。

激发思维要善始善终,学习完新知识,再设计一些趣味浓厚的练习题,让学生带有一种神秘的感觉。用它们灵活的思维与同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每一道题。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既强化了新知,又提高了兴趣;课堂真正做到了课虽终而兴趣尤浓。

三、营造氛围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努力营造一个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一旦学生有所成功,教师就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假如教师以“真理拥有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是非为是非,用唯一的答案做衡量标准,必然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的轨道,是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地位,把记住所给的答案作为心理的目标,而不再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被淹没,创造力被扼杀,我们就失去真正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例如:对应用题“一个鱼缸里养了10条鱼,死了一条,问鱼缸缸里还有多少条鱼?学生踊跃发言,有一位学生说:还有9条,因为10-1=9(条)。另外学生说:还有10条,因为那条死鱼还在鱼缸里。这时教室里悄然无声,突然一位学生举手说:应当是9条。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却理直气壮地说:那条死鱼浮在水面被猫发现叼走了。这位同学说的太好了,出乎提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以上几种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表现了学生的独创性。这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打破常规诱发其灵感,让学生自主发展,开发智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优化创新

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发展起来的。而数学课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构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丑行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创造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树立“师生合作”的思想,打破“师道尊严”的构造,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勇于创新。老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不划“圈子”,不牵“鼻子”,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时间,使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经过3小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题目一展开,全班学生立即动笔列出了3(5+6)=33千米。这时老师沉默不语,不作肯定或否定。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这道题不能做。”有的说:“可以做,答案有三种。”经过一番争辩后,全班同学达到了共识,两地相距可能大于33千米,可能正好是33千米,也可能小于33千米。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的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自身改革的要求。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数学意义的形成需要数日、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这就需要教师给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重视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在创造”的过程。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是载体,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是进行能力培养的特效良方。上好数学课为学生自我表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我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增砖添瓦。

猜你喜欢

积极性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