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三种角色
2016-09-30张莉王亚同
张莉 王亚同
执行力
——通过围绕中心工作合理布局组织设置、创新党员考核激励制度、搭建党员示范平台,有效激发全市党员在参与发展、锐意创新、攻坚克难过程中争当合格党员的积极性和使命感,让党员成为改革发展的探路者、排头兵和突击手。
“扶贫,既是我践行合格党员标准的舞台,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干的最有成就感的事!”在丰都县财政局工作了20余年的谭余庆,如今常常这么说。
2015年7月31日,谭余庆被下派到江池镇邹家村任“第一书记”。
到邹家村不到一年,他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扶贫工作也风生水起。
“关键要做好三种角色,用行动诠释角色担当。”谭余庆道出诀窍。
首先要做村民的“自己人”。
2016年7月13日一大早,谭余庆从村委会“宿舍”出来,准备开私家车到镇里办事。
“谭书记,捎上我们几个哈。”3位村民围了上来,准备搭他的“顺风车”。
“没问题,都上来坐。”谭余庆热情地招呼大家。
谭余庆这一举动,源于他刚下村时听到的一句话:“谭书记,脱贫攻坚您帮我们跑点项目、资金就好了,其他事就不用您操心了。”
说这话的村民有口无心,却让谭余庆察觉到他与群众的距离。
“要扶贫,就得走到群众中间去,亲近群众,赢得群众信任,才能让他们跟你一起奋斗。”谭余庆琢磨着。
很快,谭余庆就发现了亲近群众的突破口。
邹家村海拔600多米,距江池镇场镇4公里,交通不便,村民赶场办事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
为了节省时间,不少村民在公路边搭“顺风车”。
而谭余庆经常驾车往来于场镇和村里,于是,他就主动将自己的私家车当起了村民免费的“交通车”。
来去之间,坐上老谭私家车的村民,渐渐对他打开了“话匣子”。
“谭书记,我家的房子漏雨,你得帮帮我。”
“我的残疾证作废了,谭书记,你看看还能补办不?”
…………
从此,谭余庆再进村入户就熟门熟路多了,成了村民眼中的“自己人”。
随着沟通的深入,谭余庆对村里的情况有了详细了解:邹家村下轄5个村民小组1335人,全村建卡贫困户46户173人,一半以上属于因病、因学致贫……
然而,“第一书记”要扶贫,仅仅当“自己人”还不够。
“还得真正做村民的‘贴心人’!”谭余庆说。
接下来,谭余庆为全村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产业扶持43户,低保兜底3户。
五组居民梁复银身有残疾,妻儿均患有智障,家里没有生活来源。
为帮助梁复银补办残疾人证,谭余庆专程带着老梁去县城做医疗鉴定,还特意为他儿子争取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村里的卫生,每月有1400元收入。
“谭书记真是贴心人!”从此,梁复银逢人便讲。
接下来,“第一书记”还需要当好另一个角色:美好未来的“开路人”。
由于邹家村基础建设薄弱,直接导致了人口外流。
谭余庆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多次商讨,拟订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双管齐下”的脱贫攻坚计划。
为此,谭余庆带领工作队员多次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筹集资金。
很快,840多万元资金相继到位,帮助村里完成了15公里机耕道、8公里的产业路改造,新建自来水厂1个、村便民服务中心1个,完成了全村82户危旧房改造……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实现产业致富,谭余庆带着扶贫工作队将“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与规模化的产业结合,重点发展辣椒和青脆李种植。
目前,邹家村已发展辣椒200余亩、青脆李600亩,吸引了不少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