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10-08刘清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生活质量护理

刘清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职能各项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生活质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36-03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致使其神经功能缺损区支配运动障碍,且急性脑梗死具备并发症多,致残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等显著特点。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约有70%~80%会出现如偏瘫、失语以及情感障碍等不同程度的脑部功能障碍。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缓解相关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现对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实施相关护理干预,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平均年龄(58.32±2.26)岁,平均发病时间(30.15±3.25)h,其中左侧瘫痪35例,右侧瘫痪25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59.67±3.68)岁,平均发病时间(32.24±3.89)h,其中左侧瘫痪34例,右侧瘫痪26例。

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首次发病时间在48h之内,均经CT与MRI确诊。且所有患者意识清楚。分组经患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护理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2.1针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措施

大部分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如同偏瘫、失语以及情感障碍等脑部功能障碍,因此会严重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而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的负面情绪,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医护人员可依据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如可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随诊,按照医嘱服药,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及绝望情绪应表示理解并给予真诚的安慰,表现出自己的关心,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对其家属进行嘱咐,对患者进行支持与关心,给予其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树起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1.2.2康复运动方面的护理措施 首先应及早实施肢体功能的锻炼,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平衡功能的锻炼:可重复训练翻身,坐立及站立等平衡功能。吞咽功能的训练:如实施鼓腮及用嘴巴吹气等,还有实施前后、上下、左右伸舌动作等。每天可进行3~5次,每次可持续10~20min左右。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最开始可由人扶持患者着站立,慢慢可以让患者本人扶着床档或助行器独立站立,锻炼患者的平衡感,随序渐进的实现患者自己独立行走。

1.2.3病房环境的维护 医护人员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患者,并保持病房整洁干净,保证湿度与温度适宜、空气干净清新,使病房气氛温馨,使得患者感到亲切,内心放松。

1.2.4对患者实施相关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脑梗死相关知识,使得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所了解,可以进一步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对患者讲解相关康复锻炼措施,使得患者明白康复锻炼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意义。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指导,告知患者,康复锻炼要遵从: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促使患者患者提高参与康复治疗的主动性。

1.3观察指标

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采用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SF-36一共包括8个角度,具体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职能,共36个条目。各个角度总分均为100分,评价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健康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职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是指由于脑部供应血液的动脉出现硬化与血栓的形成致使官腔狭窄闭塞,继而引发脑部血供突然中断,从而导致脑组织的坏死。大部分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如同偏瘫、失语以及情感障碍等脑部功能障碍,因此会严重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而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的负面情绪,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而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及绝望情绪应表示理解并给予真诚的安慰,表现出自己的关心,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对其家属进行嘱咐,对患者进行支持与关心,给予其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树起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从而促进患者心理健康,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研究表明,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其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重组的能力,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脑组织残余细胞恢复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职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生活质量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