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音乐灵动

2016-10-08卢作龙

教师·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诗者女声全班

卢作龙

诗者,歌也。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在劳动中喊出来的,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曰:“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朗读非常重视,他认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朗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读懂诗歌,把握内涵,体味情感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似乎更多的教师乐于把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文本的朗读,特别是诗歌的朗读,更可怕的是学生也渐渐不喜欢放声读书了,甚至日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朗读的设计与引导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把诗当歌来朗读,不失为诗歌朗读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诗者,歌也。下面就谈谈笔者对《相信未来》一诗的朗读教学。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68年。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那“阴云密布”的年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加强理解、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它当歌曲般来“唱”。

诗的第一、第二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因此第一节男声朗读,第二节女声朗读,这正如歌曲开头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围绕在周围,紫葡萄化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抱。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男生、女生在领读时,声音要低沉。但是,诗人依然坚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理想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因此第一节在男生领读完后,全班男生均要用较低沉的声音齐读“相信未来”;第二节全班女生以同样的方式齐读“相信未来”。这就好比唱歌时的伴唱。

第三节句式有变化,表达出了诗人情绪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开拓出宏大壮阔的境界;坚定的信念,使诗人豪情万丈。“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因此,在朗读安排时,一男生领读“我要用手指”,后男生齐读“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女生领读“我要用手掌”,后女生齐读“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男女生合读“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全班齐读“相信未来”。本节之所以较多地采用男、女生齐读,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准确表现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以上三节可以看作诗的第一个层次,这好比是音乐的第一章。每一节的“相信未来”四字由男女生齐读,并将它凸显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的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四节是诗歌的过渡和转折,朗读时,采用男、女声二重读形式,犹如音乐的男、女声二重唱。

第五、第六节,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以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去掉“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第五节“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由男、女生领读,下面四句是列举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故而学生分为四组依次联读,联读要求连贯;第六节仍由男、女声二重读。语气要充满自信,但不要过于激昂,这犹如乐曲高潮来时的蓄势。

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会、想象、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学生一开始往往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先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例如,听朗读录音、教师领读、学生仿读等,在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情感后,再进行这种唱歌式的“朗读”,效果更好。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理解,不要纯技巧性的指导和形式主义的表达,超越学生的理解、感受,只是在声音处理方式上指导,甚至用统一的符号来标画朗读文本,这样只会导致机械的、模式化的朗读,“声”“情”脱节。应该把诗当“歌”来“唱”。读诗要做到像唱歌那般流畅,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追求“声”“情”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理解与感悟上。

“诗者,歌也。”

(作者单位: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诗者女声全班
原因
呢喃(古风,女声)
爱在山水间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全班都“疯”了
诗人病了
危险的诗句
乌鸦与皂角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