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的整体人居环境设计记研究生一年级园林设计课的开放式教学

2016-10-07郑小东ZHENGXiaodong

风景园林 2016年1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风景园林研究生

郑小东ZHENG Xiao-dong

多学科交叉的整体人居环境设计记研究生一年级园林设计课的开放式教学

郑小东
ZHENG Xiao-don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教学计划在2013年进行调整后,研究生一年级的园林设计课开启了全新的开放式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这是一次多层次、系统化的深层次改革,强调教学体系的交叉综合,教学进度的层级渐进和教学方式的多重开放。这种革新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的人居环境观,更好地梳理风景园林学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培养出高层次、全方位的风景园林设计人才。

园林设计;设计教学;综合;开放;渐进

修回日期:2016-01-04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科的边界已日益模糊,学科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也面临着与多领域合作和跨学科综合发展的挑战。要培养一名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风景园林师,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培养学生“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1]”。

自2011年起,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教育体系接轨,我国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并列成为一级学科。为了顺应本次学科改革,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于2013年进行了研究生教学计划调整。新教学计划希望通过设置一门综合性设计课程,整合各个设计学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对于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有更为系统的认知和了解,使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具备跨学科组织和协调的能力,更加适应当下设计行业面临的复杂状况。

研究生一年级的园林设计课,是从本科素质教育到研究生职业教育的重要衔接环节。由于多种原因,本课程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学院经研究决定,利用本次研究生教学计划调整,恢复研究生一年级的园林设计课,并将其作为多学科综合设计课的创新载体,通过整合学院各个学科的师资资源,建立起多学科交叉的整体人居环境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理论修养。

2015年课程的设计题目选定为: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绿道概念性规划与重点地段设计,研究范围81.33km2,重点设计范围不小于40hm2。设计内容包括城市研究、绿道系统规划和重点地段设计。学院希望通过这门综合性设计课,在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试验出一套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1 教学体系的交叉综合

1.1学科体系的交叉综合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图 1)下的3个核心学科,无论是这3个学科中哪个学科的从业者,均需对另外两个学科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当然对每一个相关学科或外围学科全部掌握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但在进行科学研究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并举是非常必要并切实可行的,这就是吴良镛先生提倡的“融贯的综合研究”。“融贯”可以理解为对本学科核心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可以理解为对相关学科部分知识的“综合集成”,进而求得人居环境问题的全面解决。[2]

本次课程涵盖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3个一级学科,以及风景园林学下面的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和风景园林植物应用4个二级学科的具体内容,在理论架构和知识梳理上,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体系的交叉与综合。

当下城市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面对的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系统。课程题目在以风景园林设计为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城乡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生态设计等内容,涵盖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领域,使得学生的知识构成更加全面,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而综合的设计观,学会用多学科的视角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城乡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步骤和方法,对项目的综合性解决途径有一定的认识,使跨专业配合更加顺畅,并加深了对原有专业的理解和掌握。

1.2设计层次的交叉综合

(2)学训交替。采用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载体,项目任务完成即教学内容完成,项目任务分析探讨过程即技术研讨、知识传授的过程。使用与企业一致的工具、开发语言、开发标准及组织模式,以及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使校内实训室类似企业研发中心,实训过程类似实战过程。将真实项目用于教学/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即学生从“新手”到“熟手”到“能手”的技能转变。

研究生阶段的园林设计课应该与本科阶段的园林设计课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本科生的园林设计课肩负着从零到壹的启蒙重任,所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学习最基本的设计方法。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掌握了初步的设计方法,正是需要拓展知识结构体系、建立多层次设计观念的时候,设置多层次的课程内容,无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角,启迪更深刻的思索。

本次的设计课程并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而是自上而下,由抽象到具体,对设计哲学、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3个设计层级(图 2)均有涉及。课程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人居环境观、生态观、人本观等价值观念,对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行调研和审视;进而在城市尺度上,对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城市问题的解决策略,确定绿道选线;最后在绿道系统中选择重要的节点地块,进行具体的场地设计。整个设计进程贯穿设计观、设计法与设计术3个层面,并在过程中不断交叉、相互修正,真正做到多层次设计的协同作业,以达到观念、策略与实践上的真正统一。

1.3课程主体的交叉综合

本次课程的教师团队来自于园林设计、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工程、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和城乡规划6个教研室(系)。对于教师团队本身,本课程也是一次多学科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在学院的组织下,各个教研室的教师针对本次课程开展了多次专题讨论会,结合风景园林、建筑、规划3个一级学科的布局调整,在以风景园林专业为核心的前提下,对整个教学体系做了综合地梳理,以研究生一年级作为开放式教学的试验平台,为后续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除了本校的教师之外,在重要的课程节点,还邀请了校外的专家参与评图。这些专家有来自高校的教师,也有来自业界的设计师;有从事城乡规划专业的规划师,也有来自风景园林专业的园林师。这些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一起,组成了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授课主体。

本次课程另一重要的主体——选课学生的构成也不局限于风景园林一个专业,而是面向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跨学科开放,学生分组时也是要求各专业学生交叉混合,力求每一个小组都有不同专业的学生。本次选课总人数49人,共分8组,每组6-7人,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成果。每个小组都会得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指导,深入探究设计的基本问题,如边界、路径、功能、形式、空间、材料、植物等,并引导学生关注更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乃至科学、哲学思想在设计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设计思维。而外请评图专家们参与开放式设计课程,目的是试图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让他们接触来自实践的职业精神。

2 教学进度的层级渐进

本次课程在划定研究范围时,除了考虑“三山五园”的含义和完整性外,“城市尺度”也是先置的课题标准,希望学生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层推进。课程时间总计12周,每周4学时,教学进度分为3个阶段:研究阶段(2周)、总体规划阶段(4周)和重点地段设计阶段(6周)。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层级渐进的特点,研究阶段调研与分析城市问题,规划阶段确定绿道系统,设计阶段对重要节点进行具体设计,包括园林设计、植物景观、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各个方面(图3)。设计尺度由大到小,由总体到局部;设计层次上由策略到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2.1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主要由城乡规划专业的导师负责,以城市规划的尺度和方法来进行地段研究。以分组、分专题工作的方式,从历史和现状两个部分8个角度展开专题研究(图4)。现状部分成果要求包括:用地性质、交通条件、绿地水系、文化遗产、建设强度与建筑风貌;历史部分包括水系演变、园林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涵盖了场地的各方面内容。

2.2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主要由风景园林专业的导师负责,结合上一阶段场地调研与分析,进行三山五园地区的绿道选线和路径规划,允许对这一地区的绿地、水系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必要的城市建设安排进行调整,以满足进一步保护历史环境、提升景观风貌、完善城市功能、合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民生的目的。

成果要求:区域绿道概念性规划总平面图,相关城市建设要素调整规划图,详细阐述规划思路的结构等相关分析图,绿地系统、水系统、慢行系统与服务设施、植被系统等专项规划图。

2.3重点地段设计阶段

重点地段设计阶段由各专业的导师集体负责,在已完成的绿道总体规划研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小于40hm²的地块进行详细设计,形成与规划定位、结构、功能相呼应,满足公共休闲、文化、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同时,选取该设计中涉及的技术专题,如综合服务建筑设计或城市建筑组团、街区设计、植物生态景观营造、雨洪管理或相关生态工程技术等,进行资料的查阅和平面及构造图纸的绘制。

成果要求:区位及现状分析图、理念阐释图、开放空间设计总平面、设计分析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规划图、总体鸟瞰图、节点平面及透视效果(每个组员至少设计一个节点)、剖面、技术详图或细部构造、建筑单体或组团概念方案、设计说明等。

3 教学方式的多重开放

3.1课程内容的开放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园林设计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在坚持基本教学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每一年都会根据学科动向选择新的课程题目。2014年春季的园林设计课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设计题目选定为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景观综合改造规划与设计”,规划面积28hm2。2015年研究生园林设计课改革进入第2年,此次课程的设计题目选定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绿道概念性规划与重点地段设计”。

作为研究生一年级的设计课程,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任务书不是固定的,每一组40hm2的详细设计地块都是不同的,都是由各组依据调研结果自行分析而确立的。由此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固定统一的命题,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自己架构设计思想,自行编制设计任务书并选择实际设计地段,并最终通过分析比较得到设计方案。这种开放的课程内容设置,恰恰回应了当代社会对于设计师的职业要求,需要从共同的社会背景出发,保持一份敏锐而理性的观察力,找出独特的、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2授课形式的开放

具体的上课形式,由过去师徒相传式的一对一、手把手改图转向多方讨论的公开评图,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讲解和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不同专业的导师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发表意见,其他组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全程参与并发表看法,甚至路过的同学也会驻足观望甚至参与讨论。这种开放式公开评图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不同观点的争论、交锋,激发学生向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在认识事物多样性的同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种批判的精神。

对于个人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而这个方面恰恰是国内学生在本科阶段普遍欠缺的。通过追问事物的本源,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设计方案也因此而丰富多彩、独具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本次设计教学中,开放式评图对学生设计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激发,可能要比在设计课中具体传授了多少基本技能和知识更为重要,这是激发学生学术志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也是至关重要的。

3.3教学环境的开放

整个课程的教学地点由封闭的教室移到展厅、中庭等开放的公共空间,并在重要的设计成果节点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知名设计师和其他院校的知名教师参与评图。整个课程有2个重要的评图环节,一个是规划阶段结束后的中期评图,邀请到了北京交通大学规划系的教师、清华同衡规划院的规划师、北林地景园林设计院的风景园林师参与评图(图5-6);另一个是课程结束时的最终评图,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景观系的教师、北京创新景观的设计师和美国EDSA的设计师参与评图(图7-8)。

公开评图对学生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国内外很多建筑院校的评图都像一个盛大的节日,都具有相当的仪式感。仪式感是彰显神圣性的一种重要的形式,通过外在庄严的形式,展示一种虔诚和尊重。如大学的开学仪式和毕业典礼等,都是通过一种仪式感来展现校园传统和文化的凝聚力。我们需要借助这种仪式感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就感。在公开评图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正式着装,还是评图和展示空间的布置,都为整个过程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开放的仪式感。评图的气氛热烈而开放,来自不同专业教师的热烈点评,师生间的平等讨论,校外设计师、学生参与观摩,媒体的报道,都使之成为一场思想的盛会。教学全过程所展现出的庄严性,激发了学生对自我创造力和成果的珍视,转化成对设计的巨大热情和动力。公开评图的过程也是一个展示的过程,学生们在面临市场和社会选择的情况下必须要学会展示自己,这同时也是教师团队展示自身的大好机会。

4 结语

本课程通过对各个层面的系统开放,不再满足于培养一名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而是要培养出人居环境多学科的领军人才,站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审视风景园林在学科群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整体上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

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我院研究生一年级园林设计课的教学创新已初步成型。该课程以当前学科发展的前沿思想与理论为基础,整合了园林学院各学科的教师资源,以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研究生一年级园林设计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体系的交叉综合、教学进度的层级渐进以及教学方式的多重开放等特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加强了教师团队的交流和建设,为提升国内风景园林研究生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次成功的实践经验。研究生一年级园林设计课的开放式教学改革,在不断实践、反思、修正中,定会越走越好。

注释:

图1由参考文献[2]第82页图2-17改绘而成。

图7-8为崔滋辰拍摄;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或拍摄。

[1]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林京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Integrated Multi-discipline Design of Human Settlements: Open-ended Teaching of Landscape Design Course for First-year Graduate

According to the new teaching plan of the graduate courses which was modified in 2013, a new integrated multi-discipline teaching mode is utilized for the first-year graduate stud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t is a systematical and multi-level education improvement, which focuses on an integrated overlapping system, a gradual progress and a multi-opening method on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general view towards environment, understand well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ubjec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and become the qualified designer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Design; Integrated; Open-ended; Gradual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风景园林建筑学术团队建设”(TD2011-28);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HXKC15050)资助

TU986

A

1673-1530(2016)01-0070-05

10.14085/j.fjyl.2016.01.0070.05

2015-11-15

郑小东/男/1977年生/辽宁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地域性建筑、建构学等(北京 100083)

Fund Item: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eam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n Landscape Academic Research”(TD2011-28);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Course Construction Project 2015(HXKC15050)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风景园林研究生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