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
2016-10-08周澜
周澜
【摘 要】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针对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更新办学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78-02
“订单式”培养是企业和高职院校有机联合,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相互连通,从而实现人才对应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解决社会当前的人才供求矛盾。然而,目前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办学理念过于传统、校企联合程度不够、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缺乏等,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对策,旨在能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当前企业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提前签订用人合同,从师资、技术、办学等多方面加强投资,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系列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学习与工作结合,该种模式的特性恰好与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的本质相似,故而被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引进,并运用于实践之中。该种模式可以将企业和学校有机联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避免社会资源浪费。该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矛盾等问题,实现人才最优化,因而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但是,由于各个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这就使得高职院校要从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走向该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办学理念过于守旧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提高,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但扩大招生的后果却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专业与技能严重缺失,无法满足岗位需求,进而使得一大批高职学生面临就业困难。产生这种现象,办学理念过于守旧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守旧的办学理念使得该学校的教学制度难以跟上社会的脚步,自然其培养的人才相对来说缺乏实践能力,只是具有一定的文凭和理论知识。而且,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高等职业学院办学的最终目的或者是优质办学的表现,应该是实现“专升本”。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成为一个学历社会,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多是由其学历层次和各种证书来加以证明,然而这样的人往往实践能力都相对缺乏。在素质教育开展的今天,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突破了学历的局限,更多的是看重其对于某个岗位的实践能力以及其对于社会带来的效益。然而,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其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故而使得其学校的发展难以与社会进度一致。
(二)校企联合程度不够
企业与学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系统,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其运行方式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但是,人才就是其具备的基本联系。无论在教学过程中,高校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制定何种教学目标,其最后都是需要将人才输送到社会之中,使其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创造一定的效益。而企业,作为社会创造中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才都是需要进入其中。从这点看来,两者具备的基本联系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契机。然而,也正是因为两者的差距,使得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分歧,使得该模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许多企业并不会将地区的一所高校作为其日后用人需求的主要选择地,而是会以多种招聘形式面向更多的人,使其获得优秀人才的几率提高。因此,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在联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私心,使得该种模式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难度。而且,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对其认识都不够全面,这也导致两者在人才培养上会以自身的利益作为中心,难以达成发展意见的一致。
(三)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缺乏
高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支撑,要求具有办学特色,拥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地、一定的专业优势等。但是就当前的高职院校来说,很多学校的创建都是因为社会的需求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看到了短期的利益才会创建。从这点来说,其基本资源相对一般,没有可以吸引社会目光的特色,自然也就难以得到企业的关注,无法找到双方办学的契合点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一所学校属于新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企业无法确定学校的发展前景,自然也就无法百分之百地信任该学校,除此之外,该学校的发展时间较短,缺少可以令人信服的人才培养能力,企业自然不愿下大力度支持。故而该模式的发展会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对策分析
(一)更新办学理念
要想实现一种模式的创新,就必然需要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遭遇困难。因此,要想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传统的办学理念加以创新。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作为基础教学目标,然而人才市场的需求,多是以实践为主,即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动手能力相互结合;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于岗位的需求,与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认清高职院校学生当前的社会角色,以及其日后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标。所谓就业,是一个双方选择的过程,因此,在办学中需要正确认识到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所面临的挑战。学校要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和整体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根据专业要求合理配置教学内容,根据人才规格灵活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培养需改进教学管理方式。
(二)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步较晚,所以社会对其认知相对来说不够全面。因此,在实施中,社会对其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要想实现该种模式的长期发展与教学应用,就必须让社会对其产生全面认知。故而,需要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在做好宣传的基础上,企业才会对其产生正确的认识,进而提高其联合教育的积极性,为订单模式的推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契机。
(三)完善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
人才需求的扩大化,使得快餐式教育不断出现。然而该种教育模式却无法达到应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使得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认识相对缺乏,企业也无法完全信任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教学。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实现“订单式”教学模式,就必须具备先进配套的硬件教学设备,同时加强软件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一支高标准、有影响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教师专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软一硬的基本条件既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吸引企业、吸引生源从而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
(四)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要搞好专业设置,确立科学的专业发展定位,满足企业岗位就业的需要,培养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对口人才。建立实用性强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实习、观摩合作,开发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订单”专业。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软硬件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实验的基地和设备,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升级改造,帮助企业谋划和制定人才需求规划,保持长期、稳定、深度、多层次的合作,从而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总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就业难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以社会需求作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因此,应针对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策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晓鸣,陈松洲. 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7(12)
[2]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3]罗宏.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贡献、局限与完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