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儒学教育促进语文教学的可能及其方法
2016-10-08张志礼
【摘 要】围绕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培植学生人文理念、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吸收儒学教育的精髓,挖掘和弘扬传统美德的价值,以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资源来化人、育人、立人,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语文与德育的共同促进。
【关键词】儒学教育 中学语文 道德素养 学本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31-02
在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等的冲击和影响下,部分中学生道德素养出现滑坡的情况。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尽管有所体现,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并不明显。因此,笔者主张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教改目标,尝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一些理念与方法,构建感恩教育模式,挖掘和弘扬传统美德的价值,以文化来化人、育人、立人。
一、传统儒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在理念上的契合性
语文教育本身承担着德育的责任。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改所强调的“学本位”思想与儒家所强调的“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等具有极大的契合性。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者以“道”为主,以“文”为载体,教育者需要先“传道”才能“授业”和“解惑”。而中学语文在新课标影响下,“学本位”思想本身就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那么相应的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知识技能等同样也被视为教改的对象。如此,儒学教育可为中学语文教改提供其所需要的方法及工具,“文”中包含的书本知识和“道”中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及美德要求与中学语文教改融合的过程中,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观念及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对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等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儒学教育视野下中学语文教改优化的定位
中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意识、健康的审美及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为运作前提,中华文化的丰厚、民族文化智慧结晶而成的瑰宝、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均可作为中学语文教改中教材和课堂设计借鉴的主要元素。
在与儒学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儒学教育多将思想品德作为教育核心的惯性,如此,在语文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将语文知识、历史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结合,在对学生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发展程度的及时了解和掌控的过程中,将儒学教育中的循序渐进性、“专”和“博”的特征糅合到课程、课时、课堂讲解偏重性等的设计中。一方面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课程主题的调整;另一方面增加与家长的沟通,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性格缺陷作为课程引导的重要切入点,从而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度、适量、适时地引导学生。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知识感悟能力,还应该重视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对家庭和他人感恩,懂得回报社会等正确的价值观同样也是语文教学引导的重点。因此,以儒学教育中的一些闪光点和名人事例作为激励学生的素材和案例,在儒学教育和中学语文教改融合的过程中,增加学生情感引导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可以健全人格,自觉提升道德品质的助力,才应该被中学语文教改视为目前工作的重点。
三、儒家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改中的运用
(一)联古今中外资源之精,引学生思辨之明。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及传统美德,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渗入,这将使得语文教学与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人文理念培育可以进行良好的融合,使学生在不断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和冲击的过程中,有可能自主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举止。这也是儒家文化可吸纳古今资源优势,从而指导学生正确发展的重要原因。
儒学思想最为经典之处除各类古诗词、古文中蕴含的各类德育内容外,还体现在儒家思想强大的包容性方面。儒家思想与中学语文教改课本的近现代课文之间同样存在价值理念上的相互融合性。比如儒家倡导的“心系天下,浩然正气”与语文教改书中大量的对风土人情和自然山水等的记录课文,存在明显的相容性,而两者的有效融合,自然会增加学生了解大自然,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和认知。《四字小学》中提到的“父母呼我,唯而趋之,有命必从,勿逆勿怠”等与教材中各类优秀的课文如《金黄的大斗笠》《背影》《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蔓延在课文中的姐弟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师生之情等同样存在相容性。以上均可以作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培养自身以上各类情感、保持价值观正确性的重要辅助及切入点。
(二)持格物致知理念,辅学生实践之正。儒家教育思想极为重视“格物致知”理念的运用。当前,中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素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与课上引导与课下实践之间结合度的不足具有一定的联系。在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思维导向、行为取向等有效指导和引导的过程中,学校应联合家长组建各类实践课程,增加生活体验、社会实践频次来强化课上理论对学生实际行为的指导效果。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坚持,未必是必须限于对古典诗歌、古文等的学习方面,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指导,提炼目前教材中的各类可辅助教师引导的材料,相比较单纯地为学生提供观点参考而言更为重要。比如从爱国情操的培养方面,我国地大物博,历代都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语文教材中的如《观沧海》以及几十首古诗词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成为祖国优秀儿女,感受祖国丰厚的资源和灿烂的文化,感知历代杰出人物对祖国憧憬之情、归属之感等方面的材料,汉语文字的优美性、作者真情实感表达的巧妙性,都可以作为学生提升自我感知,丰富自身情感,反思自身行为和思想,学习和追随英雄豪杰、迁客骚人们的报国壮志豪情的基础及动力。
(三)明知易行难之理,促知行合一之道。知与行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尚书·说命中》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说的就是“知易行难”的道理。一般来说,教学生来认识事情的道理是比较容易的,但让学生来真正去践行这些道理是比较难的。认知、理解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但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对于道德教育而言,要防止以往教学中常见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因为从道德素养的培养来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从本质上来看,二者是一种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如果不“行”则不可能是真“知”。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等孝悌观念这些“知”的讲授时,应当相应地设计一些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节日,通过“给父母亲的一封信”、“我向老师提建议”等方式,增加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可以鼓励学生将自身受感动的、为他人做的、他人为自己做的事情写进作文或周记里,以时刻提醒自己关爱他人、学会理解、学会分享、心存感激等。从总体而言,教师不仅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上“知”的传授,还需要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为学生的“行”提供引导,将中学语文的思、品、知、道植入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肖璇.中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人格培养因素探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王秀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初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志礼(1965— ),男,甘肃白银人,甘肃省玉门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